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理论视域下《英国病人》中越轨行为的解读

2018-10-20 10:54张雪梅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性

摘要:《英国病人》是一部融战争与爱情、道德与人性于一体的经典影片,它将个人命运放置于磅礴的历史框架中,刻画了人类最内在的情感。多条越轨行为线索的细腻交织,使作品的主题诠释、情节设置、角色建构等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得以充分呈现。借助标签理论深入探讨作品中出卖行为、婚外情与同性恋这三方面越轨行为,既利于剖析越轨行为的生成机制、社会脉络及社会意义,同时也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蕴含的对人性本真的诠释及道德价值取向和伦理立场。

关键词:标签理论 《英国病人》 越轨行为 人性

一、引言

电影《英国病人》,改编自著名作家翁达杰的同名小说,该片由导演明格拉执导并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大奖,它以无可争议的姿态屹立于电影艺术的殿堂。影片采用时空交错和爱情主题交叉的蒙太奇手法,穿梭叙述了二战期间北非战事爆发前后发生在北非沙漠及意大利边境一座废弃修道院的凄美哀婉、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a

男主人公奥马希与有夫之妇凯瑟琳相互爱慕,凯瑟琳的丈夫杰弗瑞发现了妻子的私情并欲同归于尽,结果自己当场死去,而凯瑟琳身受重伤,奥马希则幸免于难。奥马希在求助盟军未果后便以地图换取了德军的帮助,无奈为时已晚,凯瑟琳已香消玉殒。奥马希带着爱人尸骨在返航途中被德军炮弹击落,结果被烧得面目全非、奄奄一息,当地人将他救活后送进了盟军战地医院。由于不知其身份,盟军根据坠机情况把他登记为“英国病人”,其后他又被辗转送至意大利,最终在善良的随军护士汉娜的照料下,在回忆中离开了人世。

该部影片在对现在和过去、爱情和战争、现实与回忆的巧妙融合中,在多重文化身份元素的交错中,蕴含了一些逾越道德的越轨行为以及对这些行为耐人尋味的宽容和理解。本文将通过对其中典型越轨行为的分析,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主题含义和精神意蕴实质。

二、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莱默特和贝克尔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行为学领域经典理论之一,它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及三大社会运动(民权运动、反越南战争、性解放运动)对人们传统思维的冲击而得以迅速兴起。它结合符号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从互动论角度(尤其是从越轨失范过程中社会文化、重要他人等)侧重研究探讨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原因、社会反映等,属于行为解释学的范畴,在社会学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 标签理论主张,越轨行为是指社会个体成员或群体的行为模式背离社会中既定社会团体制定的相关规范准则或期待模式,它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行为的定义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c所谓越轨者,就是因不奉行、偏离或违反这些行为规范并因此受到否定评价而被贴上相应越轨标签的人。越轨标签往往是越轨主体与正常人区分开来的否定性、消极性、负面性,甚至是耻辱性印记与标志。d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具有以下特性。其一,越轨行为具有普遍性。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没有任何失范行为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越轨的,它是社会交互或社会冲突的产物,只要有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存在,就一定会有偏离或者违反社会规范和破坏社会控制的越轨行为。其二,越轨行为标签具有选择性。越轨行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才形成,越轨标签会因事、因时空等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同一行为或现象,不同情境下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一些会被视为正当而另一些则被视为问题。其三,越轨行为标签具有不平等性。这往往是由社会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造成的,一个社会当中,何种行为被视为越轨往往是由统治阶层为维护其利益和权威而规定并强加给弱势的普通大众,而权势群体却往往能避免被张贴上越轨标签。e

总而言之,标签理论强调把越轨分析的焦点由行为本身移转到它们的成因及社会意义上,它用一种独特的观点阐明越轨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反映的联系,解释了越轨行为的社会脉络、生成机制等。标签理论的提出,为社会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为教育学、犯罪学等领域找到新的思考点,同时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也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和启发性。因此,本文将基于标签理论对影片《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出卖行为、婚外情、同性恋等越轨行为进行分析探讨。

三、三种越轨行为的解读

(一)奥马希的“出卖” 行为为救沙漠里重伤的爱人,奥马希不惜用沙漠测绘地图跟德军做交易换取其帮助,导致了英军的重大损失,他的这一行为被视作出卖盟军、出卖正义、出卖朋友的越轨行为,而致使其这一越轨行为的根本原因就在地图这个元素。奥马希从没弄懂过“地图”的含义。对他而言,地图不过就是用来标示出地理位置而已;他不明白为何敌对的两方势力会这样在意地图,更不理解他们为何要为那只有沙子的沙漠拼命。他不知道的是,地图除了标识地理位置外,还划分出了彼此的势力范围,区分出了“什么是你的”与“什么是我的”,地图的地理意义早已让位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特殊价值。作为一个匈牙利籍地理学者,奥马希远离轴心国阵营,没有支持匈牙利法西斯政府参与的纳粹战争,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去埃及参加国际沙丘俱乐部,深入撒哈拉沙漠进行地质勘探与地图绘制,在英德的这场北非战争中,他看似一个局外人。但实际上,他已在自己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归属于英军的势力范围内:他和马铎、杰弗瑞都属于开罗的“国际沙漠勘探协会”成员,也都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他们的勘探经费主要由杰弗瑞筹得,而杰弗瑞名义上是为皇家地理学会绘制非洲地图,实际上是英国间谍,他的钱也全部来自英国政府,他的任务就是为英军绘制北非的航空地图,他们使用的那架飞机也并非凯瑟琳父母送给杰弗瑞的结婚礼物,而是英国政府提供的。沙漠战争前,这一切都不是那么明显,当战争蔓延到北非那片辽阔的沙漠后,一切都凸显出来,奥马希被视作了英国的一方,影片最后基普离开前甚至说“他和哈迪一样,都代表着英国人优秀的一面”,这一点再次得到了印证。

而地图,在奥马希眼中,本来没有所谓归属,地图应该与政治毫无关联,也不分国籍;如果有,也是属于这个由英国人、阿拉伯人、匈牙利人等众多国家人员组成的国际沙漠勘探协会。他不愿科学沦为政治的奴仆,让考察为战争效力。但战争开始后,地图便属于了英国,有了国籍,这一点马铎在撤离前也明确地和奥马希说过。奥马希并不认同这种行为,这也就是他在一次晚宴上辛辣地讽刺“国际沙漠勘探协会”名称中的“国际”二字并失控大骂英国虚伪的原因。他反对以地图划分国界,厌恶地图成为某些野心家用来满足权力欲和占有欲的政治工具。在他看来,原本有助于科学发展、造福人类的地图却成了欧洲列强侵略扩张的工具,不管盟军还是德军, 他们为争夺北非霸权,在埃及的土地上打得死去活来,却看不到埃及人的观点和立场;其实他们都是占领者、殖民者,埃及人民不欢迎他们,他们的战争源于变更地图的欲望。其“正义”外衣下隐藏的是统治者掠夺土地、抢劫财物的卑劣用心。所以当盟军间谍卡拉瓦乔指责他“出卖地图差点造成成千上万人死去”时,他发人深省地反驳道:“早已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战争中死掉了,只是不同的人罢了。”他对地图和战争的态度,不受制于国别界限、政治立场善恶标准的自由平等观念,是其“出卖”地图这一越轨行为的根本原因。

影片将其“离经叛道”、不容于传统的越轨异端行为的原因分析转移了到战争上,转移到了发动战争的那些“道德标准提倡者”身上,他们通过地图划界,制造对立和冲突甚至杀戮,违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奥马希却体现了一种捍卫自己爱情的人性真善美,战争在冲破了一切界限的纯净爱情的“出卖”行为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它倡导从超越民族主义、政治立场的角度去思考,试图在消解一切外力强加的界限之后探讨真实人性,突出对人性的关怀。影片中,抱着复仇目的前来的卡拉瓦乔,一个因出卖行为而被德军砍断手指的盟军间谍,在听了奥马希的回忆之后,却无法痛下杀手,放弃仇恨决定原谅奥马希,他明白了奥马希和自己一样,只不过是被碾压在战争机器下的一根稻草;这一情节进一步淡化、消解了人们对奥马希越轨行为的谴责。此外,影片始终以“水”的意象来刻画凯瑟琳,而水是液体,很难在水中画出界限,它能够消弭界限;还有奥马希坠机后,也正是没有有国家观念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救了他,这些隐喻都再次强化了影片对界限的排斥。

(二)奥马希与凯瑟琳的婚外情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突破了婚姻戒律,陷入了一段禁忌之恋。西方社会,婚外情被认为是对婚姻契约中忠诚的背叛,是一直受到传统伦理和主流价值观的排斥与谴责的,甚至是受到刑罚的越轨行为。婚外情者往往被认为是道德败坏者,且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谴责。主人公的爱情与道德理性和秩序相悖,他们逾越了世俗的底线,但他们在战火硝烟中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真爱。奥马希才华横溢,精通多种语言,却寡言少语,言辞间透着一股桀骜与睿智,内心有着那种与生俱来的单纯与不羁;凯瑟琳外表优雅,内心强韧,学识丰富,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迷人的气质,随口说出的那些极具文学水平的形容词和历史典故以及对远古洞穴壁画的临摹都闪烁着聪慧和知性的光芒。就心灵的契合度而言,奥马希要远胜于凯瑟琳的丈夫。从他们见面的那一刻起,二人间的互相吸引就一览无余。凯瑟琳在二人初次见面时便表达了对奥马希的敬慕,说她自己拜读过他那本长篇专著,而一般人不会读那种专业性特强的无聊书籍,这说明他们志趣相投、心思相通,所以她才能体会到这本书的妙处, 特别是这样一本“通篇没有几个形容词”的书,她不仅读完了,还很欣赏。相较而言,凯瑟琳夫妇之间却性格相左、气质相差甚远,她丈夫在一次谈话中竟连“伊斯兰”一词都拼不清楚,这充分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事实上,凯瑟琳本来并未主动爱上杰弗瑞。杰弗瑞也很清楚地说过,凯瑟琳和他自小认识,婚前情同兄妹,彼此了解,她老是向他哭诉心事,后来在他努力追求下方同意嫁给了他。凯瑟琳对丈夫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手足情,友情或亲情胜于爱情。她嫁给他是因为他对她好,她的婚姻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两人的感情波澜不惊,没有心灵的激荡与共鸣。

杰弗瑞对妻子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虚荣占有,包括身体与精神的占有,正如那个凯瑟琳故事中的国王一样。杰弗瑞看似深爱凯瑟琳,但平时却疏于沟通、缺乏关心,如他把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丢在沙漠,自己却到处拍照执行任务,且对此不以为然,浑然不觉妻子眼神中的失落与孤独。另外,在窥破妻子的背叛后,他却选择了隐忍,用沉默去策划报复。尽管妻子终究选择回归自己身边,可出于对妻子的了解,他知道她虽守在了一份婚姻中,而心却再也无法挽回,他却宁愿玉石俱焚也绝不成全。他的这种惨烈爆发看似为捍卫婚姻和尊严,但事实上,这种疯狂、自私行径恰恰表明他对妻子的感情难以称之为真正的爱情,这种偏执占有式的“爱情”无法让人苟同与尊重。而他的妻子在坠机身受重伤时还关切地询问自己丈夫的情况,还不忘提醒奥马希安葬他,虽是出自歉疚,却也恰恰体现了她的重情重义、心地善良,这也和她那没有一点顾念之心的丈夫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奥马希与凯瑟琳二人彼此深深吸引,坠入了爱情深渊,却又心怀不安,在道德原则和爱情本性间挣扎,百般犹豫克制,纠葛往复。如奥马希在杰弗瑞離开开罗时试图劝说他不要将妻子一个人留在开罗沙漠、拒绝接受凯瑟琳的壁画临摹、在沙漠中与试图打开他的话匣子的她刻意保持距离、婉言拒绝凯瑟琳请他到酒店房间坐坐的邀请并凝重悲伤地用她的夫姓称呼她等,传统道德禁忌钳制了奥马希,他发现自己置身于越轨行为的实实在在的压力之下,他竭力压抑自己炽烈澎湃的情感;凯瑟琳同样经历着心灵的矛盾纠结,承受着巨大的不安和自责,虽然感到心仪的男人走进她的生活、燃起她心中的火花,但她开始时是矜持的,不时地回避着他炙热又深情的眼神,逛街故意冷落他的搭讪。但他们每一次的疏离克制,只是让爱意更深沉热烈,爱情在挣扎中越发激昂坚韧。他二人的出轨行为,根源在于爱情天生就是强大的、不可自控的,他们两情相悦、情不自禁,所以导致了与主流社会规范的违背。影片突出了爱情越轨行为与道德规范的冲突,却让爱情直面死亡,得到升华。影片认可、赞赏了至死不渝的爱情,倾向于自由主义爱情观,强调直面自由、正视自然情感,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纯真的爱情欲求,而不是被束缚,非发自内心而遵循道德的感情选择反而是对自己最大的冷漠。它反对婚外情这种世俗道德标签,反对对自由爱情的枷锁,它是对正典的婚姻爱情道德体制的反抗和挑战,突出出于人性的爱情可以抛去人性以外的束缚;在真爱面前,道德显得暗淡无光,“破戒”是为了让人性从道德禁锢中解放出来,建立更为丰富真诚的人格和更加优质完满的生活。它试图从更宽泛、更宽容的视野,探寻更符合人性的爱情婚姻伦理关怀。

(三)同性恋行为 f 影片中还隐含着两段同性恋描写。一段是考古学家保曼和阿拉伯小伙卡莫之间的恋情,影片中有几个片段间接进行了暗示,如在沙漠里,保曼驾驶着越野车,卡莫则坐在车顶;保曼不时地敲敲车顶,卡莫弯身头朝下对着车窗满脸笑意地望着保曼,保曼则调情似的喂食物给他,还笑着抚摸他的脸;最后卡莫不小心失衡摔下车,保曼则过于着急,方向盘把握不稳致使车翻滚下沙丘。奥马希在酒会也对此段恋情予以了揭示。另一段则发生在锡克族拆弹手基普和其出生入死的战友哈迪之间。两人一起参加战斗,排爆拆弹,合作亲密无间。虽然基普和汉娜之间也有一段甜蜜浪漫的情缘,但他心里还是埋藏着对哈迪深深的情感,他的离开表面上虽是因工作调离,实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哈迪的死给他带来的心痛失落和深深自责。他对汉娜的爱也变得谨慎而克制,不愿再陷入一场热恋,害怕再失去,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无法给爱情一份安全的保障。对于这两段被隐晦地提及的同性恋,影片导演在一次采访中也给予了肯定。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与文化现象,是人类无法逾越、无法规避的客观存在,它总是随着人类的时代脚步一同前进。同性恋成因极其复杂,往往由生活环境、心理动力、社会文化、生物基因等多重因素决定。g这一越轨行为标签具有鲜明的选择性与不平等性,它与宗教文化、政治环境、经济利益、文明程度等密切关联。在中世纪以前的古希腊、古罗马等,同性恋被视为缘于人们不分性别的爱“美”欲望与本性的普通之事,而未被冠以“越轨”标签,也未被分割为与异性恋截然不同的行为。h中世纪开始,随着基督教成为西方主流宗教,同性恋与《圣经》中的生殖崇拜产生了根本对立,它开始被标签化,被视作一种完全以快感为目的的妖魔化越轨行为,开始遭到残酷打击和严厉镇压,当然这也是教会为了遏制独身、禁欲条件下的教徒发生同性恋倾向以保护自身生存,或统治者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如法王腓力四世、英王亨利八世以同性恋为借口剿灭圣殿骑士团或没收修道院财产)。i

而即使在视同性恋为洪水猛兽的环境中,标签对象往往是普通百姓,统治阶层的此类行为却往往被视为正常,如英国的三位同性恋国王爱德华二世、詹姆士一世和威廉三世以及希特勒的死忠罗姆等。这种黑暗时期在西方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上半叶,影片故事发生的二战期间达到了一个高峰,战争风云下军中同性恋人数剧增,而纳粹德国出于种族净化目的对同性恋者进行了残酷迫害,作为交战方的英国对同性恋的法律处罚也极为严厉。不管是轴心国还是同盟国,同性恋都被标签化为一种必须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严惩的病态越轨行为,是需要受到社会控制的反面力量,双方都将同性恋边缘化,并强行给其加以道德法律的枷锁和精神的镣铐。j即使到20世纪末,对这个群体的偏见和疏远仍是社会常态。k

同性恋这一越轨者群体备受磨难压制,长期失语,只能在主流文化的夹缝中以隐蔽的方式挣扎生存,所以影片中的相关人物也采取了一定的掩饰与隐瞒,如当奥马希发现游泳者壁画的原始洞穴后,大家各自站在洞穴中惊叹于这个奇迹,保曼则将一只手搭在旁边的卡莫肩上,但此时,他俩是站在最后面不为人看到角落;当保曼牵卡莫手登岩石,卡莫撞到头,保曼疼惜地把他搂在怀里,揉抚他的头和脸颊,并关切地问他有没有事,这也只是悄然发生在只有他二人在洞里时,只是不巧让搬东西进来的奥马希撞见。而基普的同性恋倾向也是借哈迪不幸被炸死且基普得知了他订过婚后,那不符常理地躲到房间、紧闭门窗不见人、默默无语,甚至拒绝汉娜进来安慰等行为含蓄表达出来的;哈迪与异性订婚从很大程度上讲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不告诉基普也是怕他伤心。主流社会将同性恋异化,即使像奥马希这样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人对此也是满脸诧异,甚至当保曼含蓄地为自己与卡莫间情愫正名时,他也是茫然回答:“不知道。”面对世俗社会的排斥与压制,一些同性恋者也会对自己的倾向感到迷茫,如基普临行收拾行李时,他和汉娜不知所云地说起哈迪,说他们虽一起经历可怕的战争灾难,但异性情侣般交流的机会却很少,含蓄地表达了对此份感情的迷惘,而汉娜则肯定了他的这份感情。

影片中对同性恋的描写饱含着对同性恋作为一种自然且自由的爱情和性爱活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及话语权力的反对与抗议,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和精神桎梏,它是对传统性规范和生殖秩序的反叛与挑战,是对同性恋去污名化、去异类化、非罪化、去病化的积极号召,以及对性选择自由的多元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向往。

四、结语

影片通过多条越轨行为线索的细腻交织,通过描绘其发生机制、所处环境,真实地展现出了人类最内在、最本真的情感欲求,奏响了人性的主旋律,凸显了对人性与道德规范、意识形态冲突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对人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尊重与呐喊。无论面对爱情抑或战争中的越轨行为,它都立场分明,即突出了“人”的重要性,表明了立足于人性探讨最符合个体发展与幸福的超越性价值取向和伦理立场。它潜隐地反对主流社会对此类越轨行为的丑化或贬低,反对道德枷锁对这些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与束缚,反对给它们贴的偏见性社会标签,它让世俗道德规则与文明的牵绊褪色,它让超越国家、身份、性别的人性光辉更加闪亮。这部非“主旋律”影片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探讨了人性至上的这一深刻主题,颂歌了超越了一切界限的人的最本质的力量,它是一幅烽火岁月中的人性浮雕,恰如凯瑟琳遗言所说:“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国家,而非画在地图上的……只想跟着你携手共步……在那一方没有地图的乐土。”也正因如此,尽管与现世道德有着令人为难的冲突,它依然打动了很多人,诸多大奖也是对它表达的肯定。

a李青:《两种时空交错的爱情——解读〈英国病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b皮艺军:《越轨社会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8页。

cCullen A. Labelling Theory and Social Deviance[J].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2010 (3) :123-125.

dFarrington P. Labelling theory: Empirical Tests[M].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2: 33-36.

eMoncrieffe J. The Power of Labelling[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 2013: 62-65.

f本文所称同性恋行为实则涵盖了同性恋和双性恋中的同性恋行为(如基普实际是双性恋),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同性恋”一词使用均较含糊,也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后来“LGBT(非异性恋)” 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普及,但出于影片拍摄背景的关系,本文还是采取了“同性恋”这一称呼。

gHinsch B.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M].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90: 77-78.

hHunter D. The Rights of Lesbians and Gay Man[M]. Illinoi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5-106.

iHenry L. Gay and Lesbian Studies[M]. New York: Harrington Park Press, 1992: 63-66.

jElmo T.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M]. Missouri : Loc Publishing, 2011: 51-54.

k20世紀中后期虽然同性恋平权运动兴起,但仍有相当大的社会阻力,这也正是影片的拍摄背景,如:1994年克林顿竞选时承诺“允许同性恋者在军队中公开身份”,但迫于压力,最后竟缩水成“不问,不说”政策,即军方不得询问军人的性取向,当事人也不得对他人透露,若同性恋身份不小心曝光,会被要求强制退伍;1996年国会通过《保护婚姻法案》,禁止联邦政府承认同性婚姻。

作者:张雪梅 ,博士在读,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人性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以克论净”背后,城市环卫管理需要科学和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认识人性
人性的色板
找不到同一条地平线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