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旺:藏东歌舞艺术的魅影

2018-10-20 03:30次仁朗杰
艺术评鉴 2018年11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乐器

次仁朗杰

摘要:哔旺是藏族民间传统“谐”(弦子)歌舞艺术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广泛流传于藏东康巴文化区域。本文从哔旺的称谓与历史、乐器形制、制作材料、演奏技法、风格特征、当代现状等综合性呈现藏东歌舞表演艺术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哔旺 乐器 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1-0069-05

哔旺是藏族传统弓弦乐器之一,从目前藏区哔旺流传的区域和传承情况来看,广义的藏族哔旺类乐器主要有四类品种:一种是流行于广大藏东康巴地区①的哔旺;一种是西藏日喀则定日一带,为该地特有的“洛谐”歌舞协奏用乐器三弦哔旺;还有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流传的独奏三弦哔旺以及甘肃玛曲地区流传的“仲热轧年”,即一弦哔旺等四大种类。藏东哔旺是狭义性指西藏东部康区“谐”类弦子歌舞伴奏用乐器,主要流传于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等康巴文化区域,多用于康区优美柔情的“谐”(弦子)类歌舞音乐,其弦鸣声声的同步伴奏而闻名全藏。

一、哔旺的称谓与形成年代

(一)哔旺的称谓

对于哔旺琴的称谓,因藏区各地方言的不同,民间对其名称称谓也不尽相同。东部康区有“哔旺”“哔央”“哔勇”“扎念”“热角哔旺”“热果扎念”等多个称谓,其中,“仲热扎念”和“热角哔旺”是因其琴身制作材料用野牦牛角得名,而“哔央”则在康区方言中具有“伙伴”之意②,“哔旺”也有指因其皮子嗡嗡发出的声音而得名。西藏日喀则定日地区和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流传的三弦哔旺,由于乐器发生音响的同声模拟而称之为“孜孜”,具弦鸣之意。“扎念”是西藏早期对乐器的统称,其余不同称谓,多为各地方言差异而形成的同词异音。

(二)哔旺的形成年代

根据史料记载,哔旺一词最早出现于苯教经文。据苯教经书《不朽名言》记载:“有的人在跳舞,有的在弹琴,有的在吹笛子,有的在奏哔旺……”③等。史书《西藏王统记》载:“饰演雄狮、野牛、老虎舞,鼓舞轻歌曼舞依次献,神鼓、哔旺、铙钹齐供乐”④等记录。根据年代考证,西藏早期文献中出现的哔旺,应是弹拨乐器而不是弓弦拉弦类乐器。拉弦哔旺类乐器为西藏吐蕃时期出现的一种乐器,迄今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十世纪,印度班智达米尔弟巴和查勒仁娃二人被尼婆罗译师玛如泽娃邀请到西藏讲经,经过了一系列磨难,后来为了寻找生计,他们来到西藏东部的康区,二人在当地学会掌握藏语,并翻译了诸多印度的经典。在著书《语门文法概要》讲解梵文发声与发音原理处,生动形象地举例说明:“……发生如同哔旺琴的音箱皮膜与拉弓相互作用产生音的道理,依据个人的发声部位作用下才产生了各种声音。各个部位的正确发音发法和哔旺乐器的发音原理一样,即低音产生于低弦,高音产生于高弦的道理相同,是从各发声部位上产生了具体的各字符的相对声音……”等⑤。这一文献清晰记录了哔旺已经在藏东地区民众生活中的普及性。鉴于此,依据文献基础和世界普遍的乐器发展史推论,现代概念的藏族弓弦乐器哔旺琴的出现应在吐蕃时期,较符合世界音乐史总体发展脉络。

有关哔旺的来源,在学界有各种观点:有波斯、阿拉伯地区西来说,有印度南来说,有中原北来说,也有西藏本土说等,其中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哔旺有胡琴演变而来。这一观点存有较多争议,因为胡琴类乐器在西藏主要用于藏族囊玛、堆谐等歌舞表演伴奏中,通常汉译为“霍琴”,但是哔旺除了上述早期文献记载之外,在乐器制作选材用料、各个构件的专用藏语词汇、独特的音乐风格特征及哔旺特殊的演奏方法等方面具有自身文化底蕴和特征。对此,还有待进一步的文献挖掘与研究考证。

二、哔旺的乐器构造、形制与制作材料

藏东哔旺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千斤、琴马和琴弓毛等组成的。琴筒制作一般为以野牦牛角、木材(桦树)、竹子为材料,琴筒以琴弓通用马尾巴为弓毛,弓杆选用藤条或竹条,以藤条为佳。

根据笔者考查和采访笔记,哔旺的构造具体称谓和制作选材如下:

(一)琴杆:藏语称谓“嗦杺”(srong shing)。选材比较多样,使用白杨木、青冈木和桦木较普遍。

(二)琴筒:藏語称谓“杂”(za)或“玛阔”(ma kuo)。传统材料基本以野牛角或牦牛角制作,近代开始因条件所限,选用桦木等材料制作。

(三)琴皮:藏语称“扒吧”(bag ba)。通常选用蒙上羊皮或蟒皮为佳。

(四)琴弦:藏语称谓“哔贵”(bi gui)。传统使用马尾,近代变迁为羊肠材料。

(五)琴轴:藏语称谓“具布”(ju bu,或“热角”)ra jao)。选用核桃树或桦木材料居多。

(六)琴码:藏语藏语称谓“噶”(ga)。制作材料选用油松(藏语“卓玛芯”)。

(七)琴弓:藏语称谓“秀”(xu)。弓杆多以藤条居多,弓毛选用马尾巴。

(八)千斤:藏语称谓“吉敬”(khy jing)。材料选用丝线、等各种线绳均可。

(九)把位固定套绳:藏语称谓“帖布贵”或“贴布龙”(te gui,te long)。材料丝线等各种线绳均可,这是藏族哔旺琴演奏中特有的一种固定把位的方法。

(十)头:形状各异,在巴塘等地讲究装饰和华丽,有龙头哔旺、牛头哔旺、马头哔旺、莲花哔旺等,也有无任何装饰的平头哔旺等。

(十一)弦以人声的状态而定,五度定弦方式,多(do)、索(so)或日(ri)拉(la)。

关于哔旺乐器方面,民间流传的不少传统曲目均有相关的描述,如传统哔旺曲目《哔旺歌》的⑥歌词中就唱到:

“哔旺你我结伴,索要东西不少,你要牦牛肠子,还要野牛犄角;

哔旺你我结伴,索要东西不少,需要老马尾巴,还要老树汁液;

哔旺你我结伴,索要东西不少,我要糌粑青稞,再加酥油奶渣”。

还有:

“哔旺你我结伴,索要东西不少,

老树溢出的的汁液,檀香树的良种”。

再如:

“哔旺哔旺哔旺,哔旺你和我两,

吃的是尼泊尔的松汁,一把羌塘的马尾”⑦。

以上歌词均为间接或专门描述哔旺的曲目。

藏东哔旺的形制大小、琴身長度等,各地略有不同。根据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田联韬教授较为广泛的调研和本人考察的数据情况来分析,琴身最长的约有68厘米左右,最短50厘米左右,琴筒比列各异。四川巴塘地区流传的琴身普遍琴杆长,琴筒大,调音略低音色较粗;西藏芒康和云南德庆等地区琴身短,琴筒小,调音略高,音色亮丽。琴身的大小和长短,造就了巴塘相对粗犷豪迈,芒康、德庆细腻柔美的不同音乐风格。

三、哔旺的演奏技法

哔旺的演奏姿势分为坐姿和站姿两种,在实际表演中,站姿多于坐姿。定弦以人声的状态为高低依据,按纯五度关系方式而定,一般采用首调多(do)、索(so)或日(ri)拉(la)。内弦藏语称“颇盖”(po gai),意为男声、低声或低音;外弦藏语称“莫盖”(mo gai),意为女声、高声或高音。

左手演奏基本以固定把位为主,这种演奏方法可能受到藏族弹拨乐器扎念琴(汉译:六弦琴)的演奏方法和影响,以及“谐”(弦子)音乐本生的风格需求。在演奏过程中,不管是乐曲独奏,还是为人声伴奏或为舞蹈伴奏,由于音乐的需要和特殊的音高处理方式,左手没有换把的概念和技术运用。持琴时左手拇指要套挂于特制的把位固定千斤中,这既能保证在边拉边跳的站姿表演中防止琴身向下滑落的表演需求,又便于演奏时把位的固定性。左手演奏最大的特色是其按弦方式,它既不同于西方弦乐器的演奏方法,也不同于蒙古族马头琴的演奏技法。毕旺演奏时左手用指肚按弦,按弦有1、2指按指法,也有1、3或1、4指按指法,没有固定的指法要求。指法部分有高音滑指、伸指演奏,音区基本在十度之内,颤音式打弦是左手主要的技术技巧中最具演奏特色。

右手握弓类似于国内胡琴类平持握弓方法,运弓技术方面没有弦乐器通常所用的抛弓、跳弓、顿弓之类技巧演奏方法,它都是以一弓一拍的节奏来回拉奏。每拍一弓,换弓略带音头,突显出音乐不仅优美而又据粗犷有力。运弓时拉弓左右没有严格顺序规定,完全以艺人个人习惯为准。

就整体性而言,哔旺演奏中左手特殊的颤音式打弦指法和右手一弓一拍的运弓技法,即是哔旺演奏中独居特色的技术合成要素,也是突出谐(弦子)音乐节奏律动和形成藏东哔旺音乐风格的主要成因之一。

四、哔旺的流传区域、表演形式、风格特征

(一)流传区域

西藏东部康巴地区的热巴、锅庄、谐(弦子)素有歌舞三宝之称。其中谐(弦子)是藏东康巴文化圈特有的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表演艺术,通常汉译为“弦子”。那么“谐”和“弦子”之间具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弦子”其实应是“谐”的近代汉语称谓。弦子之汉语名称又是何时形成的?目前没有人能说清它的出处,只是普遍认为是汉语称呼而已,也有观点认为因为哔旺是弦乐器而取名为弦子。根据笔者对弦子名称的调查和对“弦子”在汉、藏语音的比较分析和考证,认为弦子的“弦”音源于“谐”的藏语发音和音译发音,“子”字跟康区方言的藏语数字——“吉”(ji)或“子”(zi)发音相近。当地人在表演谐(弦子)时,通常都习惯性地说“谐吉(孜)(ji)羌”或“谐吉(ji)连”,这是在当地语言中极为普通的演奏一曲或演唱一曲之意,而这个发音足以让外族(汉族或其他民族)很容易误听成“谐孜”或“谐吉”,这两种的发音与现代对“谐”歌舞的汉语称谓“弦子”的发音基本相同。“弦子”之名似乎是否由此而得名?还有待于业内有识之士日后进一步的深入考证。

谐(弦子)是康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娱性歌舞,也是最主要的歌舞艺术形式之一,歌词以赞颂家乡之美、尊敬长辈、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的友谊为主要内容。“谐”(弦子)音乐主要流传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和索多西,林芝市察隅县察瓦龙,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得荣、理塘,云南省迪庆州,青海玉树、囊谦、称多等藏东康巴地区。近代随着朝圣、经商和流浪艺人的迁徙,甚至流传到拉萨,远到阿里等部分地区。当代人们通常习惯性所谈论的“巴谐”或“巴叶”即指的是具有巴塘风格或以巴塘为中心地域而盛行的“谐”(弦子)。

(二)表演形式

“谐”(弦子)的表演形式主要有集体表演和个人表演两种。

1.集体表演的“谐”(弦子)类,主要流传于藏东康巴文化区域,也是人们通常在该地域所能接触和观赏到的歌舞表演类型之一。“谐”(弦子)表演,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不管人多人少,场地大小,台上台下,均可起舞。表演以广场、庭院和草靶子居多。每当表演时,首先由男子演奏哔旺站立于队伍前面带领人群而舞,女子尾随起舞,边唱边跳。歌曲演唱有男子齐唱、女子齐唱和男女轮唱,歌声此起彼伏。哔旺演奏,有独奏或齐奏。表演一般都围成圆圈,顺时针绕行而舞,人多时也可圈中套圈,可随意编演各种形态,个别地方有借鉴锅庄舞的蛇形圈、永忠图示圈等。谐(弦子)表演的律动和节奏快慢,都是以男子拉奏哔旺音乐的旋律为基础,每首歌舞的节奏一般都是先慢后快,在悠扬缓慢的旋律中开始,逐步转换到欢快流畅的中板,最后在热情奔放的快板中结束全曲。

2.个人表演类木偶哔旺表演,也称“孜孜拉姆”,这是较少见的一种哔旺表演形式。表演者的琴杆牵有一种特制的道具,这是一种将一个环形铁圈作为中轴,铁圈穿过穿着各式康区服饰的男女木偶人物,做成一圈活态木偶群组,并用长绳线将铁环中轴系于哔旺的琴头部位。艺人在演奏时将哔旺横挂于腰间,演奏时来回舞动道具,边拉边唱,随着音乐旋律和歌声,上下起伏,系在道具上的小木偶人发出很有节奏感的啪啪声响,有如一组翩翩起舞的“谐”(弦子)表演队,让人百看不厌。笔者年幼时曾在拉萨八角街和松觉热一带看过来自康区流浪艺人的“孜孜拉姆”表演,至今记忆犹新。近年因国家对流浪人员的管理、艺人表演的缩小等原因,很难再看到此类表演,实为憾事。

(三)风格特征

就“谐”(弦子)音乐风格和色彩而言,目前形成了三大主要风格体系,即巴塘风格、芒康风格、迪庆风格。

巴塘“谐”(弦子)盛行于以巴塘为主的四川省藏族居住区域,但由于境内各村寨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以及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特色,总体来说巴塘“谐”(弦子)的风格以粗犷豪迈而著稱;芒康“谐”(弦子)风格以盐井、徐中、索多西、曲登、察瓦龙等区域组成,曲风细腻柔美;迪庆“谐”(弦子)舞姿优美,刚柔兼备,旋律欢快流畅,丰富多彩。另外,以流传区域的地理坐标来看,四川甘孜州得荣县因其特殊的居中地理位置,形成三地对其成包围态势,因而它的风格趋于中性,又形成了它居中的另一种风格特征。谐(弦子)的风格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生活习性、交通闭塞息息相关,这既造就了具有共性的藏东特殊的歌舞体裁,又形成了各地风格迥异的富有个性的音乐风格特征。流传于世的“谐”(弦子)的曲目众多,舞姿多变,风格各异。总的特征是古朴而亮丽、粗犷而柔美、雄浑而细腻、健壮而轻柔。经典曲目有《阿酷强吧》《斯林林,萨朗朗》《日桑普木》《要回到那种树的地方》《杜鹃》《孔雀喝水》《拉萨姑娘》《次仁措姆》《囊拉琼斯》《少男要回理塘》《在那高高的山上》等。

五、哔旺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重视,经过层层的推选,2005年弦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且有各地多名艺人先后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之列,对这一民族文化整体性传承和保护得到了保障。就目前民间现状来看,西藏境内成立了以次仁旺堆为团长的芒康县民间艺术团,以及来自芒康亚培在拉萨娱乐场所自谋职业期间,先后录制了多张弦子音乐专辑(VCD),而且还成立了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亚培弦子艺术团”,后经昌都相关部门领导扶持下,成立了以此为基础的“三江源艺术团”,该团目前约有演员35人,主要以表演“谐”(弦子)为主。近年来,随着西藏各地囊玛歌舞厅的出现和锅庄舞等兴起,不仅在“谐”(弦子)的故地风行,在拉萨近年也有在婚礼、节庆邀请表演“谐”(弦子)歌舞,甚至掀起在傍晚老乡聚会跳“谐”(弦子)文娱健身的风潮。此外,迎合国内各藏区音像制品出版的不断发展及市场需求,格茸农布、亚陪、央金拉姆、金珠卓玛、觉阿拉姆、扎西拉宗等人先后录制了一批“谐”(弦子)为主音乐专辑,其中也有专门以巴塘、德庆、芒康“谐”(弦子)为地域风格的音响、影像制品出品,这对当代“谐”(弦子)音乐的普及和传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学术领域,涉及哔旺研究的出版著作类有田联韬《走向边疆——田联韬民族音乐文论集》《走向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音乐考察研究》,边多《西藏音乐史话》,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嘉雍群培《雪域乐学新论》,达瓦桑布《扎拉达瓦桑布论文集》(藏),觉嘎《藏族传统乐器——哔旺》,洛桑、马郎吉《巴塘弦子词曲集》等。论文方面有扎西达杰《牛角胡论》,马成富《藏族奇特的曲艺表演形式—百旺曲种》,次央《哔旺的称谓构造及其演奏技巧》,格桑平措《藏族传统乐器考》,康格桑梅朵《漫谈藏族“毕旺”拉弦琴的历史文化》,觉嘎《哔旺简述》,洛桑次仁《毕旺琴的文化意义——以康区弦子为中心》以及卓玛《川、藏、滇、甘肃藏区“牛角哔旺”乐器的研究报告》等。

国家的重视和后继有人,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保障,民众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认同和喜爱,是民族文化扎根和流传的重要土壤,祈盼在新的时代,哔旺及“谐”(弦子)继承传统、流传四方,再攀高峰,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注释:

①藏族传统地理区域划分概念,根据藏族方言分成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文化区域。康巴方言藏族区域是西藏自治区境内东部昌都地区和那曲东部地区外,还包括四川、云南境内,以及青海玉树地区。

②次央:《略谈哔旺的称谓、构造及其演奏技巧》,《西藏艺术研究》,2005年第4期,第40页。

③本教经书,手抄本。

④索南坚残:《西藏王统记》(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⑤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⑦嘉雍群培:《康巴藏区弦子(谐)音乐》,《雪域乐学新论》,北京:中民族大学出版,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达瓦桑布.扎拉达瓦桑布论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2]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3]边多.西藏音乐史话[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4]嘉雍群培.雪域乐学新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7.

[5]觉嘎.藏族传统传统乐器——哔旺[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

[6]田联韬.走向雪域高原——青藏高原音乐考察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7]洛桑,马郎吉.巴塘弦子词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

[8]马成富.藏族奇特的曲艺表演形式——百旺曲种[J].西藏艺术研究,1998,(03).

[9]扎西达杰.牛角胡论[J].西藏艺术研究,1998,(03).

[10]次央.哔旺的称谓构造及其演奏技巧[J].西藏艺术研究,2005,(04).

[11]格桑平措.藏族传统乐器考[D].拉萨:西藏大学,2006年

[12]田联韬.藏族传统乐器[A].走向边疆——田联韬民族音乐文论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10.

[14]康·格桑梅朵.漫谈藏族“毕旺“”拉弦琴的历史文化[J].西藏艺术研究,2010,(01).

[15]洛桑次仁.毕旺琴的文化意义——以康区弦子为中心[J].民族艺林,2017,(02).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乐器
乐器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乐器也疯狂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自制小乐器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