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紫薇 钱于昊
摘 要: 本文以比较西方教学与中国大陆教学两者特点的不同作为开端,揭示了“思辨缺席症”是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过将开展英国议会制辩论课程、BP辩论竞赛等系列实验性教学活动所收获的有价值的经验和思路与文献研究得到的精华相结合,基本阐释了BP辩论与培养、发展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关系,介绍了思辨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推动社会积极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批判精神 英国议会制辩论 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课堂教学
一、引言
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摄制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一经播出,便引起了人们对于中英教育方式差异的讨论。5位中国教师由BBC牵头引入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对该校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的教育实验,并在实验结束时对中英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由第三方独立机构设置的测试比赛。期间,英国学生十分抵触“中国式教学”,他们鲜明的个性与严格的中国教育方式格格不入,学生与老师几近崩溃,但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双方在不断的冲突过程中还是慢慢地适应了彼此。
该实验充分体现了中国教育方式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方式的不同:西方国家教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我发现,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西方传统教育模式里个别化教学是通常出现的教学方式,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成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基础[1];在传统的中国式教学模式里,“老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老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全程在台下听课或记笔记,学生的个性化在这个过程中是被限制的,学生的上课热情很难被激发。
杨军是纪录片中五位通过层层选拔成功赴英参与教学实验的老师之一。她在接受采访并谈到国内教学时这样分析:“在分数至上的中国式教育模式里,个性化是不被允许的,学生的想象力往往被扼制住了,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思维自由、批判性思维和个人创造力是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的。”[2]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思辨缺席症”的发生。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源深教授在描写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时这样写道:“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3]这就是“思辨缺席症”的症状,是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正所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我们可以在以围绕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前提下不故步自封,积极吸纳西方教学中有益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部分,让“思辨缺席症”在学生中逐渐消失。本文以采纳英语辩论为例,通过开展英国议会制辩论(BP辩论)、BP辩论竞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阐释以英语辩论为载体对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作用。
二、批判性思维
1.定义
“思辨能力”在西方以“critical thinking”这一术语的形式被广泛使用,“critical”在中文里的译释为“批判的”,并非“完全否定或反对”之意。一般而言,批判性思维强调以下两个方面:(1)善于反思及评判的思辨能力;(2)善于质疑及辩驳的批判意识。因此,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种思辨的能力,更是一种个性品质和精神气质[5]。
2.思辨能力基本理论模型
近20年来,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对思辨能力的研究,著名的有“The Delphi Project”项目组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Paul和Elder的“三元结构批判性思维能力模型”、Anderson的“认知能力六级模型”等[6]。21世纪初,随着教育部门、学术界对“思辨缺席症”的重视,中国学者开始重视思辨能力模型的构建。比如文秋芳在借鉴并总结多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层级模型(见下表),该层级模型主张将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元思辨能力(对自我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并且处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受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7][8]。这一模型分清了认知和情感特征、评价标准直观,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9][10]。
表 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16]
由于受到国内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大陆的教学更注重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得到交流或者大声质疑某个特定观点的机会,因此,开放、自信的情感特质在中国学生中少见,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敢于挑战他人,即使有部分人拥有正确的观点,也很难一直坚持到成功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揭示他人的不正确性,特别父母或教师等视为更“权威”的人。久而久之,在需要发展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展思辨能力的前提下,某项情感特质的缺失让部分国内学生失去追求真理,坚守正义的抱负,导致“思辨缺席症”不断发生。因此,要逐步缩小“思辨缺席症”在大学生中的感染范围,给学生营造自由发表想法、挑战对方观点的环境是关键。在不改变国内传统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建立以英语辩论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发展大学生思辨能力不失为一种可以一试的办法。
三、英国议会制辩论
1.议会制辩论的起源及英国议会制简介
议会制辩论(Parliament Debate)是一项在全世界大学生中享誉盛名的辩论活动,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英国剑桥联合协会(Cambridge Union Society)和牛津联合协会(Oxford Union Society)等大学学生辩论协会,主要模仿借鉴西方议会模式对国际政治、法律宗教、人文科学等多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正反方辩论讨论[11]。
英国议会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ary Debate)的简称为BP制辩论,是仿照英国议会开会议事模式而设计的一系列辩论赛事规则的总称,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辩论规则[12]。
2.英国议会制辩论在现代的运用及影响
“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成功创办,让英国议会制辩论得以在我国兴起,国内对BP英辩的研究几乎都是自它被创办以来才逐渐崭露头角的。在某种程度上,BP英辩比赛的开展才是BP英辩相关研究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它的创办大大提高了BP辩论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普及度[13]。自第一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成功创办,并将英国议会制辩论引入国内大多数高校以来,大大小小的英语辩论赛在各大高校上演着,以英语辩论为载体的第二课堂也在国内各大高校逐步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英语辩论学、辩论赛制的研究及应用无疑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创新研究[14],就如笔者在引言中所述的那样,我国的教学过于注重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场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英国议会制辩论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课堂活动,前景峥嵘,仍有大量的秘密值得我们探索并揭开。
四、以BP辩论为载体,培养并发展思辨能力
1.BP辩论在学生课堂运用的实例及效果
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该校外国语学院为大一英语系学生开设了名称为“演讲与辩论”的专业选修课。课堂被设在了只有移动椅子的活动教室,目的是向崇尚自由风格的西式教室靠齐,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想法的氛围,合理设计的课堂环境便是得以开展演讲与辩论课程的物质基础[15]。
每堂课前,任课教师邀请一到两位有过英语辩论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作为“顾问”参加课堂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话题,先进行自由组合讨论,自由平等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在讨论出现困难时,高年级前辈会给出指引意见,带动小组进行思考,帮助他们理清思绪。在意见整合之后,教师再给出最终的评价。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自我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锻炼。笔者之前参加过不少英语辩论赛,也经常参与课堂、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每每此时,更多的是选择倾听,而不是直截了当地给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可以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又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到学生的想法。由于学生与之间的隔阂较小,当学生有一定想法或建议时,敢于主动询问高年级前辈的想法或看法,讨论的氛围能够被很好地带动起来。由于经验更丰富,有一定英辩经验的高年级前辈可以起到很好的领导组织作用,以此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成长与提高。
2.英语辩论对于发展思辨能力的作用
演讲与辩论最注重的是个人的观点与在陈述自己观点时的逻辑思维——缜密清晰的逻辑和独特的思考的重要性在演讲与辩论中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不同于纸上谈兵,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时下的社会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方向的同时带动学生主动关心时事,并发表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并赋予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眼界与能力。辩论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全面思维的能力,这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莫大的益处的。
现今进行辩论的题目大多与时政有关,切合社会生活。比如“外研社”杯辩论的题目就涉及女权问题、薪资问题等。在没有参加辩论之前,学生可能对这些问题并不关心,即使知道了也只是作耳旁风,或发出浅显的慨叹。但是如果要参加辩论,则必须主动了解和思考该话题,全面地从正反角度考虑,并给出自己的态度观点,并且需要通过“例证”等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引领学生主动寻找相关社会问题,查阅相关的资料。
双方在辩论的同时,观点的交换和辩驳同样提高了学生转换思维的能力。BP的体制决定了学生需要先有自己的完整的思维和逻辑——从引入到提出全面的、由浅入深的论点到解释论点和列举相关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包括找出对方的逻辑漏洞进行反驳,根据对方的反驳找出应答,这都是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的。比如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英语系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演讲和辩论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无论是自我观点的完善还是对对方的提问,逻辑条理的清晰和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都有令人瞩目的进步。证明英语辩论除去提升英语水平之外,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如何改变“思辨缺席症”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不断产生的现状,培养乃至升级广大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从学生自身的能力及兴趣出发,结合国内外教学的特点,以英语辩论作为载体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及升级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
本次研究仅以近两年首次将英语辩论引入校园生活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在迈开了第一步后,广大师生对于英语BP制辩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将生动且有效的辩论式氛围充分带入课堂,任重而道远。
在日后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期待将BP制辩论更深入地引向更多学校广大师生的课堂,积极组织相关的活动,引导更多人了解和参与英语辩论,以此促进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15]折延东.试析西方国家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实践[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1):52-54.
[2]BBC. 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EB/OL]. https://v.qq.com/x/page/a0165smrqsf.html,2018.
06.01.
[3]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4]孔丘,著.陈典,译注.论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5]王玲娜,王媛.开展英语辩论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3(9):101-102.
[6][9]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19-26.
[7][8][16]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10]刘晓民.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3(5):59-66.
[11][13]付端凌.英语辩论赛的意义以及评判的主客观性——以“英国议会制辩论在中国”为例[J].英语广场,2014(6):71-73.
[12]王欢.基于语料库的英国议会制辩论的架构和攻略[J].考试周刊,2017(3):79-80.
[14]万江波.刍议议会制辩论赛及其影响——以“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赛制研究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1):131-142.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7年立项项目“英语辩论为载体的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策略研究”(201713646016X)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