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妇幼保健院(450000)邱海燕 任广辉
小儿脑瘫是一种胎儿或新生儿因各种因素所致的脑损伤,严重影响患儿正常发育和生活质量。及时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患儿正常发育,对此,本研究对近年我院收治的43例小儿脑瘫患儿开展康复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并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脑瘫患儿,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3~6岁,平均(4.5±0.8)岁。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及分型,其中肌张力低下型35例,痉挛型30例,综合型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通过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②对能言语但构音异常的患儿开展言语功能训练,通过增强下颌、唇、舌运动,并缓解与语言发音有关肌肉的紧张。③进食训练护理。对新生儿期患儿,在喂乳时,托住患儿下颌,再轻压两侧颊部,以协助患儿做吸吮动作;对幼儿期患儿,按摩口周肌肉,练习上下颌骨合并,诱导做现、吞咽动作,并训练用杯饮水、用匙进食、咬咀嚼等动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具体操作如下: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评估,内容为患儿心理行为的表现及改变,并针对患儿表现出的恐惧、焦躁、失落的心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进行沟通,消除患儿负性心理,耐心引导患儿,讲解疾病信息、康复训练的意义等方面知识,帮助患儿提高正确认知,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此同时,安抚患儿家长情绪,叮嘱家长尽可能多参与患儿的康复训练,用亲情减轻患儿的恐惧、焦躁、失落的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对比两组康复效果;②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前后的健康认知度。
1.4 评定标准 ①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定护理质量[1],两个量表得分越高,提示患儿康复质量越好。②采用自行设计的《脑瘫患儿健康知识认知度调查表》,共有4个帷幕,分别为对疾病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能力、康复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每个帷幕各25分,得分越高,提示认知度越高[2]。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两组护理后GMFM和WeeFIM量表均高于护理前(P<0.05),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2.2 两组健康认知度比较 两组护理后健康认知度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认知度(85.34±4.04)分,高于对照组的(63.05±3.87)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护理前后GMFM和WeeFIM量表评分(分,±s)
附表 两组护理前后GMFM和WeeFIM量表评分(分,±s)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GMFM量表 WeeFIM量表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3 41.32±5.35 78.69±5.14*# 68.67±4.96 101.58±5.91*#对照组 43 45.25±4.69 63.12±6.02* 66.31±5.02 88.35±4.34*
小儿脑瘫是导致小儿肢体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该症病程较长,且在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中对脑瘫患儿开展心理护理干预,通过评估患儿心理变化,并根据患儿动态心理状况,予以必要的心理疏导,给予患儿坚持康复训练的信念,同时,叮嘱家长也参与到日常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中,使患儿能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以利于提高患儿对康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GMFM和WeeFIM量表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健康认知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对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并可提高患儿认知水平。
综上所述,对脑瘫患儿开展康复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可进一步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提高患儿的健康认知程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