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缺失

2018-10-20 03:30沈芬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平视艺术家

沈芬

摘要:“超越性”和“介入性”是现代对于艺术的一个指向性标杆,如今,相对于“介入性”对于变化角度来说,“超越性”缺少的问题是对当代艺术的一个警醒。放大这个角度,可以让我们看到被忽视的维度,并找到原因,让艺术的“超越性”进行发展。

关键词:“超越性” 平视 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154-03

一、“超越性”为何被遮蔽

(一)19世纪中叶后,国家遭受到欧美大国侵略,遭受了列强瓜分的痛苦时代,艺术对于服务的对象有了定向,对和平和翻身的渴望,对于富民强国的迫切需求在当时每一个国民心中,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美术及各艺术学科,使其变得更加显示以及工具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艺术界的“超越性”也就变成了一个长期弥留的问题。

自我们国家正式成立之后,艺术行业对于自身的具体服务对象产生了进一步的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其为公众服务的思想认识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前,艺术家们没有对超越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一段时间内艺术的“超越性”被错误的理解成为艺“小资情调”以及“封建迷信”等,而且在这一阶段内部分人还将艺术界和一些其他阵容之间产生了错误的联系。在这一时间段内,艺术界的“超越性”可能不单单是一个学术领域的问题了。

自我们国家80年代后,艺术界对于“现代”信仰不断加强,在这一阶段后又加强了对“后现代”的重视和研究,而在这之后又集中于研究探讨“当代”的艺术。如果从根本上来讲,这些研究和发展也恰恰证明了当时的艺术家有一种对于自身时间的紧张感,在心里也有着逐渐向着最高峰努力的精神。并且这一思想在任何时间都一直在艺术家作品的创作当中存在着,这是对于平等的一种渴望,也是受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徒弟地位之上的不自信心理的负面影响,这在艺术领域之中的体现就好像国家不断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一样。自19世纪末至今,过去的读书人也在持续不断地寻找新时代背景之下自身的全新定位,也就是既要不舍弃传统的文化,又可以达到积极入世,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儒家”就是在这一阶段内才不断发展形成的。以现代人的思想观念来分析,“新儒家”无论是在产生的过程方面还是实际状况都没有符合当时创建时的理想。

很自觉把自己分到文化者阵营的艺术家,只是把自己加入到这个看似十分宽广的身上去加以衡量。现如今的艺术家是怎样看待自身的艺术实践,还有传承方面和对于跟西方的关系呢?可能如今也没有艺术家对这种东西进行思考,但是不进行考虑不是证明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事实是,这种问题在脑海深处时刻不断的扰乱这艺术家的思维,让其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更加悲哀的问题是,艺术家对于这种问题解答到目前还是不完整的,十分的欠缺,这让很多艺术家被直接表面化,那些高质量的艺术家在不断探索,而对于艺术家冠名的标志似乎抹不掉。有一些艺术家在心里隐隐期待、在市场行为的作用下成为了简单的复制者。

在目前来说就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再谈“超越性”無异于痴人说梦。可以说艺术家这一群体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是十分有可能达到“超越性”这一层面的人群,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我们国家确实有很多的艺术家在生活以及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向着这一目标研究和探索。

可是在这一情况之下却显现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国家的艺术家在对传统的事物和思想观念进行转变的过程中很容易被错误的理解为“玄学”,这对于艺术家群体来说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阻碍。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艺术家群体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应用传统的哲学思想观念,都无法有效地优化观众们对作品欣赏的兴趣,同时也无法更改批评艺术者们自身的喜好。用俗话来抨击艺术,可以很好体现批评界对于这防线索然无味的感受。其实也有一定可能是艺术家自身创作能力这一方面存在着不足的问题,但是最有可能的是批评艺术创作的人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就算西方基督教会作为精神食粮的艺术家也没有办法完全避免类似于这样的尴尬情况。

(二)文化人士“反思”所蕴含的“平视”视角,使“敬畏”显得缺少,再加19世纪后半叶的“打倒”,90年代“后学”的思想灌输,这让已经快被隔断的“传统”显得一蹶不振。西方所讲究的是经世而致用,与我国的思想显得格格不入,这种表现出现的不只是某个学科某个领域而已。

为了让艺术更具有追求力,一定要强调这种追求的意义所在,如此就简化了很多东西,这样让艺术丢弃了巧妙性、模糊性,而丢失的恰好是艺术的根本所在。比如,把作品进行消减是容易做到的,只不过得到的是一个阐明这张意义的宣传作品。如果觉得词方面有些不尽人意,也可以在画上写上文字达到目的。

二次元对立思维是现如今所推崇的。主观客观世界的分裂开来,我们把主观客观年世界作为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进行表现张力,但是如此一来就会让主体客体相融的可能性丢失。再现论是比较真理的一种,因为它是科学的一种。如果把科学求真改变成为只有科学主义的时候,它就会加强这一层的坚固性,对其可以丝毫怀疑都不产生,而实证作为科学所认可的事实最后变成行不通,或者根本就是消失不见了。

如果只是单单地这样将作品“再现”出来,可以说这仅仅是对其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直接照搬,创作的也只是传统的山水、风景以及人群而已,这除了可以显示自己有技法能力外,其实是没有办法显示它重要的价值的。创作都是这样,教给学生的也必然如此。创作的艺术繁杂,也不能逃离固定化模式的枷锁,甚至是限制。

二、中国对于西方国家“超越性”的内在缺陷

“平视”这是说平等对话是平视的前提,但一百多年过来国力的下降,民族的屈辱等,这些记忆已经深深的刻画在了脑子里甚至下一代。我们没有仰望到星空,却先抬头看起了“西方”。

“西方”这是一个大概念拥有太多的故事在里面,它有着自己的历史发展,也有着衰落和繁华的过程。但当这个“西方”被升华到一个拥有概念意义的时候,能够进行无限的循环。然而中国自清朝开始对于西方的种种知识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对于我国的存在的意义。

可能这段过程会在很久的以后不被别人想起,但是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多数人是无法做到拥有超越的思维的。

这种心理暗示之后,就算你是艺术家能够得到世界上某种成果,当这个作品拥有“超越性”的时候,会被国内成长起来一些批判人的不包容。他们批判的思维更是简单粗暴,这个艺术家引用的是中国传统符号。

简单抽象的思维是没有办法理解艺术创作本身的价值所在的,而是最简单就能抓住的是“符号”。这种情节的背后,只不过是拥有最终目的的批判,也依旧是“再现论”的比较思维。

对于古风画论点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从不缺少。不光这样,每一个时代的定义都是不同的,这也不算奇怪。令人不解的是,当宏大的、被删除了超越性的西方学科系统笼罩在本不已学科划分的“画论”之上时,从根本上“画论”最深的艺术体系被隔断,尤其简单化了画论作者经史子集的治学背景,还有个人道德的概论,更过分的,从侧面去分析他们生命的状态。

这也不仅仅是对于画论作者,也包含了现代所称谓的“画家”。

现在的艺术圈里,美术学院不缺少对于个人世界的丰富,从动物植物世界上来寻找作品灵感的学生和艺术家。他们的世界拥有丰富和神奇的色彩与构想,那是一个充满了美妙和彩色的世界,可是在寻找意义的观众面前他们的作品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太喜欢去寻找所谓的意义,哪怕是整个世界都给你,他们也不会为这个作品做一丝一毫的感动!

作为标准化的“坏画”。“坏”画艺术家很多只是為了坏的字面意思而变“怪”。就像是一个不会踢球的足球运动员拿着足球当橄榄球来使用,你能够说什么?即便是“怪”,也只是套路的一种。用一点涂鸦的手法,几个现成得到用品,在用英文来写几句脏话:里希特+霍克尼+视错觉+青春记忆等。写实+偶然肌理(俗称“鼻涕画”)。样式一旦被发现,立马变成比比皆是成为另一种形式。

当代的艺术会展当中,像这种诸多类型的艺术创作比比皆是,在表面文章觉得十分有意义的炫酷之后,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思维在里面作祟罢了。

三、结语

重新提起“超越性”也仅仅是想将自己内心所不断期待的真真正正达到平视视角的理想体现出来,平视是平等交流各种理念问题的根本基础,如果没有经受过思考的思维模式、知识的结构和民族的心理暗示限制是达不到的。如果真正的达到平视,那么就可以不再仅仅局限在艺术的“超越性”之中,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还有现实处境、个人在人生的经历上的一种尊重。当然,其中最需要的最重要的是自重!

参考文献:

[1]刘礼宾,岳中生.“超越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缺失[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11):80-89.

[2]邵然.蔡国强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评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张荣国.中国当代艺术家“四心”的缺失[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06):28-29.

猜你喜欢
平视艺术家
平视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好习惯“坐”出来
平视(散文)
平视
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