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霜霜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我校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方法:选取我院102名我校学生进行研究,改变传统培训方式,使用情景模拟、互换角色等的培训方式对其护理操作方法进行培训,提高其发散性思维方式。结果:护理前护理技能评分为(85.83±4.67),优于护理后的(92.78±6.74),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操作技能中对我校学生进行培训,可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和发散思维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培养护士发散性思维;实践
【中图分类号】R47
传统护理课程只是让学生了解了有关护理方面的操作过程和知识,并没有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所以降低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认可。为了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服务态度,我校对102名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102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其中男女分别为2名、100名,所占比例分别为:1.96%、98.04%,年齡最大和最小分别为:37岁、20岁,平均为(27.35±10.21 )岁,纳入标准:顺从性较高者,所有学生均采取自愿原则参与此次研究,且签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配合度较低者;参与研究期间家中发生重大变故者。
1.2方法
1.2.1培训内容
建立相应的管理小组,参照卫生部门在2010年制定的相关工作规范和服务规范中相关的护理操作,将其分为10个小组,选用由简单到逐渐变难的方法进行排序分组,比如将剪指甲、帮助患者穿衣、洗头、擦浴等分为一组,从3月开始进行培训,改变常规培训方法,将每个班级作为一个单位,在培训和不断练习中提高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1]。
1.2.1.1在第一到第二周时间,将讨论和提问融合起来进行培训。不同班级的组长就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知识点和相关理论对本组学生进行全面培训一周,之后将相应的知识点作为提问的导火线,由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护理人员不仅要知道该知识点产生的原因,还应该知道如何在临床中灵活使用,在提问过程中,也应考虑不同班级的特点,比如就整理床单位为例,应坚持安全、预防等思想进行提问:第一,如果你是医院的护理人员,你在护理中将会遇到哪些常见的安全因素;第二,如果你是医院的护理人员,你在护理中如果遇到不安全事件,你的解决对策有哪些?第三,护理中的节力原则有哪些等。提问到的学生解答完毕后由其他班级学生加以补充,帮助其掌握有关该操作方面的系统知识[2]。
1.2.1.2从第三周开始使护理人员互换身份,进行培训。经过上一环节的培训,学生对护理操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已经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但对患者在护理中的感受却不是很了解。在此基础上使护理专业学生成为患者,在此过程后中体验患者被护士护理时的内心感受,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比如体验患者在生病时,护理专业学生为患者用药、喝水、吃饭时的心理感受,或者患者身体不舒适时,感受护士为其扣背翻身时的感受。
1.2.1.3从第四周开始采用情境模拟训练,通过以上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但学生还需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此时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加以训练。
1.3统计学方法
用计算机软件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PSS20.0软件中,对其分析,用T和X2检验,用( ±s)表示计数资料,如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后评分对比
护理前护理技能评分为(85.83±4.67),优于护理后的(92.78±6.74),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培训后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培训后自己的护理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相应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提升,在临床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对学生进行培训也可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更有耐心,工作态度也更为认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护理前护理技能评分为(85.83±4.67),优于护理后的(92.78±6.74),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在护理操作技能中对我院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培训,可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石华.培训者培训模式在临床护理单元老年专科护士培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4):166-169.
[2]刘长凤,刘传红,刘春莉,等.同伴互助学习法在新护士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