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真正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成为配置和调节各类经济资源的主要手段,这一主体的转换,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能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为此,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挥人的最大能动性,促进企业各方面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1 要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人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之间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实质上是关于人才的竞争。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对于扩大劳动对象,改善劳动组织,强化劳动管理,提高企业工时利用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看到这一点,不管生产的社会性质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两大因素,这样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管理,事实上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中心位置。加强人的管理,其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人的因素的作用,达到增强企业生存力和发展力的目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二,企业主体是人,而不是物,企业的任务,从一个方面来说,是为了生产消费和社会喜爱的商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是为企业职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安居乐业的场所,即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这一点就要求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人来转,过去我们虽然也倡导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但实际上这一思想并未真正贯彻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去,并未在企业经营策略中体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我们对企业人的管理理论的研究不够,忽视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二是我国企业管理中对人的政治文化倾向较浓,这也导致了企业管理中对人的忽视,三是我国企业的行政化属性,也是造成企业忽视人的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没有自主权,用不着重视人的管理,因为生产什么,经营什么都由上级来定,作为企业只要完成计划就行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新的体制,新形势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战略,把企业管理转到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 企业以人为中心管理的主要途径
第一,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战略,最主要的是要做到人尽其才,让企业中每个人都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去。企业中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作为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那个位置上最适合他们,就应当让他们到那个位置上去。经营成功的企业,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和规律,他们把认识政策的出发点,放在平凡的身上得到不平凡的业绩和成果。做到人尽其才,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实践中有两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自我介绍,说明自己的特长、性格和类型,自己愿意从事的工作和岗位。这一般是用于新招聘人员在填员工登记表时,尽量填全所列项目,存入档案,企业可根据员工的特长和要求,安排其工种和岗位;二是建立员工的自由流动制度,在一定限度内,让职工在企业的内部自由流动。因为员工自己的选择,有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这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和实践才能够发现,最后再调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更好的投身于企业生产和经营中去,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第二,要注意开发和使用实用型与技术能力型的人才。所谓实用型人才,指的是那些符合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要求的人才。使用好实用型人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所谓技术能力型人才,是指那些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他们具有心地宽广、兴趣广泛,求实精神强,思想观念转变快,善于尝试新事物等优点。发挥技术能力型人才,能给企业带来间接效益。开发使用好实用型和技术能力型人才,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说,一是要善于观察、了解、掌握和发现这类人才;二是要大胆使用这类人才。在使用上,不要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住,要敢于打破单位、文凭、资历等界限。那些实用性和技术能力型人才,有的可能是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名牌大学毕业,有的可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甚至无学历。有时,中专毕业生可能胜过大学毕业生,自学成才的可能胜过有文凭者。因此讲实用,就是要看实际表现,看实际水平,文凭和水平并非一定成比例,只要这个人有实际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用,就要大胆使用。现在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煤炭行业,都在减人,减人的目的也是使人员优化配置,以产定人,以效益定人,提高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合理利用人才。一方面,对每年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应该先到生产一线锻炼,使其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现场,开拓其思路,重点培养,使其成为实用型和技术能力型人才,作为后备力量,这样方可择优选拔重用,另外还要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等方式,进行选拔优秀人才,使企业人才真正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对企业的富裕人员,下岗人员,分流精简人员,进入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培训学习,经培训合格后,根据工作需要和個人培训内容,竞争后上岗。
第三,要在企业内部树立人人平等的精神,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竞争的环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企业上下级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领导与职工之间,都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来看,这种平等精神,可以使职工感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亲切,感到企业内部人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进而可以使职工更好的参与企业管理和投身于生产中去,在企业内部提倡平等精神,已成为许多企业重要的经营管理战略和管理思想。目前,随着全员竟聘上岗,逐步打破了企业干部、职工的身份界限,创造了一种平等机会,使职工思想解放,放开手脚,积极工作,企业中层干部能上能下,为职工干部平等竞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企业发展看,企业平等竞争精神的提出,对职工参与企业管理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是企业平等精神的重要体现。如目前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采用的合理化建议制度,就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具体形式。另外,要使职工之间平等竞争,还应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他们积极进取的主要措施。一是从奖金分配上倾斜,鼓励他们立足成才;二是要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三是精神鼓励,选树自学成才、岗位成才的典型,形成人人之间的平等竞争机制。
第四,要确立自己的育才和聚才之道。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育才之道,也就是企业要有一套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培训的办法。现代企业的管理经营,既需要通用人才,也需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既需要有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也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职工,这就需要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断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高科技迅速发展。有人才,才能有高新科技成果,才能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有广阔的市场,也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表明,一个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的企业,拥有的高素质的人员越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对企业的发展就越有利。因此,一个企业的职工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不断接受各种训练,这样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培训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技术培训,近几年,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根据“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一些企业开始建立了“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制度,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培育人才后备力量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使企业把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以及考核竞争上岗,按劳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激烈的市場竞争,要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从观念到管理方式上都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要大胆开拓,努力进取,围绕市场培训,提高新形势下的应变能力,由面向城市拓宽为面向整个城乡,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覆盖全社会,以大劳动的观点进行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技术培训,积极与有关部门协作,利用各种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其他部门和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技术素质的要求。二是岗位培训。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职工进入企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为适应新的技术的要求,还应进行在职培训,脱产训练、半脱产训练,在培训要求上,由以往应试考级培训为主,调整为复合型技能素质培训为主,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实用型基础知识培训,突出针对性基本技能培训,增强相关工序知识,达到一专多能。通过这些训练方式,结合在职岗位工作,运用所学知识,更好的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真正培育出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企业在具备育才之道的同时,还应当具有聚才知道。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一个国家要兴旺,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这样,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劳动者经过培训后,掌握了一定的文化、技能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要善于用人,发掘他们的一技之长,真正做到人才的充分利用。古人云,“治国唯在得人”。真这样做的也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靠外才发家的国家有,靠外才发财的企业也有。在我国古代就有刘备三请诸葛亮这个求贤若渴的事例。企业应当适当引进一些高档技术人才,人尽其才,才进其用。新中国建立以后,许多爱国学者冲破阻挠,纷纷回国效力,为祖国的科研事业,经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国所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现在我国也已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国家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这是调动科学家积极性的举措,是吸引海外学子的举措,是振兴国家和企业的举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尽量减少人才流失,各企业家应放出慧眼,大胆启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开拓聚才之道,让人才创出更多的成果,让成果再化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实践证明,一个企业愈有人才便愈有经济效益,愈有经济效益便愈能吸引更多人才为之服务,这也是一个聚才知道。
第五,要建立起能促使职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这就是要建立一种使职工与企业融为一体的制度,促进职工爱厂如家,把企业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连在一起。人是感情动物,如果职工对企业经营的好坏,乃至成败无动于衷,那么这个企业是很难搞好的。目前,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有制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减少国有控股成份,这就要求企业与职工必须连在一起。实行股份制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一着好棋,究其原因也是由于股份制“连股连心”,把职工与企业捆在一起,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职工与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让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综上所述,加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关键,对现代企业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企业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只有加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