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与艺术关系的异同及再思考

2018-10-20 10:54石宕川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艺绘画文学

摘要:随着2011年国家层面对于学科建制的改革,原来从属于文学门类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在这作为艺术与文学间由从属到并列的关系转变,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学科建设上对于文学与艺术之关系的探讨与论证。本文希望从“文艺”一词的不同语义和存在状态、传统东西方观念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历史发展源流和文化观念差异以及文学作为独立个体与其余艺术子门类关系出发,试图找出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客观关系与异同点。

关键词:文学 艺术 绘画 文艺

今时今日我们讨论艺术与文学的源起,很容易根据史料记载得出艺术之诞生要远远早于文字出现的客观结论,艺术的历史也同样早于文字所记载的历史。这并非某个地区、某种文化的个体发展现象,而是整个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是从欧洲原始部族的动物壁画,抑或是对于象形文字起源的中國文明来说,都是如此。但是文字又几乎同样是世界上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后发事物。无论从统计生产,还是记录重大事件和准确描述思想观点来说,文字亦存在着其因符号简化后带来的效率和解释优势。

文学的产生起源于文字的意义演化与相关文明的文化成熟。文学作品创作的繁荣又让文学重新归位于艺术的门类之一,抑或作为普适性强的情感表达达到持平或超越于艺术之上。从艺术发生的角度来说,文学与艺术在不同文明的文化表达中有着不同的从属关系。同样的,在同一文明的文化史中也呈现着动态的发展关系。融会贯通也好,相辅相成也罢,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需要时讲时新的话题。

一、从“文艺”一词的语义多样性说起

(一)汉语语境下“文艺”的一词多义

“文艺”这一现代汉语词汇,是“文学艺术”的简称。后者包含两种语义:一是文学和艺术(含两项);二是文学这一艺术(仅一项)。由第二点,又引申出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文艺学。文艺学不是文学和艺术之学,而仅是文学之学。虽然仅多一个“学”字,却把“文艺”一词搞得更复杂,但也因此可算作该词的第三种语义。a下面本文将对这三种语义的产生源流进行分析。

其第一语义的核心思想是将文学从艺术中分化而出,也等同于认为文学并非艺术。这是与西方文化之基本定义存在出入的。在现代西方艺术分类模式中,艺术主要分为建筑、音乐、舞蹈、雕塑、戏剧、绘画、诗歌以及后来随着科技发展而诞生的电影和电子游戏等九种类型。文学虽然同样对西方近现代艺术理念的演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但依旧属于艺术分类下的一个子项。在这种语义中的汉语解释里,可以清晰地看出中文视域下的文学作为等同于余下所有艺术门类的存在而予以并列,且不被算作艺术范畴。

其第二语义中,文艺,既等同于文学本身,亦可延伸用意为文学之艺能。这种词义强调了文学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客观属性。然而在这种大文化认知架构下,也同样以一种越俎代庖的姿态将文学的艺术性升华到了其余艺术门类所无法触及的更高境地。

其第三语义的文艺学,属于学科建制。但也有着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学科建制以来的种种自我思辨的缩影。在西方的文学学科认知中,英语语境下的“文学批评”(Literary)和德语语境下的“文学科学”(Literaturwissenschaft)算是我国“文艺学”的精神远亲。但由于1949年后我国的文艺学成为正式的学科名称b,从这一点说,虽然文学在中国自古具有超越艺术和包含艺术的特性,但是对于文艺学这一学科在如今的意识形态环境和人文教育前提下,却又有着必要的社会存在意义。

(二)文艺学存在的社会功能

作为一种意义上的中国特色,文艺学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着一些必然原因:

1.意识形态的需要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学,作为典型的意识形态雏形一直在行使其必要的社会职能。比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第一次以相对公平且非暴力形式疏通社会阶层流动的方式,其具体实施方式便是举行科举考试——以下层阶级的文学素养作为入仕当差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刘勰的“文以载道”说也通过其文学思维影响社会进程的看法影响着之后的传统儒家社会;而在近代以来风起云涌的政坛中,一个人文、史、国学素养的造诣深浅也往往影响着其在政治生命中的客观价值大小。晚清有如康梁,民国有如蔡胡,1949年后有如郭沫若、沈雁冰等人,都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展现出了传统中国社会对于官员文艺素养的潜在要求。虽然改革开放后作为对于西方文化的辩证认知,文艺学的定义又从习苏俄政治之学转变为对于西方人文艺术思潮的二次复盘。但作为根性的文学并于艺术的主流思维并未被官方和民众所抛弃,或以语文的独特学科设置,或以国学的儒士外衣包覆。文学之于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其对于文艺学的指导地位从未被真正动摇。

2.重意境而轻技巧的历史沿革

中国传统观念中对于技法的淡漠与揶揄是由来已久的,鲁班携土木之巧的名望虽然流传至今,但在当时的鲁国其发明创造在百姓中的地位或许远不如阿基米德发明投石器保卫祖国在叙拉古人民中的名望更高。甚至到了晚清,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西方先进技术在很多重臣看来也不过是如皮影戏一般的奇技淫巧。而对于艺术各种门类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来看,诗书画琴或许是一定语境中的并列,但其核心仍旧为诗。这主要是因为诗中所承载的想象留白是最高的,相对于此的画作则更多作为诗文之附庸而存在。

艺术的基础是模仿与技法,这是西方古典艺术观念的核心彰示。而中国文学艺术思潮的沿革却一直以意境为本初之追求。王国维对于意境的贡献只是起名与定义,但绝非刻意与西方美学思想进行对接。西方美学思想自黄金分割比例的概念出现就很容易说明形式与规律对于美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与东方的意境之美是有不小出入的。

3.实用主义使然

中国当今的文艺路线,基本承袭了建国时期对于文艺看法的诸多核心理念。作为实用主义的一种意义上的展现,文艺思潮的发展又当属文学思维具有长久的稳固性和操作性。在其他艺术门类经改革开放后对空白的三十年间对于外来艺术理念尤其是西方观念的汲取吸收和融会贯通。立足于本国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文学理念则多呈现出一种原发的自我审视和适度革新,如伤痕文学、乡土文学等。这是因为文学取材的原点多为创作者个人的主观经历和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认知,这也使得西方文学思潮在传统艺术理念的多重壁垒下的发展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对于不存在空白交流期但同有西学东渐之血缘的日本战后文学发展,新中国的文学理念也多出一些实用主义的风格,少了一丝对于过往的反思和人性的探讨,多出一些社会教化的实用功效。这一点也在两国同样题材的影视剧中参照的文学作品原案中折射出一些观点之异。

二、东西方文化对于文学与艺术之关系的观念异同

对于文学和艺术之关系的探讨,若只把一隅文化源流作为参考因,往往很难得出一个客观和普适的结论。在全球文化视野中,东西方往往是对仗最为标准的参考系。下面本文将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体系进行对比。

中国文化推崇以“文”为核心,西方文化以“艺”为核心。中国的文治思想和西方的逻格斯崇拜虽然都对于客观存在有着相似的认知基础,但是在对于艺术的表述手段和评价体系上显然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起源与文化观念

英文中艺术“Art”一词源于拉丁文“Ars”。c而此词又可以追溯到希腊文中的“Techne”,也就是如今英语中“技艺(Technique)”的近形词源。这表现出西方古典艺术對于艺术原本的文字解释并没有偏离“技艺”本身太多。技的最高表达形式是客观的存在规律,在科技尚未发展至如今水平的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思想者往往以“理式世界”这一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来对于艺术发生进行评判与概括。而“理式世界”的宗教式联结则可以被称为“逻格斯(Logos)”d。所以“如果上帝创造这个世界也需要遵照其所制定的规则与顺应其所创制的规律,那么人类更应如是”。作为模仿说的理论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艺术应该来自于对自然的模仿。因此,“逻格斯”的词义构筑了西方之艺的现象基础(比例)和本体基础(理式)。e

当文艺复兴的脚步逐渐到来,走过泥泞中世纪黑暗的西方艺术在经历断档后重拾了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念追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艺术发现,即绘画中的“透视法”(Perspective)。当科学技术逐渐脱离神秘主义的阴影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所谓高尚的艺术相对于技巧的艺术就有了“美”的划分,因此艺术被特指为“美的艺术”。其不同艺术学科也通过美学这一基础理念融汇成了一个整体。其表现美的形式多样,但追求美的目的单一。这也就成为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绵延至今的铁律。

而中国的艺术向来以“文”为核心,文也从古代文化中狭义的“人之美”逐渐演变为一切审美的核心论点。文的审美表现最突出的即是诗歌,而诗歌也同样是中国传统书法、山水画、琴乐和文学的文化基础和最高抽象形式。相对于西方建立在逻格斯之上的艺术观念,以“文”为理念核心的中国艺术则往往以人之观感来对于艺术门类之主次进行相对主观的划分。这也就造成了即便是五代前宋时期绘画之风的盛行,也一样被当时的士大夫主张以“诗”“书”之雅成为画品优劣的重要评判依据。而作为最先发现十二平均律的国家,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没有跳脱对于客观物理发声现象的文法裁断。如通过“三分损益法”的科学辨音主观地把“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列为正音,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因此作为另外的八度必要构成Fa与Si则由于在五音之前显得不和谐则被视为异音以避免使用,因此“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也作为文学思想影响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论点存在。而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创作主次也是词韵主导音律,音乐作为文的附庸存在于其间。

另一个层面则源于文与匠的对立,文在传统文化中是极富创造性的,而匠往往代表着单一技法的重复使用。作为社会分工的不同,匠人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往往不能代表对于艺术的基本追求。而匠气愈重的艺术形式,如表演艺术、雕刻壁画、杂耍舞蹈等,则相对以文为中心的主流艺术形式显得有距离感和落差感。

(二)“诗画同源”与《拉奥孔》

对于文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最深入探讨,往往是由文学和绘画之间的融合与排异来进行的。在东西方的艺术发展过程中,美术绘画也都很能代表其艺术观点造诣与思想修为。这一方面源于绘画是人类比较古老的一门艺术形式,另一方面绘画与文学也同样是人类文明中实际功用最大的艺术门类。比如说远古时期的人类用刻在洞穴中的牛与羊对猎物进行统计,抑或者西方中古时代教会使用绘画来帮助不识字的农夫来理解圣经的内容。所以绘画对于人类视觉感官的刺激永远是最为强烈和直观的。在东西方的艺术观念中,都有对于文学和绘画关系之间的比较与探讨。

1.中国古代艺术观念中“诗画同源”的相辅

元代胡助有诗云:“郭熙能事乞真宰,万里之势归咫尺。要知诗画本一缘,笔端须有千钧力。”这首诗第一次提出了“诗画同源”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人中对于传统绘画的喜爱,也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学家在观赏传统中国绘画时的欣赏方法。更有后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辩证观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诗画同源”的观点,并向“诗画一律”的方向进发。f

这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通体传承,也就使得中国传统山水画在演变的过程中不仅绘制工具是文人写字用的毛笔,其意境也从未考虑对于客观自然存在的具象理性表达;另一方面中国的山水画超脱于时空的禁锢与视角的限制,对于绘画客体的展现首先是由人心出发,这也就和中国传统诗歌文学以文载心的出发点不谋而合。更重要的一点是书法艺术的出现,成为诗画同源最好的融汇结晶。固然书法并非这一理念诞生之后的事物,但书法通过对于象形文字不同风格的书写,不同方式的排列和不同比例的大小等直观形象,含蓄地表达出整部书法作品中作者的个人性格与志趣。而一幅山水画上由主或客的题诗赐字,方又从色彩、线条、比例等绘画层面的直观表现为作品的视觉审美带来上达至雅的境界。所以从以上层面来说,不仅“诗”“画”是同源的,“诗人”“画家”有时亦是同门同体,如苏轼、米芾、唐寅等文艺通才在创作时往往可能在巧处显性灵。

2.西方艺术观念中的“拉奥孔”情结

无独有偶,西方美学的确也很早就开始探讨诗与画的关系,但并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观点,甚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奠定诗画一致说的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接着罗马美学家贺拉斯在《诗艺》中也说过:“画如此,诗亦然。”g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新古典主义各流派都在宣扬诗画一致说。

但与中国以文学主导的诗画同源说不同的是,西方艺术中的诗画一致并没有明确的细致规定,也没有确然的同一流派。“就诗而言,要求把画的明晰的表达方式,绚烂的色彩,形象的静态和较大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用到诗里来;就画面说,他们要为宫廷贵族所爱好的寓意画和历史画作辩护……”

而在18世纪的欧洲,由于启蒙运动的开启,德国诞生了一位叫作莱辛的美学思想家。他最为著名的作品《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中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关系探讨划定了明确的界限,尤其是诗与以绘画、雕塑等为主的造型艺术的界限。为了找出反例,作者针对“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诗歌和古代雕塑之间的不同处理方式给出了严肃的比较,并且批判了温克尔曼崇尚的“高尚的简朴,静穆的伟大”这种古典文艺观点。可谓对后世影响深远。h

这里所要着重下力的论点主要就是当对一个客观事物以不同艺术类型进行表达时,其所表达客体之外的更高追求是否一致。众所周知“拉奥孔”群雕的故事讲述了拉奥孔为了拯救特洛伊百姓免遭希腊人荼毒,拆穿了特洛伊木马的诡计以警告众人,但不但没有人相信他,还被希腊人派来的跨海而来的大蛇夺取生命的那一瞬间的故事。在这个雕塑中即便讲述了拉奥孔等人面对巨蛇临死前的恐惧和绝望,但在雕塑时为了刻意追随雕塑作品对于美与崇高的追求,而让临死前的拉奥孔显得不那么恐慌和无助。但无论是任何一部有关拉奥孔事典的文学作品中,读者总能感受到由文字组成的那种极为强大的负面情感。

西方古典美术对于刻板美的追随有着极深的羁绊,这是因为评判一部美术作品的好坏,在理式世界层面永远都是以客体美为主,而非对于现实的刻画和心理因素的表达。而相对于文学来说,这就是造型艺术自始至终所无法弥补的短板。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文学作品虽然更容易去表达心理描写,并且留有大量的叙述留白供作者进行各异的思维想象。但缺少的也正是美术对于细微之处的刻画和整体的美感。

(三)对于文学与艺术本质的探讨

文学的介质是声音,绘画的介质是光;文学的本质是字符带来的理解与思考,绘画的本质是图像带来的想象与自洽;文学是时间的承接,绘画是时空的并列与空间的静滞;文学是动态的抽象之美,绘画是静态的形象之美;文学是内容留白,绘画是形式留白。然而不论我们如何探讨,都不难发现文学的终极目标是表达人之为人内心中最本质的感受;而绘画对于现实的刻画则始终显得不那么直白,而要始终面对对于美的理式和感性追求。当我们有了照相摄影技术后,美术所承担的艺术意义与社会功能发生了急剧的转变;而文学也同样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念革新。但无论如何,文学与美术的界限在西方文艺理论的观念中是有着重要的地位的。

除却绘画与雕塑等造型艺术,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也有着各种层面的区别与联系。比如说音乐与舞蹈在史前艺术的轨迹中与诗歌是相互融合、渾然一体的。i但如今文学成为语言艺术、音乐和舞蹈成为表情艺术。虽然从古至今人们都没有停止在音乐的旋律中填上歌词以达到听觉的双重感受,但文学在某种层面仍是论述音乐理念的本体。而舞蹈作为一种人类肢体语言的审美表达,同人类诗歌中直抒胸臆的渴望师出一门。但舞蹈也如绘画一般在对于情感的表达上是超越常态的肢体夸张表现和抽象的符号语言。

而作为工业时代科技发展的艺术结晶,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其发展之初就是融合了作为绘画理念承袭的照相艺术以及强调剧情叙事和抒情独白的文学成果的各项表现优势。但当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核心思想媒介来表达心理独白与审美追求时,也依旧逃脱不了对于一个好剧本的依赖。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复制品的同时,如果其能在众多泛泛之辈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和佳作。那么其对于文学性的不懈追求则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对于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无论从属还是并列,融合还是隔离,相互诠释,抑或分化发展,都是一个需要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时常讨论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的结论,也或许永远都不曾存在。

abe张法:《“文艺”一词的产生、流衍和意义》,《文艺 研究》2012年第5期。

c刑莉、常宁生:《美术概念的形成——论西方“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d包利民:《生命与逻格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f徐建融:《“书画同源”和“诗画一律”》,《中国花鸟画》2008年第2期。

g林衡勋:《试探“诗画同源”》,《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h喜力:《从“拉奥孔”看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关系》,吉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i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法.“文艺”一词的产生、流衍和意义[J].文艺研究2012(5).

[2]刑莉,常宁生.美术概念的形成——论西方“艺术”概念的发展和演变[J].文艺研究,2006(4).

[3]包利民.生命与逻格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徐建融.“书画同源”和“诗画一律”[J].中国花鸟画,2008(2).

[5]林衡勋.试探“诗画同源”[J].1994(3).

[6]喜力.从“拉奥孔”看文学与造型艺术的关系[D]. 吉林大学,2009.

[7]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石宕川,郑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艺术学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社会学。

编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文艺绘画文学
1942,文艺之春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学小说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节日畅想曲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