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曲《春》创作和演奏分析

2018-10-20 03:30陈璐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创作特点

陈璐

摘要:扬琴曲《春》是由扬琴音乐家黄河与王瑟创作的扬琴组曲《四季》之一,作品形式完整,內涵深刻,是近年来扬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鉴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作品,从创作和演奏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扬琴曲《春》 创作特点 演奏要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11-03

一、扬琴曲《春》简介

扬琴曲《春》创作于2009年底,由黄河、王瑟合作而成。黄河是我国著名扬琴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曾创作和演奏了《拉萨行》《川江韵》等多首耳熟能详的作品。王瑟是青年扬琴演奏家,而且在扬琴创作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精湛的技巧。[1]《春》正是两人联手推出的佳作。古语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作为万物复苏的的开始和生机活力的象征,历来都是古今中外艺术创作最青睐的表现对象,这首作品也不例外,通过春之歌、春之舞、春之乐和春之梦四个方面的描绘,表现出了对春天的赞美。其中,融合与创新是该曲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融合是指作品对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进行了有机的借鉴,通过各种高叠和弦和全音阶的运用,让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动力,也体现出了作者开放性的创作理念和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创新是指作品在演奏方面,就传统的演奏技法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如快速连续泛音的运用等,有效提升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也代表着当代扬琴创作和演奏的新方向。作品自问世以来,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堪称是我国当代扬琴作品中的一颗明珠。

二、扬琴曲《春》创作分析

(一)乐曲标题

标题性音乐作品诞生于19世纪西方的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当时的音乐家为了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经常会给作品加上几个关键词或短句,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并延续至今。《春》也是一首标题性作品,在作品的题解中,作者对要描绘的四个对象进行了诗意化的阐释,即行韵流水的春之歌、妩媚多姿的春之舞、心旷神怡的春之乐和声迹无影的春之梦。通过这个题解,观众可以直观的了解作品的内容,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之后聆听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脑海中画面印证和丰富的过程,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作品中对春天的赞美和渴望,获得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意境审美体验。

(二)乐曲结构

作品由引子、春之乐、春之歌、春之舞和春之梦五个部分组成,按照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布局。引子部分是散板,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出了回归大地、万物复苏的欣喜之情,也定下了全篇的情感基调;春之乐部分是慢板,八六拍,旋律温润而绵长,富含的歌唱性,更像是一个女中音对春天来临的讴歌;春之歌为中板,四四拍,速度比之前两个部分明显加快,并采用了固定拍子和散拍子组合而成的复合节奏框架模式;春之舞部分为快板,四三拍,是对春天万物生机勃发景象的描绘,也是全曲的高潮;春之梦部分为散板,既是对春去春归、世事轮回哲理的思考和阐释,同时也和引子部分形成了呼应。

(三)乐曲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乐曲的横向线性发展,而西方音乐则注重纵向发展,通过和声技法追求立体化的声响效果。在这首作品中,两位创作者以开放的理念和精湛的技法,在和声方面匠心独运,获得了全新的声响效果。乐曲开始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组五度音程叠置和减七和弦两种语汇,然后配以大量的泛音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出春归大地的欣喜之情。在后半部分中,作者则采用了双手不规则长、短时值的单音组合,并通过装饰音、琶音分解和弦轮音等方式,让七和弦、九和弦等特有的和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乐曲带有了几分印象主义色彩。比如在“春之舞”段落中,作者让减七和弦与九和弦不断转换和变化,意在突出音乐的紧张度,最终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可见作品的和声运用是大胆而创新的,也带给了观众全新的美感体验。

(四)乐曲旋律

旋律是中国音乐作品的灵魂。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旋律是极为看重的,除了秉承线性发展思维外,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印象派音乐的复调思维和全音阶式旋律手法,实现了古今和中外的有机融合。比如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作者就采用了全音阶式旋律进行,这种借鉴绝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成功的创新。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之所以给人以朦胧、神秘、梦幻的听觉感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全音阶式手法的运用,通过对传统大小调和声功能体系的打破,使两音之间不具有小二度的倾向性。而扬琴本身的音位排列就是纵向相邻的两音间为大二度,所以对这一旋律手法的借鉴是尤为适合的。而在“春之歌”和的“春之梦”两个段落中,作者则采用了双手间主旋律和副旋律交替进行的手法,获得了立体化的声响效果。

三、扬琴曲《春》演奏分析

(一)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是散板,给了演奏者充分的个性化表现空间,共有三个演奏要点。首先是泛音。传统曲目中的泛音都是点状的,但是该曲为了获得连续的泛音音响效果,则使泛音成线状,需要演奏者精准把握住乐曲的泛音点,演奏出这种春天悄悄临近的欣喜之情。其次是力度。该段的力度变化是十分明显的,跨度较大,要求演奏者应对乐谱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体会力度变化的含义,并作为练习中的重点。再次是织体。该段前十个小节的织体是单音式的,构成了同音八度关系,表现为整齐八度下行的特点,所以要注意持竹的稳定性,与力度、速度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

(二)春之乐部分

该段是全曲的抒情段落,慢板,八六拍,共有两个要点。首先是右手声部。右手声部是密集音型的和弦分解形式,演奏的关键在于节奏重音和准确的对位。在确定好每分钟四十二拍的速度后,注意旋律的流畅性和节奏重音上的变化,同时突出点与线的音响效果。其次是力度变化。与引子部分相似,该段的力度变化也是十分明显且频繁的,对此还是要通过认真分析和刻苦练习,将每一处力度变化都烂熟于心。

(三)春之歌部分

该段为中板,旋律富含歌唱性,包含三个演奏要点。首先是双手长轮音。连续不断的长轮音演奏,对演奏者的竹法基本功有着较高的要求。演奏者需把握上下两个声部对位的特点,获得紧密而匀称的演奏效果。其次是速度。该段的速度变化较为丰富,先是每分钟六十拍,然后是每分钟三十二拍,最后是每分钟三十六拍,需要演奏者进行从整体到局部的全面把握。最后是连音线。作者之所以加入连音线,必然有相应的音乐表现需要,而且连音线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力度、速度变化形成了有机配合。所以要先对连音线的作用进行分析,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演奏出作品的特色和风格。

(四)春之舞部分

该段既是全曲的高潮,也是最具个性化色彩的一段,与之前的乐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包含三个演奏要点。首先是织体。上下两个声部共同构成了旋律的多声特点,但是两个声部在音型上却是迥异的。上方声部采用的是连音式的长时值音符,让旋律线呈波浪形,而下方声部则采用了模进音型,要求演奏者从整体配合的角度把握。其次是音色。该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小乐段,第一乐段采用了反竹技法,与正竹击弦相比,音色更加明亮,随后则是正反的交替,与乐段“舞蹈”主题相契合。在反竹演奏中,由于触弦摩擦小,很容易出现跑音现象,需要格外注意。再次是情感。该段共有三次调性变化,意在突出紧张感和冲突感,而且速度较快,节奏较为复杂,对此应重点感受每一次调性变化对应的情感变化,并处理好速度、节奏的关系。

(五)春之梦部分

该部分是乐曲的尾声,虽然篇幅较为短小,但是演奏技巧却十分丰富。这也是作者的刻意为之,意在通过丰富的演奏技巧,抒发情感,深化意境。要求演奏者通过细致的谱面分析,对泛音、手指拨弦、轮竹、反竹等技巧,分别在情感表现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多种技巧之间应形成怎样的配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整体上来看,作为对前四个段落的总结和升华,要求演奏者自己结合对时光、人生的思考,既要表现出对春天的赞美,又要给听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后,包含扬琴在内多种民族器乐,都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表现在创作、演奏、教学等多个方面。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很容易出现理念和行为上的偏差,继而陷入误区。但是黄河与王瑟的《春》则堪称是一部典范之作。作品对什么是扬琴艺术的本质特点、中西音乐融合的维度和程度、作品的普及和传承等一系列本质问题,都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使作品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肯定。[2]所以在今天的扬琴演奏、欣赏和教学中,理应对这部作品有充分的重视,体验和表现当代扬琴作品特有的风格和内涵,使这首佳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参考文献:

[1]翟琳娜.自然、传承、感恩——浅析黄河扬琴作品中的“天人合一”[J].大家,2012,(07).

[2]周晓萌.扬琴曲《春》演奏分析[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年.

猜你喜欢
创作特点
朱践耳钢琴作品《叙事诗<思凡>》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朱践耳钢琴作品《叙事诗<思凡>》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巧的研究
论东野圭吾小说创作特点研究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特点及风格分析
朱良镇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概述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