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灏锋
摘要:本文作者从自己所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出发,指出转化学困生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义务。然后从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学生辅导,家校携手等四个方面论述转化语文学困生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信心,兴趣,辅导,家校
我校地處偏远山区惠州龙门麻榨,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我在这已经任教20年,由于我校地处偏僻,硬件条件较差,所以生源也较差,导致语文学困生较多。语文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语文学习上存在困难的智力正常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成绩差,学习习惯差。
据我调查,语文学困生比例在20%左右,他们的平均成绩大概在10—40分。面对这种现状,大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快速提高教学成绩,都把精力放在培养优生,而这20%的学困生就被打进“冷宫”。 我对这些教师的做法极力反对,他们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违反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学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教师要给予关注。我的做法是对学困生永不言弃,因为我坚信转化一个学困生就可能挽救一个家庭, 这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义务。下面,结合我多年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转化学困生。
一、 树立信心,体验成功。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习惯差,常常遭受优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老师的冷落。老师安排他们的座位在后排,少提问,少辅导,因此,他们就是被遗忘的特殊学生。教师认为他们烂泥扶不上壁,导致学困生自尊心受损,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要转变学困生,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要把语文学困生重视起来,与优生同等待遇,做到一视同仁。其次,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困生虽然成绩差,学习习惯差,但也有优点,我们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在班上大张旗鼓的表扬。最后,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要多搞活动,尽量让学困生参与,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信心。例如,我教《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让同学进行课本剧表演,我了解学困生小张同学好动,模仿性强,于是安排他扮演骗子角色,刚开始他不愿意,后来经过我的鼓励,他终于登上“舞台”,还出色的把骗子角色扮演成功。全班同学为小张鼓起了掌,我也夸奖他的精彩演技。此后,他上课纪律进步很大,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成绩逐步提高。
二、培养兴趣,促进乐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困生还是很想把语文学好,只是感觉语文很难,觉得无从
入手,有时觉得自己已经努力了,成绩还是很差,加上语文教师的嫌弃、歧视,于是就害怕,甚至讨厌语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让学困生爱上语文,乐于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特点。
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每次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如朗读课文与抄写、听写生字词、背诵一首古诗等),让学困生能轻松地完成作业。
三、耐心辅导,以爱脱困。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因此,对那些心理脆弱,自我放弃的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爱心栽培。只有用爱拉近师生的距离,获得他们的信任,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设法在爱的氛围中融化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信心,一种舒服,一种安全感,以爱帮助学困生转化。
语文学困生由于基础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原因,导致语文成绩差。因此帮助学困生脱困,就必须加强个别辅导。语文教师根据学困生的弱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例如作文薄弱的学困生就辅导写作,阅读能力差的就辅导阅读知识,基础差的就辅导基础知识,采取对症下药的策略,一方面体现教师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让他们感受老师的关爱。另一方面,能有效的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
最后,学困生有了师爱还不行,还要有生爱。因此,我在班中建立语文互助小组,让优生结对子帮助学困生。以前由于学困生成绩差习惯差,优生都疏而远之,还用鄙视眼光看待学困生,因此,学困生与优生的关系就如厚障壁,极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自从建立互助小组以来,优生在辅导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学困生又掌握了知识,同学情义更深厚。
四、家校携手,促生转困。
据调查我校的学困生家庭情况,发现大部分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长对孩子管教要么过严,要么过宽,导致孩子畸形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协助,让家长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此外,教师要勤家访,与家长统一思想,同步教育。家访时一不要告状,二要多出主意。因此,转化学困生就要家校携手,才使学困生没有“避风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转化语文学困生,让他们由厌学变乐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只要我们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对学困生的无私关爱,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教育教学管理》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