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基于社会阶层的成败悖论

2018-10-20 11:05章子晗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诸侯贵族项羽

章子晗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称帝,四年的楚汉之争结束,西汉王朝正式建立。西汉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有着极大的开拓性,其中之一就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来源。西汉之前的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为世袭贵族,社会上层也多为世袭贵族所垄断,即使是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功制也无法改变最高统治集团的血脉。而西汉王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社会下层平民所建立的王朝,刘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了从“底层干起”的皇帝,汉初的将相也几乎是和刘邦一起“白手起家”的,这实际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以及一些自下而上创建政权的行为提供了最直接的范例。纵观秦末,各路英雄云集,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无论从兵力、战绩,还是威望,刘邦都远不如项羽,然而其最终结果却是处于绝对劣势的刘邦击败了开局时占尽优势的项羽。刘邦的“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似乎充满侥幸,可侥幸之后却是对机会的把握。

让我们分析楚汉开战前的双方局势。

项羽方面。拥兵四十万,在巨鹿亲率军队击败秦军主力取得诸侯之中的上将军之位,军事实力极强。同年二月,项羽又凭借其压倒性的军事实力与威望,自立西楚霸王,分十八路诸侯,重新回到诸侯割据的形势。项氏一族本来在楚国威望甚高,拥立怀王更使得其在起义军中处于领导地位。

刘邦方面。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趁项羽与秦军主力交战之际已率先入关,军事实力弱未能先称王。在项羽自立后被封汉王。刘邦起义时投奔项梁,是其部下,且出身低微,在起义军中地位较低。

双方的优劣势比较已清晰可见,而最终项羽的失败与刘邦的成功则可从以下对两人的对比中得出。

一、先天性格的分析

项羽出身贵族,但作为贵族在成长过程或多或少会以自我为中心,较为傲慢,也造成了与广大底层百姓的隔阂,无法用社会底层的眼光思考。这也使他刚愎自用,性格残暴,这种贵族通病在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暴露无遗。他的贵族出身和性格缺陷使他忽略了“天下人之心”。项羽在进入咸阳后引兵屠咸阳,杀死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又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项羽永远是以强大的压迫感示人,不懂得能屈能伸,这也让他无法做到礼贤下士。且在处世之道也缺乏智慧,过于傲气。贵族出身成为项羽人生路上的一个巨大包袱。

刘邦出身社会下层,但正是这个出生下层人民的背景让他更加了解民心。他亲身经历过秦末的暴政,知道最底层的民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一入秦关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受感动。虽然此举可能并非出自刘邦真心,但的确高出项羽,为刘邦取得成王者必备的民心。他注意收揽民心,对民众的征伐不多,这成功地让四方归心。刘邦重视平民,也重视军纪。“约法三章”规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长期混迹社会底层,使他处事圆滑,深谙世道,在鸿门宴上刘邦所表现出的微贱,项羽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但鸿门宴上刘邦的这种表现也是使得他能保住一命的重要因素。因此,下层出身对刘邦来说也许是一种先天的优势。

二、领导才能上的分析

项羽勇武过人,巨鹿之战的破釜沉舟是刘邦无法企及的。但项羽所展现的更像是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而非一位领导者,他有常人无法达到的勇猛,但缺少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谋略与远见卓识。项羽不懂人心,除了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他还失去了逐鹿天下的重要因素——人才。相比刘邦,项羽身边的谋士、心腹屈指可数。项羽真正信任的只有他的“亚父”范增和堂弟项庄,可“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范增精心谋划鸿门宴却被项羽白白辜负,“竖子不足与谋”。韩信曾先投奔项羽,可项羽的态度从韩信日后的言语中便可看出:“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可见,项羽将韩信这样的人才作为军中摆设,

而刘邦却能拜韩信为三军大将。可见在用人方面项羽的确是缺乏领导者的睿智,刚愎自用,虽有英雄之气,但无王者之心。

刘邦曾自己总结过得天下的原因——用人。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善于用人,更善于聚才。刘邦被封汉王准备前往汉中之前,各路诸侯之中,甚至包括项羽帐下,有上万人因仰慕刘邦而愿意追随他入汉。除汉初三杰外,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对他也是忠心耿耿,英布、彭越、蒲将军能被他策反,身为项羽叔父的项伯居然会在鸿门宴上以剑护刘邦。这些都可以看出刘邦具备善于把握人心的高超领导才能。相比于项羽,刘邦的心胸和王者之气更胜一筹。

三、战略目标的差异分析

除个人因素外,二人在战略上的目标定位也是一重大因素。项羽一直以来都是以复国为自己的目标,即恢复楚国的国土与控制力,在此基础上诸侯称霸。项羽进入咸阳后掠夺完财宝美女后就急着东撤。有位叫韩生的曾对他说:“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而项羽则一心东归,答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听闻后感慨:“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得知后大怒,烹杀韩生。由于项氏一族世代为楚将,故国情结一直影响着项羽的种种行为举措和战略意图。项羽想要达到的称霸并非是大一统的王朝,而是希望回到春秋战国时代那种多国并存的情形,而他的楚国则要像春秋战国时那样称霸,因此他的最高目标不是统一而是分裂,这点从他分封诸侯便可看出。这其实是六国贵族们的通病,不承认天下统一,始终幻想回到诸侯割据的时代。原因在于,秦一统天下后原先的六个国家的贵族立刻失去了所有特权,社会地位、阶级发生了巨变,此时天下真正的统治者只有秦国的贵族。但实际上,历经百年的乱世,统一早已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项羽并没有顺应历史的潮流,他缺乏战略性的、长远的眼光,这使他在格局上便输给了刘邦。

刘邦则不带有任何的故国情感,他所代表的是一种开拓性,即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政权和王朝。即使刘邦看似凡事都阴差阳错,带有一丝侥幸,但自从其真正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后他的战略目标就十分清晰了。刘邦和他的团队要的并非是一块封地那么简单,而是想要开创一个大一統的王朝,即使被项羽封到巴蜀之地,刘邦也能利用川地的优势虎视关中。刘邦得知项羽违反先前所制定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而将他封到巴蜀之地时,十分恼怒,想要立即出兵讨伐项羽。萧何劝刘邦说:“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最终接受了建议前往汉中,后又夺取关中之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为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渴望天下统一的刘邦恰恰是符合历史进程的,这也为他夺取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纵观楚汉相争,楚军丧失大好局势而汉军却能以弱胜强。出身、性格与格局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一个历史人物的成败是由其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在相同的历史条件这一大前提之下存在着许多因素。历史人物的个人层次上是否能契合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其行为思想是否符合历史的趋势,这些都是一个历史人物能否抓住历史背景的必备条件,而这些条件恰恰与历史人物本身的出身、性格、经历、想法有着很大的联系。

猜你喜欢
诸侯贵族项羽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贵族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烽火戏诸侯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