张文彩
“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建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就需要直面教育创新,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对于高校而言,更需要充分了解“互联网 + ”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没有任何征兆,“互联网 + ”已经潜移默化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互联网 + ”正在越来越多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是“互联网 + ”时代下的主力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然也不乏困难。
习近平书记说过,“政治工作如果没有解决网络问题,也就无法度过这个时代,这就代表在推动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与信息网络时代的结合。”身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更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在“互联网 + ”时代,需要构建一个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系统,注定将成为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经过深入的走访调研,和研究探讨,认为“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构建势在必行。
1 “互联网 + ”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
科技改变生活,互联网就是改革的急先锋。在“互联网 + ”时代,虚拟性已经成为主要特点。在这场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革命中,互联网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不同,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和符号,来展示特定的事物,借此代替人们的言语交流和动作表情。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甚至是00后,这一代人接受新观念的能力更强,耳濡目染,在“互联网 + ”时代汲取了更多的营养,更早的了解社会、认知社会,这样的结果,只能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或者传播途径,已经赶不上“互联网 + ”时代下的潮流,对于习惯接受新生事物的当代学生而言,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总觉得学校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保守,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开展及日常工作。
因循守旧,相当难受。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个别年纪偏大的老师和教授,可能还不会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他们知识面宽广,人生阅历丰富,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容易给学生留下“老八板”的感觉。一旦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他们的权威性就会无形中在学生心里打了折扣,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进度以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充当着播撒知识的重要任务,而学生,需要不断吸收营养,茁壮成长。但是,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网络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里筛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问题,找度娘”已经成为他们解决困难的法宝,过于依赖互联网,从而忽视了与老师的交流、沟通,长此以往,师生关系总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瑕疵。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在课堂上来完成,教学目的干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加上很多内容学生在初中、高中已经学过了,重复“吃剩饭”,学生都觉得没有新鲜感。就算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会在考试前突击复习、背诵。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堡垒作用。
在“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传播途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随着各种网络客户端的出现,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全方位、多角度的吸取营养,丰富多彩的传播模式,让大学生沉浸其中,乐此不疲。信息的海量性、多元性、开放性,给了当代大学生更多选择的理由。
取精华,去糟粕。信息铺天盖地的时候,很容易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互动的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重点从课堂转移到课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从漫无目的的选择,到有的放矢的决策,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正能量真正有意义的去鼓舞大学生。
民主自由,学生追求。当代大学生,虽然给学校交了学费,但是,他们还是需要更多的平等和尊重。在他们的意识中,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师生之间在认同思想政治这一教育主题的同时,应该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他们自我感觉良好,总以为自己有一双慧眼,可以熟练运用互联网,来满足自己的知识渴求。殊不知,老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扮演了指路人的角色。只有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个人的素养,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学生的认可、接受、信服。
3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举措
自从有了互联网,生活便捷就是爽。对于高校而言,构建“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非常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增进教学效果的同时,真正意义上发挥其本身重要的实践价值。
传统的教育模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填鸭式的灌输。对于学生而言,旧瓶子,装的还是老酒,实在提不起多大的兴趣。但是,有了“互联网 + ”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以后,就显得大不一样。互动成为关键词,通过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以互联网为媒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人为本、交流互通。由以往的单向传播,到现在的相互探讨,拉近的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多的,还是对教育理念的认可以及教学效果的认同。
时代不停发展,教育需要变脸。在“互联网 + ”时代下,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从以前的教学转变成交心。当他们沐浴在关怀的氛围下,自然就会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兴趣,通过感悟身边的人文关怀,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性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愉悦的接受教育。
虚实结合,教育更活。互联网是虚拟的,课本是实际存在的。身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虚实结合,让课堂活跃起来。虽然互联网很美好,但毕竟是虚拟的空间,当代大学生不可能一直沉浸在里面不能自拔,长此以往,容易上瘾,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擦亮慧眼,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到,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才是永恒的。
现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受制于成长的环境影响,他们大多活的很自我。虽然已经上了大学,但是心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成熟。很多时候,他们还是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己给自己一个高高的定位,不愿过多的面对现实。这样的自我封闭空间,看似是安全的島屿,更多的时候,容易引起心里的空虚和寂寞。更多的时候,他们甚至懒得跟周围的人交流,冷漠看待周围的一切,却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跟不认识的人聊得眉飞色舞,这种差别,很容易左右孩子的心性和抉择。
认清现象,避免撞墙。身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一定不能和现实脱钩。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社会潮流,认清教育现状,看清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人人为我,到我为人人,主动投入周围,努力融入社会,看清形势,和老师一起并肩作战,共同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 “互联网 + ”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现代性和科学性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走得更远。在“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应该是现代性和科学性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战,杂乱无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的过程中,应当及时把握双方互动的相关规律,运用科学数据进行理论指导,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变化的缘由,掌握其中的规律,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在“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正呈现井喷的状态。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了解需要的知识,发表个人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需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宽阔的平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去积极主动的展开主体互动的交流模式。从固定的课堂空间,延伸到变动的互联网空间,通过不懈的努力,履行为人师表的职责,进而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巧借互联网的平台,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互利共赢,共同进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下,百家争鸣的网络社交软件和百花齐放的网站正在蓬勃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挑战就是最好的机遇,打铁尚需自身硬,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端正心态,欲教人,先强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在“互联网 + ”的时代背景下游刃有余,仔细筛选信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理智判断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不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升,有效构建“互联网 + ”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本文系“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路径研究”,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GGJS-260)。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