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死亡率上升,公墓的需求不断高涨,当下公墓的规划用地面积面临死亡人口的增长却显得少之又少。此外现有的城市公墓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章从社会背景、生态背景两点出发对城市公墓的现状进行描述,阐述公园化公益性公墓的特征并从三方面提出如何打造公园化公益性公墓以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公园化;生态环境;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29(2018)06-0221-02
Study on the Design of Urban Park-based Public Welfare Cemetery
WANG Yang*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population is ageing and its mortality rate is rising. Death rates are rising, the need for cemeteries is rising, Now that the planned area of the cemetery is facing a rise in the number of dead people.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urban cemetery design,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emetery is described from two points: ecologic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ks public welfare cemetery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build parks public welfare cemetery from three aspects to better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Keywords: parkiz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lture
引用:王阳. 关于打造城市公园化公益性公墓的设计研究[J]. 数码设计, 2018, 7(6): 221-221.
Cite:WANG Yang. Study on the Design of Urban Park-based Public Welfare Cemetery[J]. Peak Data Science, 2018, 7(6): 221-221.
引言
“中国葬祭事业发展绿皮书”推算,中国目前的墓地只够用6年,大多数省份和城市将在10年内用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城市不得不限制购买。对于注重阴阳、风水的传统中国人来说,顺利推进我国现代殡葬改革使公墓既不占用土地面积,又能开辟新的景点,营造城市的绿色氛围,促进城市文化活动建设,同时对死者寄予哀念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1 城市公墓的现状
我国城市公墓设计由于地域性的存在差别较大,对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来说,其资金较为充足,设计思想起源较早,公墓设计也相对较好主要为强调其园林化的景观格调。而对大多数城市公墓设计来说,公墓设计还有许多不足。公墓的存在不仅是城市社会文化和景观绿化的体现,而且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功能。经过调研考察总结出现城市公墓存在以下问题:
1.1 社会运营方面
社会运营主要可以从文化、社会、经济三方面去分析。文化上,新兴思想的出现,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另一方面,传统思想又根深蒂固,如:入土为安思想,传统宗族观念等,新老思想的共同存在使墓葬形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日益显露。而且,我国城市的公墓在发展中轻视了情感上的关怀和文化表现,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城市墓园在往往营造了阴森寂寥的氛围,缺乏活力,平日里去的人很少。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及土地资源极其匮乏,加上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死亡率上升,對公墓的需求量也随之上升,供不应求的现状使得墓地天价成为城市墓地的又一大问题。
1.2 生态环保方面
生态环保主要可以从环境和资源方面去分析。环境方面,现在大多数公墓都已焚烧纸币、烧香、放鞭炮等方式来祭奠,严重污染了空气质量,且空间利用考虑不周,单个墓碑占地面积大,垂直空间利用少导致单位土地面积消耗大,加重了土地匮乏的现状。资源方面,传统墓碑大都是从山上开采的花岗石,其属于自然资源且运输成本大,祭奠用的香、纸币大都采用木材,这些种种导致匮乏资源消耗大。
2 公园化公益性公墓的特征
2.1 文化性、休闲性
公墓是给活着的人供奉哀悼的地方,应将其打造成饱含文化的艺术载体。城市公墓应该是融于城市的自然景观,是一种美的存在,通过种植多样化植物,营造休憩或儿童娱乐场所等给人以轻松自由的感受赋予公墓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园林设计的手法将布景形式、颜色、空间维度等进行组合、分配展现植物配置的恰到好处,以此来改善墓地的观赏性和休闲性,使人们能够在周末放松,减轻生活压力,大大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公墓还可以是自然、社会甚至信仰间的桥梁,其自身不仅有游览价值,还能优化环境的人文风情。将公墓公园化使人们在纪念亲人的同时,还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城市旅游的发展和服务作出贡献。
2.2 经济性、环保性
它意味着公墓内的物质加入自然系的物质循环,其中一部分是生态周期的过程。地球上的资源十分有限,只有我们共同保护和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才能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骨灰盒可以使用可降解材料,埋入地下后可被土壤分解;墓碑的选择不再采用花岗石等造价高且不可再生资源;引导祭奠方式的改变不采用焚烧纸币和佛香。打造生态景观公墓须科学合理的布局墓穴墓碑,借此将无人问津的“城市死角”更加亲民化,甚至是打造成城市景点区改善城市公墓管理部门资金问题。
3 打造公园化公益性公墓的设计策略
3.1 数字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数字音视频技术、VR等智能化科技早已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将其运用到现代城市公墓设计中,可以使公墓的日常管理和祭祀活动更加方便,生动和人性化。例如可以运用“二维码”技术提供扫墓查询、墓地路线导航等多项服务。数字音视频技术利用生态能源蓄电,显现逝者的遗言更或者是亲人们的留言,传统墓碑上的照片容易因为风吹日晒而销毁,因此可以结合 VR技术,三维立体的显示逝者,以满足对逝者更好的悼念。墓碑上安装智能芯片,可显示逝者生前的故事、姓名、年龄等信息,结合 IC卡使用,以让世人更好的记住生前对社会做过贡献的逝者们。
3.2 功能分区多样化
大多数城市公墓成为城市空间的死角,为转变这一现象使公墓的存在更加具有亲民性,应使得功能分区更加多样化尽可能多的考虑多种人群需求。对于缅怀追忆的功能来说,可以添增冥思空间,冥思的过程既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生者自我的放飞和释放,意义重大。也可以设置“天堂邮局”,天堂邮局提供“天堂明信片”,很多话在心里说不出唯有用笔写出来,以此来抒发对逝者的思念与哀伤。家庭聚会功能,“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通过扫墓活动亲人们聚集在一起,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扫墓不仅是祭祀活动,更是人们踏青游乐、家庭聚会的日子,可以设置餐饮茶水空间,供亲人们聚会、聊家常。休闲娱乐功能,公园化的公墓当然少不了一些戶外活动,如可以设置“荡秋千”、“放风筝”、“放生池”等娱乐项目使得公墓打破原来的阴森从而充满生命力,秋千以树杆为架,拴上绳索再加上踏板则寓意着健康,培养勇敢精神;放风筝则象征着将疾病灾难随着风筝一起飞走;放生池放的更不是鱼儿,是人们心中的执念。
3.3 公共设施艺术化
公墓里的公共设施不仅是必备的工具也是园林中的装饰物,它的存在可以升华墓园的品质和强调其人文景观。其公共设施可以包括休息设施、照明设施、标识设施、休息设施、卫生设施、景观小品等,其艺术化设计需融于城市自然景观,与此同时融入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由城市空间死角真正转变成城市景观一部分。传统的公墓色彩相对单调,给人一种阴森、沉郁和冷漠感,公共设施的艺术化,可以适当的用些明亮多彩的颜色。公墓内的氛围由阴暗走向阳光,人们也将以达观一笑的心态看待死亡,以乐山乐水的态度在公墓里行走,以温馨宁静的方式与逝者“交流”。
4 结束语
为解决土地匮乏问题,墓葬形式的设计可以多利用立体空间,鼓励使用新型的墓葬方式既时尚又环保,如空葬、花葬、气球葬、柱葬等,或者是笔者自己设想的钻石葬(将骨灰炼成钻石镶嵌在天花板上,使其成为“天空”中明亮的星)、飘葬(将骨灰放在水中漂浮物上,任其随波逐流)、烟花葬(让骨灰随着烟花直冲上天,最后又化为尘埃入土为安)。这些都将形成了生命的最后定格,生命也因此会在世间永远的绽放开来。城市公园化公益性公墓设计是新的设计趋势,现代人物质条件有所提高,对环境要求也随之提高,我相信人们也希望他们的亲人能在一个像公园一样的墓地里安息着。
参考文献:
[1] 赵群,李桂文.城市公墓的可持续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2] 王俊杰.城市墓园的景观设计[J].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2013
[3] 叶宁.绿色节地陵园公墓设计[J].北京艺豪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2018
[4] 安力加.现代城市公墓的园林艺术化设计[J].重庆大学, 2012.
[5] 谭艳贞.浅谈城市公墓的生态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