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小说教学简论

2018-10-20 04:24宋俊芳
知识文库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于勒叙述者曹雪芹

宋俊芳

怎样激发中学生小说学习动机,并将学生们头脑中潜在的小说才华发掘出来,是当前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重难点。笔者总结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欲从三个方面论述小说教学的心得体会,以为管窥。

针对当下考试中涉及的小说内容较少,导致小说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生学忽视的对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摒弃过去小说考试中单调基本知识、固定的小说人物分析、老套的写作背景和故事背景的鉴赏等考核问题,较多结合“以生文本”的理念,采用结合自身体验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旨在考核学生的真正想法和感受的表达。教材中选取小说的文本类型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小说文本解读策略。根据选取的不同小说文本,得出知人论世、掌握背景,整体掌握、梳理情节,选择叙述、理解技巧,扣词析句、品析人物,细读切入、品味特色,视野开放、适度解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

1 时代论人、以人论文

王国维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同样一代又一代之作家。以时代论作家、以作家论作品是学习经典名著小说的前提和关键。例如赏析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教师应该从作者曹雪芹的一生入手,因为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正是从曹雪芹经历的一生演变而来的。在学习这篇小说之前,应指导学生在文章写作背景方面做足功课,在形成小说的导学案后,当学生面对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的最终结局,便会结合着曹雪芹由逍遥无忧的富家子弟变为寒士这样的实际经历进行体会,从而会理解曹雪芹由心酸回忆而引起的对社会上种种黑暗和罪恶,对封建社会统治没落命运的必然遭遇的独特见解,也会理解他揭露残酷社会的想法。所以曹雪芹的这些人生经历恰恰为他创作《红楼梦》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了解曹雪芹先生现实的生活和小说的写作背景,这样让学生对小说的大体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学习这篇小说的兴趣,当学生真正进去到这个“故事”中后,再去体会作品《红楼梦》贾家家族盛衰的必然悲剧,将会有不一样的深度。

再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作品写于普法战争的第二年,小说的题材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这件事情,通过简单、朴素的语言,对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加以描述,从而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及教师韩麦尔的典型人物形象,体现出法国人们深厚的爱国感情。而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初中生来说,如果没有任何知识铺垫和导读的前提下,很难理解和体会当时人们存在的危机感和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课前准备的预习提纲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预习提纲让学生先系统的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更好更快的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使学生们体会小说文本更加用心,掌握情感更加到位,使小說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通观全局、脉络清晰

通观全局、脉络清晰是指在解读小说文本,尤其是针对教材中选入的长篇小说,需要对整个小说文本的结构进行整体的把握与掌控,文本篇幅愈长,梳理情节愈重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是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的显著特点。解读这种类型的小说文本,最关键的是指导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不拘泥于每段或者每个情节甚至每句话的内容,侧重点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文本整体的连贯性。

如选文《蒲柳人家》这篇小说,文章充满乡土气息,主要以对偶押运的形式,活泼而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一丈青大娘及何大学问的典型形象,并且把上个世纪30年代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人情世态展现的淋漓尽致。小说篇幅较长,分 10 节,虽然教材中仅选取前两节,但篇幅也不算太短,在面对讲授这样长篇幅的小说时,教师首先应对小说整个文本大体了解,把握好主要的小说情节和脉络,这样在指导学生解读时才能侃侃而谈,尽情发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将视觉和听觉一并上场,让学生在读课文中去感受小说的精彩的画面感,而不用去拘于归纳段意、理解中心,在带领学生浏览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疏通文意,最后通过梳理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小说文本掌握的目的。

《林黛玉进贾府》是节选于曹雪芹《红楼梦》,对于这篇小说的学习,除了采用上文提到的课前了解写作背景和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外,还要对《红楼梦》这篇小说整体故事进行梳理,因为本文选自《红楼梦》的一部分,如果前后故事不了解,断章取义,割断故事的完整性,会给学生学习文本,掌握中心带来很大的阻碍。加强对《红楼梦》整个故事的人物布局和故事大体情节的了解,对解读这篇小说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里可以采用奥苏泊尔提出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教学。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准备好需要学习的材料,即小说学习提纲,例如整个小说的主次两条矛盾线索(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等内容,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做了充分预习后,让学生来理解,作者借林黛玉之眼来描述贾家的一千人等活动,及贾府的建筑建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深刻,透彻。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很好的效果。

3 合理切入、解读视角

合理切入、解读视角是指在进行小说文本解读过程中要注意解读作者对叙述视觉的选择及视角角度的细分,体会作者的精心设计及写作技巧。而教师在指导解读教学过程中对这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真正体会小说内涵的重要环节。

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文中,作者精心的设计,并不只是在“于勒叔叔是怎样的一个人”,更在于人们“怎样看待于勒叔叔这样的人”。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由谁来讲述关于于勒叔叔这个故事?”“用什么眼光和角度来叙述呢?”,令人深思。在这篇小说中,莫泊桑先生选择了一个未成年人,即于勒的侄子——若瑟夫来讲述,这个角度的设计可谓是高明。由于这样的叙述者的选择,整个故事便形成了多重的“看”与“被看”的关系。首先是“我”的父母这样的成年人是如何看待于勒叔叔——这是第一层面的“看”与“被看”;然后是“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的“看”于勒叔叔——这是第二层面;最后是“我”怎样看于勒叔叔——这是第三层面的“看”与“被看”。经过这样深入分析后,我们才发现莫泊桑先生设计小说巧妙之处,而这也正是小说的灵魂之处,而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也正在于此处。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叙述视觉的选择,并带领学生从叙述者的选择,即“我”这个童年视角这个点入手,让学生弄清楚“我”“我的父母”“于勒叔叔”之间的层层关系,学生才算是完成本篇小说的解读任务,才能真正体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良苦用心,才能真正感受到小说大家的写作魅力。

在小说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视角角度进行细分,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说叙事中“叙述者”和“感知者”的不同,从而达到深入解读小说文本的效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解读就是鲁迅的《孔乙己》。在这篇小说当中,主人公是咸亨酒店里的小伙计,文章以小伙计作为叙述者。在鲁迅笔下以“我”为小伙计这个视觉选择中,形成了小说的三个层次的“被看、看”结构。在小说中,一是孔乙己与掌柜、众多酒客之间形成的小说人物之间的‘被看与看;二是小说当中的人物(孔乙己、掌柜、酒客)与叙述者“我”(小伙计)之间形成的‘被看与看;三是叙述者“我”(小伙计)、小说当中众多人物与隐含的作者之间形成的‘被看与看。带领学生梳理好这三个层面的角度,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弄清楚文中出现人物复杂的关系,从而对解读小说的中心思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想让学生深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体会到存在主人公孔乙己身上的七大矛盾。哪七大矛盾呢?第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第二是想清白却偷东西;第三偶尔偷窃但不拖欠酒钱;第四欲教小伙子识字但却遭受冷眼;第五孔乙己是个虽被人讥笑但却想热情与人交谈相处的人;第六是因别人关注带来快乐但有是可有可无的人;第七是身无分文但却去酒店喝酒。那如此矛盾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出来呢?作为读者的我们是如何解读的到呢?作者鲁迅正是通过他最擅长的白描完美的塑造出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教师要如何带领学生分析出来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扣词析句,让学生学会抓住小说文本重点词句去分析和欣赏。例如《孔乙己》文中说道:“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两处生动形象的描写,通过前面的“排”和后面的“摸”两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形象的体现出他最后一次没有面子,尴尬的状态。作者以乐来衬悲,从而使小说悲剧更悲,把当时人们麻木不仁,冷酷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为小说增添又一传神之笔。教师在解读这篇小说后,学生不仅把握了本文的小说人物形象,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形象,还应学会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迁移。

在小说文本解读过程中,尤其是叙述性的人物小说时,一定要弄明白叙述视觉和角度,体会作者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缕清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文章主题。由于解读小说文本具有问题性和情境性的特点,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对讲授小说文本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小说时,通过结合教材中的小说文本,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有适当难度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小说文本的“世界”,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小说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散思维,潜心研究文本,探究小说文本解读的方法,最终达到计划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莲花中学)

猜你喜欢
于勒叙述者曹雪芹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曹雪芹邀棋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曹雪芹送彩礼
曹雪芹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