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
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经验,蟾蜍脱下之壳,是癞蛤蟆自然蜕下的角質衣膜,俗称“蟾衣”,《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蟾宝”,具有扶正固体,攻坚破淤,抗癌消肿之神效,在民间广泛用于治疗肿瘤、乙肝、腹水等疑难杂症。
为得到蟾衣,近年来由于国家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在野生资源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人工养殖蟾蜍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产业。无论在水田、菜地,荒地,泥沼,坡地和林地,都能让蟾蜍繁衍生息。加上蟾蜍以各类昆虫和浮游生物为食,饲养成本低,管理简单粗放,有益于农业,年繁殖产卵量逾万。
在养殖前期,一般采用生石灰用少量水稀释后均匀泼洒全池。也可利用漂白粉加少量水溶液均匀泼洒全池。或者用高锰酸钾加少量水溶化后均匀泼洒全池。还可用硫酸铜在疫病期进行池水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内注人水质清新经曝晒的水,铺垫 10厘米左右厚的沙,水深20 厘米为宜,用恒温水以缓流为好,然后放人经过消毒后用清水冲洗且适宜生长的水草。蟾蜍体浸洗消毒可用食盐水、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溶液浸泡蟾蜍或蝌蚪消毒。在这方面,研究所有着丰富的经验。养殖过程中,蟾蜍在其活动的区域,每天夜晚用白炽灯诱集各种飞虫,供蟾蜍捕食,以保证体魄健壮。但也要防止蟾蜍的性腺被过多脂肪包裹而推迟产卵、低产或不育,最好间隔10天左右,停止2到3天诱虫。其次做好蟾蜍后期的遮阳工作,供其交配产卵,达到生理和性腺同步发育。 蟾蜍在自然环境中,1年蜕衣3-4次,用人工方法可帮助蟾蜍1年蜕衣10次以上。其主要做法就是加强对蟾蜍生理、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调理和刺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对蟾蜍多次脱衣,一般调理的蟾蜍可比同龄野生蟾蜍提前好几个月产卵,精通技术将得心应手。 养殖防病也不能放松,栖息在环境恶化或者食用腐败变质的饵料的蟾蜍,呈现焦躁不安,喜欢钻泥或后期闭眼伸腿、拒食饵料、反应迟缓,抓时缩头弓背、无力挣扎的很可能患有胃肠炎。对此要保持饵料不霉变和池水的清洁卫生。发展蟾蜍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效益好的家庭致富门路,各地提倡在稻田、水库、池塘、菜园,荒地等场地养殖蟾蜍,以蟾治虫,以虫养蟾,一只母蟾蜍每年可产卵3000科到5000科,经过人工饲养一年后每只蟾蜍可达75克重。养殖期间保护野生蟾蜍尤为重要,即使捉到也要放生,更不能杀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都有责任爱护这些消灭害虫的蟾蜍,掌握饲养技术后方可实施蟾蜍脱衣和取蟾酥。做好防病、防逃、防敌害等工作尤为重要。种蟾雌雄搭配比例要以3雌1雄为宜。总之,研究所的经验也不是万能的,各地气候不同、环境不同,掌握的要领不同,参考别人的做法,总结出自己的做法作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