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婧秋 高红梅 石伟平
摘 要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面向2035,职业教育具有全纳性、终身性、多样性、易获得性、开放性、灵活性、信息化等特征。结合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及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分析,针对影响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关注农村教育,完善职业培训;构建资格框架,注重生涯发展;加强信息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际交流。
关键词 2035;职业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7-0017-06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也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来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总体目标。到2035年,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也要基本完成。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职业教育是各种教育类型中与经济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桥梁,是培养和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社会构成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1]。同样,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子系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同时又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特色与目标要求。职业教育现代化,直接影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品牌质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从而制约国家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随着经济、产业、就业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现代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提高自身适切性,实现自身的“现代性”以服务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是职业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强调职业教育的现代精神气质和本质特征,最终目标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现代化的、既有现代生产技术技能又具有敢于创新、绿色环保、眼界开放、合作共享等现代精神品质的劳动者。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综合[2]。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从狭义的职业教育视域出发,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体现在教育体制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所包含要素的发展水平和理想目标,如学校体系结构、体制机制、办学条件、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德育管理等趋向“现代化”的程度,与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相同步,能切合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从广义的职业教育视域出发,职业教育不仅仅囿于特定的学校体制内,而要面向社会所有劳动者提供培训,给社会每一位劳动者提供工作技能转换、上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通道。2012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已经就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达成共识,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培训与学校教育衔接贯通,在终身学习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3]。从这个视角切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还包括职业教育培训功能的发展水平和理想目标,如实施培训的主体,培训的方案、评价、认证、转换机制、保障机制等方方面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服务,为学习型社会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服务。当然,判断以上内涵要素的现代化需要用比较科学、完善的评估指标来评测。但同时也应注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发展水平和理想目标也仅是相对于某一特定阶段而言的。首先,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其次,到2035年,职业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真正成为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国际标准的建设者、国际资源的提供者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协同者。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并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目标,系统规划了今后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据《教育2030行动框架》及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目标,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实际情况,在探讨职业教育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归纳出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全纳性、终身性、多样性、易获得性、开放性、灵活性、信息化的特征。
(一)全纳性
《教育2030行动框架》以“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为總目标[4],对我国制定和落实教育战略发展规划,迎接未来新的教育挑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就我国国情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要给予每一个人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更加凸显了“全纳性”的特征。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价值追求,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职业教育需求。面向人人,保障每一个人平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地域或个人出身,特别是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二)终身性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促进[5]。职业教育是一种涵盖了劳动者职前、职中、职后以及失业转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类型,不受年龄条件制约。因此,职业教育可谓是与终身教育理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可以对正规学校教育进行补充和辅助,可以提供资源充足、机制健全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途径,满足全民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保障社会成员平等地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权利和机会,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的目标要求和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要,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与社会需求,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可多次选择、方便、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和条件。这也是《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核心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
(三)多样性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作为教育体系的子系统,二者独立并行。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两阶段的学历教育,又有职前、职中、职后以及失业转岗培训等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学习主体是多元的,覆盖面广,年龄跨度大。因此,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学习需求与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复杂而多样,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既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工人,又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懂理论的复合型技术工程人才,还要培养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农民。《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平等负担得起优质的技术、职业和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大幅增加拥有相关技能的青年和成年人數量。在教育的不同层次提供技术和职业教育,必须增加学习机并使其多样化,使用范围广泛的教育和培训模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多样性”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结构更加健全合理,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发展,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协同创新,城市农村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
(四)易获得性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全纳性”特征就包含了“易获得性”。一方面,从职业教育自身附带的公益属性来讲,要使职业教育在扶贫、脱贫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强化面向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从而保障每个人获得教育的权利,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的“易获得性”。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易获得性”特征更多地是现代社会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将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催生出的泛在学习、沉浸式媒体教学、个性化智能学习等新的教育模式将会重塑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平台,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易获得性”。
(五)开放性
首先,职业教育是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学校和企业是职业学校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环境,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业组织作为行业企业需求代表,应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平衡教育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作用。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其次,职业教育是面向世界的教育。2030年是我国提出建设中等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因此,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要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着眼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与经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扩大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六)灵活性
教育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由人社部门颁发,二者分离、不等值的现状既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影响了职业人才的上升发展通道。英国、澳大利亚以及欧盟资格框架的实践经验已经显示出灵活的职教体系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技能人才的发展以及普职深度沟通的优势作用。《教育2030行动框架》指出:“高水平教育提供的机会不充足在欠发达国家尤其突出,会导致知识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要确保高等教育资格的质量保证、可比性和认可度,并促进得到认证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以增加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是搭建灵活的人才培养通道,促进普职沟通,推动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实现教育现代化。由此可见,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七)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无论何种类型教育的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化。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将引发职业教育过程、模式、师生关系甚至学校形态等一系列的变革。全面发展“互联网+教育”,构建全国共享的网络学习体系将为实现职业教育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全面优化办学条件,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搭建职业教育与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确保所有职业院校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是我国职业教育面向2035,实现现代化的首要要求。同时,通过信息化构建全国共享的网络学习体系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国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学习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必然要求师资队伍的现代化革新,教师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中,强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走势
体系化发展与科学化发展合在一起,可称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体系与内容的关系,正如皮与毛的关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6]。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过了历史性的变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体系的完善以及各项制度的科学化皆有待加强。诸如职业教育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合而不深、体系尚未完善、吸引力较弱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特征分析,找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力点”,针对影响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短板”,提出四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走势。
(一)关注农村教育,完善职业培训,促进全纳与公平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培训新型职業农民政策、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以及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政策都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已有研究数据表明,在保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情况下,大多数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仍坚守住了高中阶段普职比例1∶1的底线,而且从我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普及中等职业教育,保持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对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有重要作用[7]。由此可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职业教育发挥重大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量大而不强,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农村地区享有优质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实际上,农村地区生源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接受职业教育是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性的技术技能,对于基础教育薄弱又急需赚钱养家的受教育者来说是最能快速获益,带动家庭脱贫的教育类型。大力发展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还可以助推“精准扶贫”有效落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多数国家也肯定了职业教育在改变贫困,补偿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8]。因此,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建设,通过政策资金支持、项目援助等方法,科学分配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切实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优势作用。但学校职业教育只是短时地帮助农村学生获得安身立命的技术技能,若想长时有效地获得收入,实现脱贫,还需大力发挥职业培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均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乡城移民仅占29.1%,不足乡城移民总体的1/3[9],这种人力资源水平严重制约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目前,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看这一问题的较多,但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概念来看,职业教育是职业培训的上位概念,因此,也亟需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视野看来看待这一问题。职业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10]。推进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非农产业工人,需要大力完善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水平。完善职业培训,为农民、农业转移人口及失业或再就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学习文化技术和培训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新观念,不仅促进了全纳与公平,还对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作用。
(二)构建资格框架,注重生涯发展,促进终身学习
国家资格框架是在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一个评价参照系,其目的是使教育部门颁发的各类教育证书、专业部委和人社部门颁发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以及行业企业或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颁发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能够有一个比对、评价、认定的国家平台,通过认定的框架可以实现二者的灵活转换与衔接,促进学生及职业人员的生涯可持续发展,具有“建通道”“促融通”和“降成本”的基本功能[11]。
在我国,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教育学历文凭是并行的两种证书体制系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加上我国社会轻技能的传统文化观念,使得职业教育人才发展处于不利地位。而国际上,英国、澳大利亚、欧盟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资格框架,不仅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渠道,促进生涯发展,也提升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由此可见,国家资格框架建设已经被列入到国家的议事日程。尽管如此,我国研究主要是采取比较的视角来谈国外一些国家资格框架的实施对我国的启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格框架到底要包含哪些内容等基础理论问题还没有清晰的论证。因此,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包括结构要素和支撑条件两个部分。其中,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结构要素有覆盖范围、资格等级、资格类型和能力标准,支撑条件主要有资格标准系统、资格认证系统、课程建设系统、学分转换系统、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结果认定系统、质量保障系统[12]。因此,建立国家资格框架要建立跨部门的国家资格框架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学历学位管理、职业资格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管理职能,共同开发国家资格(资历)框架,制订各种全范围覆盖的资格等级、能力标准、课程系统、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学分积累与转换规则,从而构建一个灵活的上升和转换通道,完善现代职教体系。
(三)加强信息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满足多样学习需求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普及以及受教育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职业教育应借助“互联网+”的浪潮向着更加“易获得”“更高效”“促公平”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改善教学、提升内涵、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职业院校师生在教学、学习和管理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其效率和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过程[13]。学校职业教育信息化不只是指微观课堂教学的局部、片面变革,而是涉及到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学生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完善公共信息和数字资源与服务体系,建立教学资源库,为职业教育跨校选课、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分积累转换提供信息技术保障。但不能只重视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等“硬件”建设,而忽略师资队伍信息能力的提高以及学校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等“软件”建设,要始终明确“互联网+教育”形式下的职业教育服务仍然要始终坚持“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原则,互联网只是用来创新职业教育服务的技术工具,职业教育服务的育人功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弱化[14]。因此,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应是学校自身内生式地,精准、切实地利用信息化技术,由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流动,提升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其次,从非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随着受教育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职业教育供给业态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依照用户需求为参照标准,积极锁定、明确、开发受教育者需求,供给形势由传统的公益化服务向精准定制收费服务转变[15],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以满足日益多样的学习需求。
(四)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
主动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布局,扩大开放、交流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我国倡议通过“一带一路”推动国内经济转型,突破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重要机遇。在“一带一路”影响下,国内职业教育开放的目标取向也发生深层变化:办学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人才培养由专业型向国际型转化;教育功能由内部职能向外部职能转化;发展结构由无序化向系统化转化[16]。可见,国家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变革将引导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力支撐是职业教育现代化重要任务之一。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合作主要体现在学术交流、人文交流、合作办学与境外办学等几方面。其中,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国际化的一个便捷平台,因此政府要健全畅通的国际化信息交流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开展多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置以培养国际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或项目,围绕急需专业,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同时,职业学校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如招生录取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加强学校品牌特色专业与国际接轨程度,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顺利开展。对条件成熟的职业学校,可以走出去在境外开设培训点和办学项目,开拓国际化市场。同时,职业学校也可借助国家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参加国家层面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开展国际间职业学校联谊会、文化节、短长期互派留学生等项目,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人文交流。在此过程中要重视我国职业教育的民族性与独特性,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在交流合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总结自身特色与经验,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参 考 文 献
[1][5]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9):4-10,26.
[2]高鸿,高红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32-36.
[3]李玉静.上海共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的建议——TVET的转型: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5-77.
[4]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B/OL].2015.https://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org/post2015/transforming our world.
[6]徐国庆.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7(6):1.
[7]石伟平,郝天聪.切实普及高中阶段教育[N].光明日报,2017-10-26(14).
[8]唐智彬.资本与能力双重缺失条件下贫困地区农村职教的发展——以H省某农村职业学校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7(1):59-65.
[9]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5-04-28)[2018-01-1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
[10] 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9):7-14.
[11]肖凤翔,邓小华.国家资格框架要素论[J].教育研究,2017(7):37-43.
[12]肖凤翔,黄晓玲.国家资格框架发展的世界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4(16):79-83.
[13]肖凤翔,邓小华.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式的转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7(9):35-40.
[14]郝天聪,石伟平.“互联网+”下的职业教育服务新态:内涵、目标与转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7(6):81-85.
[15]吴青松.面向2030年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挑战、问题及改革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7(11):5-11.
[16]宋春林.“一带一路”:新时代职业教育开放发展的思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