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
摘 要:汉画像是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其形制多样,图案精美,深刻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风俗。汉代豪门、地主出则车马相随,入则锦衣玉食,宴请宾客时百戏表演,精彩绝伦,场面盛大。汉画像作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反映了汉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景象。
关键词:汉画像;汉代;社会生活
1 庄园经济的兴起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汉高祖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高祖下诏:“民前或相聚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1]即招抚因战乱逃离家乡的人回归土地,进行生产,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汉武帝以后,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商人的财势不可小觑,他们致富后把大量的资金转向土地,“以末致富,用本守之”[2],加速了庄园经济的发展。到了西汉末年,庄园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史载:“(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3]樊重的庄园是庄园经济早期发展的典型代表,其经营着农业、手工业、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基本上自给自足。
由于土地是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地主大量占有土地并将其租与小农耕种,就可以依靠地租不劳而获。贵族和官僚们即使享有“秩禄之奉,爵邑之入”[4],但是一旦他们在政治上失势,就会失去剥削的特权。正是因为这种纯官僚经济的不稳定性,所以官僚和贵族中的大部分人不满足于俸禄和赏赐,而是热衷于广占田亩,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占有土地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通过买卖土地。土地买卖是多数地主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战国以来土地私有被国家承认并合法化。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5]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农民是不愿出卖土地的。刘泽华先生有过论述:“在农业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借以进行剥削他人劳动的主要手段。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没有任何一条经济规律能驱使土地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从经济运动过程来考察,出卖土地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得到的资金无法向其他产业转移。事实上土地所有者谁也不愿意出卖土地。”[6]所以,土地买卖的前提是不平等的,小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出卖土地来糊口。土地买卖在西汉初年已开始,如萧何已经意识到多置田宅的重要性,而且还担心被权贵相夺。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置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7]。史书记载的土地买卖更是数不胜数,如西汉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8]。宁成为长安内史,因挫败豪强而被外戚诬陷致罪,归家后说:“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乃贳货,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数年,会赦,致产数千金。”[9]东汉达官贵人们的土地多通过买卖而来,豪强地主也是大量购买田产。东汉马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10]。大地主拥有大量的田地,必然就会招揽众多的小农来耕种,租给破产的小农生产工具等,使得双方形成一种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不仅是经济上的依附,更是一种人身依附。
第二,通过强取豪夺,兼并土地。淮南王刘安“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得爱幸王,擅国权,侵夺民田宅”[11]。衡山王刘赐“数侵夺人田,坏人冢以为田。有司请逮治衡山王,天子不许”[12]。济南安王“康遂多殖财货……私田八百顷”[13]。灌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14]。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是无止境的,土地兼并使小农生产者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晁错曾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更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者矣。”[15]
第三,通过赏赐获得土地。皇帝往往会赏赐公田给官僚貴族,而且数量较大。如哀帝一次向董贤赐田两千顷;“文帝赏赐(邓)通巨万以十数”[16]。另一方面,皇帝还会赐金钱给大臣,即变相地赏赐土地。“(杜)延年为人安和,备于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赏赐赂遗,訾数千万。”[17]更有甚者,有的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力勾结商人巨贾,剥削百姓而致富。董仲舒说:“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穷。”[18]官僚凭借权力和资富与小民争利,小民肯定争不过他们。这再次印证了权力在庄园经济形成中的作用,士人入仕后就可通过掌握权力而致富,致富后又大置田产以巩固自己的家业,权利和财富就形成了互为因果的循环。有的官僚还通过经营土地、租给贫人耕种获得更多的收益,如张安世“家僮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是以能殖其货”[19]。
东汉政权是依靠豪族大姓建立的,所以统治者对豪族的优待使得大地主庄园经济得到发展。从考古发现中也可印证这点。1971年发现的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20]中,有一批壁画反映了庄园中的生产和生活的场景,如农耕图、采桑图、园圃图、酿造图、牧羊图等。从画像石(砖)中我们可看到在住宅附近有大片稻田和山林等图像,还有收获、舂米、酿酒、纺织的场景。这些内容都是庄园经济生产和生活的缩影,反映了东汉地主经济的发达。
2 庄园经济的特点
大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到了东汉时期,大地主拥有更多的土地,经济实力更为强大。如汉灵帝时郑太“家富于财,有田四百顷”[21]。还有仲长统关于庄园经济的盛况的描述:“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22]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庄园主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就招揽家兵,设置兵器库,建筑堡垒,拥有了私人武装。如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三月,葺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五月,弛角弓弩,解其徵弦;張竹木弓弩,弛其弦……八月,正缚铠弦,遂以习射,弛竹木弓弧……九月,是月也,治场圃,涂囷仓,修竇窖,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十月,培筑垣墙。”[23]考古资料也可证明,如1956年在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出土的陶楼模型,有的楼上有手持兵器的武士俑,有的楼上有持弩武士严密监视四方,有的楼阁壁垒森严[24]。这种武装化、堡垒化的豪强地主田庄,到了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就是北方普遍存在的坞壁,或称“坞壁经济”[25]。
第二,庄园内部多种经营。如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描绘的那样,庄园不仅从事农业、林业,还有手工业和商业。庄园内种植的农副产品很多,有瓜、瓠、葵、韭、芥、大小葱、蒜、苜蓿、杂蒜、蓼、芋、青麦、豍豆、蓝、大豆、胡麻、禾、苴麻、粳稻、牡麻等。庄园内种植的树木有竹、漆树、桐树、梓、松、柏等。庄园内的手工业有纺织业、酿酒业、养蚕业、缫丝业、染织业等。
3 从汉画像看汉代庭院生活
汉画像中记录了汉代庭院丰富多彩的生活。大地主们居住环境优美,经常宴请宾客,热闹非凡。
3.1 住宅大院
郑州南关159号汉墓出土的庭院空心画像砖(图1[26]),宽45厘米,高120厘米,内容是一处庭院建筑。整个图案采用上远下近的等距离鸟瞰式构图。庭院最近处是一堵墙,围墙左边有双阙。双阙后面的庭院中有五名骑手正在射猎,周围有鸟和成排的树木,此为前院。前院之后是另一堵围墙围起的后院,两者之间有小门相通。后院右半部分为散布的树木,左半部是一座独立的单室高台厅堂建筑。厅堂内端坐两人,有一种夫妻对坐的温馨感。在庭院之外即画面的下部,紧靠着围墙有一排树木,另有三株树木散布在近处。该画像中的庭院种植了不少树木,还有五名骑手射猎,足以显示园囿的宽广。主体建筑即内院给人以气派之感。此幅画像应是住宅大院的代表之作。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图2[27])绘出了当时较大的中型住宅。整体来看,画面为一个形如“田”字的四合院俯视图。这个庭院共分左右两个部分,画面的左边前窄后宽,右边部分则前宽后窄。这两个部分又被院墙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画面的左下角是住宅的大门,其后有两个庭院。前院面积较小,其间有两只正在争斗的鸡。后院有面阔三间的单檐式房屋,屋内有两人席地而坐,可能是主人的起居室。院中有两只白鹤在展翅鸣舞。右侧院落为附属建筑,前院进深稍浅,内有厨房、水井、晒衣架等。后院有方形阙形楼一座,四阿式屋顶下装饰着华丽的斗拱,此楼可能是望楼,以供瞭望防卫之用。
3.2 庖厨图
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石墓中有一幅庖厨图(图3[28]),图中有10人在忙碌,有人在煮肉,有人在做豆腐,左上方有两个横杆,挂满各种肉,地上放有一个牛头。整个画面的劳作显然是为宴饮做准备。
成都出土的庖厨图(图4[29])高46厘米,宽42厘米,表现的是一群厨师在厨房内外忙碌的情景。画面上的正上方是一个高大的屋棚,棚下有一立架,架上自左向右挂着四条鱼和两只鸟。架子右前方,一人跪坐在地,左手扶鱼,右手拿刀,正加工鱼。架子左前方,一人牵着一只羊正进入棚内,羊儿因惧怕而向后挣扎。画面的左下角设有一灶,灶上放置一鼎,灶前跪坐一人正持长管吹气助火。画面右下角有一个案台,案台的左右各站一人,他们在案台上的容器内加工食物。画面下部正中的地上放置一容器,一人跪于旁边在清洗,旁边有一只狗,正懒洋洋地扭头观望。整个画面显示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反映汉代豪族厨房的景象。
临沂白庄出土的庖厨图(图5[30])的厨房是比较考究的。厨房由两间瓦盖成的房屋组成。右侧的厨房挂着两只鸡、一条鱼、一个猪头和一条猪腿,地上放着两只提梁壶;左边的厨房内有二人在烧火做饭。汉画像的炊烹图多有一灶,灶上置釜甑,一人添柴,另一人烧饭。
3.3 乐舞宴饮
汉代的地主阶级生活颇丰富,时常举行家庭宴会招待宾客。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石(图6[31])中,上方是吹排箫、击鼓、舞蹈的场面,下方有一长方形案子,案子上放有一条炮制好的大鲤鱼和一只飞鸭,还有烤熟的肉串和两个饮酒用的耳杯,真可谓钟鸣鼎食。此画也反映了汉代有宴必有乐的时代风气。
3.4 拜谒礼仪
汉画中表现下级对上级的拜谒较多,大都出现在车骑出行题材中,在河南和山东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中较常见。河南唐河县电厂出土的拜谒图(图7[32])中,二位贵族正襟危坐,神态傲然,一堆下人匍匐叩拜,毕恭毕敬,尊卑高下迥然不同。汉画中刻画拜谒礼仪的场面几乎充溢着画像石的各种题材,可见汉代的拜谒礼仪已经渗透到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汉代社会的一种风俗时尚。
4 小结
从汉画像中可看出:汉代大地主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居住于外观盛大的大宅院内;佣人们为准备主人的聚会而忙碌,井井有条;大地主宴请宾客时往往举行百戏表演,精彩绝伦;大地主享有社会特权,高高在上,接受拜访者的拜谒。汉画像作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反映了汉代社会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景象。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4]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范晔.后汉书·樊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15]班固.汉书·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班固.汉书·张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范晔.后汉书·马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12]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司马迁.史记·佞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班固.汉书·杜延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班固.汉书·张安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0]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1]范晔.后汉书·郑太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2]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3]崔寔.四民月令[M]//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4]叶小燕.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J].考古学报,1965(1).
[25]朱绍侯.汉代田庄经济[M]//傅衣凌.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七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26]王与刚.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J].文物,1960(8).
[27]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8]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J].文物,1972(10).
[29]李国新.汉画像砖精品赏析[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30]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2.
[31]闪修山,王儒林,李陈广.南陽汉画像石[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
[32]南阳汉代画像石编集委员会.南阳汉代画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