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研究

2018-10-20 10:46马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

马贺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的开展实施,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南京工业大学的“大创计划”实施情况为例,通过分析“大创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探索优化“大创计划”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019-03

为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教育部自2007年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至今已有近千所高校参与,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超过18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资助,投入资金超过30亿元,参与学生近70万人次,覆盖理、工、农、医、文、法等全部学科门类[1]。“大创计划”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手段,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创计划”的实施现状

南京工业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自2004年起就设立了“实验室开放项目”,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开放空间,2007年与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轨,逐步形成了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四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体系。2013年学校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2015年,学校建设了1 5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客梦工场”,为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践载体和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从机制体制、项目设立、资金扶持、师资配备、平台搭建等方面得到了逐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合学校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培养了大学生的研究性和创新性思维,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学校自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开展以来,项目数从2007年的18项,增长至2017年的672项,增加了37倍多;项目经费也从2007年的10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50多万元,经费增长超过15倍;学生参与人数由最初60多人,增加到3 000多人,参与人数增加近50倍。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得到了学校的全方位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的热情高涨,同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仅2017年就结题115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共公开发表论文45篇,申请专利26项,制作实物作品25件,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8项;另有数十名在校学生创办企业开展创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帮助学生夯实了理论基础,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创新创业精神,提高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015—2017年南京工业大学校级、

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情况

年份校级立项省级立项国家级立项20154119545201648911545201767215070总计1 572360160二、“大创计划”实施的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大创计划”实施已经10年有余,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项目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但是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教师、学生层面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1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集实施、管理、教育为一体的系统工程[2]。学校虽然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规程和管理办法,但只能保证项目的大致规范、流程,对于如何有效地统整学校的人、财、物资源,如何全面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如何最大限度扩大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有效提升项目的质量支撑学生内涵发展等方面研究不足。其根源在于高等学校对“大创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导致在机制体制保障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在经费资助、师生激励方面缺乏相应的、稳定的保障机制。

2指导教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大创计划”的指导教师同样在指导项目過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目前高校“大创计划”指导教师都是兼职指导大创项目,除去自身的科研、教学任务之外,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项目指导中去;“大创计划”项目对指导教师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但是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对没有完成指导任务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这就导致大创项目对教师的指导缺乏相应约束机制;“大创计划”指导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较为缺乏教育经验以及创业实践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育作用的发挥。

3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欠缺

学生参与“大创计划”的目的有所不同导致积极性降低。大部分学生能正视“大创计划”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其是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与方式。但是仍有一些学生是出于跟风或者获取科研经费以及获取加分项等目的来参与大创计划的,其主动性与积极性自然缺乏,尤其是项目遇到困难的时候,则更为明显。学生参与“大创计划”收获多少影响参与大创项目的主动性。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大创计划”导师指导过少,项目过程较为烦琐,项目结题审核不严,收获不大而降低了参与性。

4项目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教育评价是依据正确的教育目的以及明确完整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的内外部价值及其属性所进行的一系列评议和估价活动。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管理、督促等功能。目前大多高校“大创计划”项目评价过于注重项目的结果,缺乏对项目过程的关注;过于注重科研、专利、技术,缺乏对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等品质的关注;存在对项目本身完成的关注,忽略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关注。同时,还存在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方式随意、评价过程简单等现象。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创计划”实施路径

南京工业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2008年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2013年入选全国首批“2011”协同创新高校;2014年制定实施了“本科教学改革三十条”,确立了以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为培养目标;2015年打造了“创客梦工场”,着力培养“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在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协同创新和内涵发展的“双创”教育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1学校部门协同,打造“双创”教育生态链

南京工业大学构建了“纵向明晰、 横向贯通”的一整套“大创计划”实施体系。学校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大创计划”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校领导任组长,教学事务部、校团委、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人才资源部、计划财务部等部门参与,制定了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经费稳增机制、奖惩机制、过程评价机制等。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学事务部,具体负责“大创计划”的组织申报、检查、结题、评价等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大创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大创计划”评审、检查、督促工作。各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由学院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各系、实验中心、学院团委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项目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委。学校由此形成了由教务部、校团委主要牵头,各学院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大创计划”实施系统。教学事务部在“大创计划”中负责日常管理和教师的宣传动员,充分发挥教务部门在教育管理、教师管理方面的作用;校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宣传动员以及创业项目的孵化,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导向作用;大学科技园负责对优秀类项目的进一步培育壮大,培育壮大的企业可以反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由此“教务—团委—科技园”打造了“育种、育苗、育林”的“双创”教育生态链。

2教育教学与科研协同,充分发挥导师作用

学校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项目、专利成果等,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创办企业。鼓励教授参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实践开放”基金项目的申报,实施研究型、探究式的培养模式。学校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项目选题上,难度应与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发展规律相匹配,提倡设置适当的超前性难度,同时避免“拔苗助长”,教师不仅将科学的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更要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传授给学生。在对学生的项目评价方面更加注重教师的过程性总结评价,注重教师的教育作用和学生自身成长和德性的养成。

3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合作,推动融合性创新

学校鼓励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研究,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团队合作项目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合作项目。同时,鼓励针对学生就同一课题申报累进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跨年级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的同学参与项目,使其能更加快速地了解整个项目的过程和开展的事项,为日后其承担课题和进行研究打下基础。跨专业和跨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创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项目完成的质量,推动项目的融合性创新。鼓励累进项目研究可以将上一届同学未完成的项目继续深入研究,也可以邀请其他专业的同学参与,把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的相互协作的作用发挥出来,推动项目传承和深入研究,使得学生获得更多锻炼的机会和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4赛训紧密结合,促进竞赛、训练与兴趣共同发展

学科竞赛在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促进学校学科建设、课程改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科竞赛的意义是与“大创计划”的初衷是融合的,都是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学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同时鼓励将“大创计划”项目与竞赛项目合二为一进行申报立项,学校做好项目与竞赛的结合辅导,有效地将大学生的兴趣与竞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每年会选拔一批优秀项目作为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项目进行积极培育,并取得较好成果。自2013年以来,学校连续三届荣获“挑战杯”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3项;荣获“创青春”大赛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5项。

5校企紧密结合,实现与社会资源的精准对接

学校支持具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企业人员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指导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研究和实践。学校定期邀请社会风投机构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专门的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积极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创业项目经费支持、创新创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与产业界、投资界合作,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资源与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金融资源、社会资源精准对接,助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实现自我價值、成就人生梦想,从而提升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小芳.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在大连举行[EB/OL].华龙网,2017-11-19.

[2]王燕,卢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进展现状与思考——以福州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4):90—94.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abbreviated as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Program”)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aking the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Program” of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to optim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Progr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Program”.

Key words: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