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误区

2018-10-20 10:13杜小波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规律过程

杜小波

什么样的课堂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这是教师每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现实教学中我们都会体验到:如果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很糟糕,即使教师使尽浑身解数,课堂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反过来如果一节课设计好了,即使教师授课水平一般,课堂也能达到基本的效果。所以,课堂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底色”,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深度、高度和广度。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要做好教学设计首先要搞清楚教学设计的两个基点: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二是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的关系。

一、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之所以愿意学习,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知识本身的价值吸引,叫作“有用”,第二是学习知识过程的育人价值,叫作“有趣”。所谓“有用”是指学会知识后可以方便学生的使用,如考高分、升学、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等。但仅凭这些东西,在引发学生学习动力上(特别是小学生)还远远不够,学生还要体验学习的育人价值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会有学习乐趣产生,其秘密在于学生经过探索以后产生的“理智美”,一种通过理性思考和探究后产生来自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东西(教师的表扬、鼓励、同学的赞许等)都无法替代的。而这种“理智美”的产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的关系

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知识的学习是按照认知规律来完成的,它是一个经过兴趣、问题、感知困难所在、假设、验证、结论等复杂的过程。但人学习过以后,这个“知识”就会与我们已有的其他知识发生关系,以知识结构(经验)的形式在我们身上存留。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东西,是不可替代的。打个比喻,一个人想增加营养,他需要经过买肉、煮肉、吃肉、消化、吸收过程才能成为自己的“肉”,也就是通过认知过程变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一个人如果为了增加营养,直接把肉挂在自己身体上,或通过手术方法植入自己的身体里,是无论如何也起不到增加营养的效果的。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设计的思路的,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认识,应该说在这个方面大家都没有异议。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遵守这个原则的并不多,现实中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呢?在交流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先谈一谈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让知识与学生直接发生联系。

这是最“野蛮”的教学设计,就相当于把“肉”直接挂在人的身上。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上,教师以“直击考点”为名,试图通过让学生与知识直接发生联系,来提高所谓课堂效率。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说今天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下面教师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记住计算方法。教师演示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经过“照猫画虎”后,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

这样的教学,学生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经验之间毫无联系,学生学习的知识在大脑中全部是碎片化的,没有深度,知识没有在学生身上内化(可能只是负担),学生也不会真正掌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一旦在另外一个情境中就不会使用。我们经常说这个问题以前学过,换个形式咋就不会了呢?这就是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真正地理解知识。而这样的教学因为没有学生的探索,学生学习的“理智美”也很难产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的知识“无趣”又“无用”,学习无疑会变成学生的一种负担。

誤区二:用知识结构代替认知结构。

如果说让知识与学生直接发生联系,是“野蛮”的教学设计的话,那么,用知识结构代替认知结构就可以称得上是最“傲慢”的教学设计了。这个误区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最普遍。老师作为“知识”的拥趸者,在教学设计上很容易遵照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看起来“天衣无缝”“面面俱到”“结构清晰”,但效果不会好。

如:语文课上教师习惯于把历史背景、作者介绍放在前面(但学生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先学字词,再分析文章结构,最后总结文章大意(实际上学生的认识过程正好相反)。我们的数学课上,先铺垫相关的知识(实际上应该复习相应的思想和方法)等,这种教学设计十分普遍,甚至市场上出售的很多教案书也是这样设计的。这样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极易变成一种不求甚解的机械记忆或练习。

在这样的课堂上,由于知识结构完整,到最后,聪明的学生虽然学会了,但因为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不引导,学生就不会动,教师教得苦累,学生学得艰辛,这样的课堂中,“有用”但“无趣”,时间长了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智健康。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学的“有用”且“有趣”。

所谓“有用”是指建立对知识真实的体验和理解,学生能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所谓“有趣”就是让学生能感受探究的过程,在经历知识产生过程中生发真实的“理智美”。要做到这两点,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而只有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才能让教师建立研究框架,摸清研究方向,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支撑体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实情况是,教师大多是重于实践而轻于理论。因为对理论的重视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所谓规律的认识总是盲目的,只是停留在个人经验层次上而无法形成体系。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规律过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巧解规律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