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淇
摘要:地方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需要吸收人才带动自身发展。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就成为双方发展的共同趋势,高校以为企业输送更合适、合格的人才为目的,同时培养本校学生实习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企业以吸收更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希望接纳能够在入职后更好、更快进入工作角色的毕业生。本文从目前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和面临问题出发,研究校企合作的现状,目的在于能更好地搭建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培养出具有实用型技能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校企合作 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149-02
一、校企合作的目的
(1)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学校根据所办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了解企业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而不是全部统一模式,泛泛教育。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实习实训等方面得到实地研究,带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就业率。
(2)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及办事效率。校企合作的最终结果是为企业输送合格、专业的人才,在特定岗位上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切实为企业带来效益,推动企业的积极成长。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下,能利用在校所学,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避免出现新入职员工空有文凭,或“纸上谈兵”的现象。
(3)提高毕业生初入企业的适应能力。在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难免会有各种不适应,不知道工作从何入手,不知道自己的职业定位。如果在正式工作前就已经在企业实习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锻炼,就可以迅速进入角色,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后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也可以增进自己的企业融合度,为培养良好的工作心态奠定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则
(1)学校服务企业的原则。学校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为企业服务,这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社会意义,同时也是地方高校和企业进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应该以企业的需求为培养人才的目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有针对性地教授什么样的课程;要主动调研企业情况,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要求,明白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技术需求,并能够积极开展针对企业用人的专业培训。在这种原则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容易被企业接纳,也保证了学生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挥。
(2)统一管理原则。校企合作是双向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都必须遵照高度统一的原则,保证双方领导与管理的标准一致,规划与实施的行为一致,不应该厚此薄彼、或采用双重标准。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双方均受益,因此在管理及日常配合上,应征求并尊重双方共同意见,尽量满足双方共同的需求。
(3)校企双方互惠原则。地方高校选择合适的企业合作,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输送高水平、高标准的专业型人才;企业选择对口的地方高校进行合作,目的在于为自己培养优秀员工,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互惠。企业有权利优先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学校也有权利要求企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商业培训。以服务换服务,以质量换质量,才能保证共建共享、共赢共进。
三、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创立一个实践平台,学生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教学课程以后,可以来到实习实训基地亲身顶岗实习,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熟悉企业运行模式,做到学有所用,也便于毕业后在企业开展工作。这种模式以学校培养人才为主,企业配合实习为辅。在模式中,学校提出培养人才的目标,制订培养人才的计划,同时承担培养人才的大部分任务;企业提供人才实习的实践环境,对人才培养主要负责实践教学部分,同时以师徒、辅助等方式协助学校最终完成人才的技能培养任务。
(2)建立学习实训中心,实现“理论辅助实践”。企业可以建立以培训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实训中心,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的理解并能够做到灵活运用。这种模式以企业为中心,由学校教师辅助,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岗位实践的过渡,力图缩短学校课堂与企业岗位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在这一阶段,学校共享企业的设备、管理和企业文化资源,企业为学生提前提供以后工作的场所和环境,达到双方互惠。
四、校企合作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1)政府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很多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政策对校企合作并没有太多影响,在政策法规上也没有有力地去推动和规范校企合作,更缺少对企业和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制约;国家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这使得校企合作在推进过程中难以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和协调,在出现矛盾或需要政府部门配合时,校企负责人无法可依,无据可依,不能依靠政策保证合作顺利进行,只能靠着“人情”“关系”,经常出现“公事私办”的情况,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有的进展也可能因为负责人没有“关系”而失败,导致合作受阻。
(2)企业方面,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大部分企业只是按照自身的需求去高校选择人才,而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把培养人才的过程视为自己的负担,认为学校理应承担所有的人才培养任务,但其实,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输送合格并被需要的人才,所以企业应该适时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同时,一些企业没有将与高校合作看作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项目,没有及时给予企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不能积极主动地推进校企合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3)学校方面,缺乏推广力度。为了能够更好地跟企业合作、对接,高校一般只选择一些对企业发展有明显帮助的,专业性较强的院系来进行校企合作,或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限制专业,实现要什么给什么,而没有做到计划性培养和普遍培养,或带着目的性、专业性去培训学生。这就限制了高校只能依靠企业的需求来选择校企合作的范围,而不是普遍培养,力求学生都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也就导致了毕业生出现分层,一部分学生了解并熟悉自己今后的工作,能够在毕业后迅速进入企业并开展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只知道所学知识,并不能真正利用,也不清楚企业运行环节,与工作产生脱节现象。
五、结语
隨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形式会变得越发多元化,模式会趋于完善。开展校企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双方的结合点,实现共赢,才能建立长效机制,维系长期合作关系。地方高校和企业只有将双方的资源整合到一起,才能一方面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最贴切的实际支持,一方面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校企合作作为未来双方发展的趋势,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有效助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强劲保障。只有不断探索双方合作的新模式及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发挥教育的作用,保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冉.国内外本科层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张智辉,韩志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8).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
[4]马红春,钟守冰,李国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6).
[5]张玮,刘世斌,郝晓刚,段滋华.企业大使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新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