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实效性探析

2018-10-20 10:16邹丽霞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效性

【摘 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一门思政课,由于大学生的重视不足以及师资队伍不健全等原因,很难发挥其教育实效性。本文作者提出了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措施: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的促进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现《纲要》课教育的整体性作用。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实效性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05方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于2007年春季在大一新生中开始开设,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政课。《纲要》课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让大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经验教训,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课主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一、《纲要》课没有完全发挥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目前很多高校的《纲要》课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教育实效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大学生对《纲要》课的重视不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民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工作、生活的步伐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压力的增大。再加上西方国家的“物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反而是追求物质和金钱的享受,更看重个人的物质经济利益,对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历史课是中学时必学的一门课程,但从学校到家长、个人普遍认为其是副科,敷衍了事,根本就不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即使考入了大学,历史知识储备仍相当不足,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知识都不清楚。虽然高校已开始实行《纲要》课程的教育,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历史课中学都已经学过了,现在的《纲要》课就是中学历史的重复,没有什么新意,也就没有兴趣;也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是一言堂,填鸭式教育,缺乏联系实际,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不愿意听课;还有一些大学生上《纲要》课仅仅是应付课堂点名等,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上课不过是应付,缺乏积极主动性,课堂的抬头率不过,也就不可能达到入耳入心的目的,更不可能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大学时代的《纲要》课绝不是中学历史的重复,也不是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大学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叙述和分析,了解近代以来为完成两个历史任务,国人进行奋斗的全过程,以及确立“四个选择”的必要性以及正确性。

2、《纲要》课师资队伍不健全

《纲要》课于2006年开设,高校普遍缺乏一支教学相关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并且教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都缺乏一个总体把握,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教学中自己慢慢摸索,走了一些弯路;《纲要》课教学相关的学习以及研究资料也不够丰富,很多高校是没有历史学专业的,因此近现代史方面的资料也很缺乏,导致教师没有很好的参考资料,不能丰富教学内容,也不能与时事政治联系在一起。

《纲要》课既不同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同于单纯的历史专业课。《纲要》课教师既要擅长思想政治理论的讲述,又要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大多数高校的《纲要》课教师毕业于历史系,精通中国近现代史,也能解答大学生的相关疑惑,但他们对思政理论的把握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把思政课上成了历史课,改变了开设课程的初衷。也有一些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有着很强的理论素养,他们能够很好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但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不能回答学生的相关问题,因而陷入一種尴尬的境地。再加上高校职称评价体系,教师会把相当多的时间放在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发表上,而忽视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因此,《纲要》课教师需要在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等方面提升自我。

二、提高《纲要》课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纲要》教育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与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他们年龄普遍在20岁左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网络垃圾以及一些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腐蚀作用,这需要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需要加强学校以及教师的引导。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设立时事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等多方面的栏目,形式多样,内容要及时更新,也可以让大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应派专人进行网站的日常更新与维护,要将网络的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结合起来,要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例如,可以在时事政治栏目里,开设社会焦点、热点、感动你的身边小事等多方面的论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思想,高校要参与监管,尤其是对一些不当的言论和观点进行批评指正,防止腐蚀思想的传播。

2、加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现代大学都有了选课系统,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任课教师,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教师标准,甚至还有了选课“黑名单”。一旦进入“黑名单”,选课的学生将会寥寥无几,甚至课程会被取消。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为《纲要》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思政理论知识。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贯穿其中,让大学生感觉上课轻松愉快,从而提高 “抬头率”。这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学模式与手段也要实现现代化,线上线下充分运用。教师也可让大学生在课下观看《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大型影视剧,通过影视剧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3、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要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确实发挥大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功能,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大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准备课堂发言内容,教师可以把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或者大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课堂发言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某一个人物或者具体的历史事件,最好采用PPT模式,发言时间是5分钟左右,最后教师要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点评。如果是有争议的人物或者事件,也可安排集体讨论,教师要在总体上做一个把握。大学生通过这种活动拓宽了历史知识的视野,锻炼了自身收集、组织材料的能力,也提升了运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特别是随着考试方式的改革,发言活动与平时成绩直接挂钩,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抬头率。

4、体现《纲要》课教育的整体性作用

《纲要》课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传授,而是要大学生形成开阔的历史视野以及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人类所生存的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一名中国的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的历史,同时也要知道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史,要有宏观的视野,要有全球的史观。如抗日战争,我们只有将中国的抗日战争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融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能让大学生全面深刻领会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

总之,《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其教育实效性,不能仅仅依靠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抬头率,入脑入心,才能真正发挥《纲要》课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宋秀子(导师:徐继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7-04-03 .

[2] 王姗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20 .

【作者简介】

邹丽霞(1977.8—)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近日出版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 迈向网络强国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