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茹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62)
COPD的全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特别是老年人患该病的几率比较大[1]。COPD有气流受限的特点,病情反复发作,呈缓慢进行式加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COPD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采用机械通气是重要的治疗方法[2]。由于机械通气受患者的肺功能、气道易感染性以及营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呼吸机治疗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比如患者较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治疗就会出现呼吸机依赖,使用较短时间的呼吸机治疗就会诱发呼吸衰竭,需要重新插管,因此撤机困难是治疗COPD患者最大的困难[3],本来采用两种不同的通气模式比较对COPD患者机械撤机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0例,女28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4.1±2.3)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9例,年龄70-80岁,平均年龄(72.3±1.2)岁,病程7-15年,平均病程(11.2±2.3)年,其中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23例;研究组患者29例,年龄65-73岁,平均年龄(69.1±1.3)岁,病程8-17年,平均病程(11.3±1.4)年,其中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26例;排除有气胸和恶性肿瘤的患者、有肝肾功能不全及3种以上基础疾病患者、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所有COPD呼吸衰竭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的标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扩张支气管、平喘等药物,进行营养支持、痰液引流、纠正水电解质以及纠正酸碱失衡等措施,均实施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1.2.2 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压力支持同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潮气量8~10mL/kg,通气频率15~20次/min,呼气末正压4~6cmH2O,氧浓度为55%,密切监测患者在自主呼吸实验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监测1小时,如果患者的身体没有不适、生理指标稳定、可以自主排痰,就可以换成无创正压通气。
1.2.3 研究组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输入患者理想身体质量,通气百分比100%,氧浓度50%,呼气末正压为3~5cmH2O,30min后密切检测患者的气血分析结果,对患者的吸入氧浓度和通气百分比进行修正,直到血气结果无误,就可以换成无创正压通气。
1.3.1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气道阻力(RAW)、气道峰压(ppeak)、静态顺应性(Cst),取平均值。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住院时间以及总通气时间。撤机成功标准:撤机后患者脱离呼吸机、出院或者转入普通病房;撤机失败标准:撤机后患者死亡或者依赖于呼吸机。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RAW、ppeak、Cst等指标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了改善,但研究组的改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对比(±s)
表1 2组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对比(±s)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RAW /[(cmH2O/(L· s) ] ppeak /( cmH2O) Cst/(mL/cmH2O)对照组 治疗前 21.2±3.3 20.3±5.4 22.5±3.9治疗后a 18.1±1.2 17.6±2.1 24.2±3.5研究组 治疗前 20.4±4.6 20.9±5.4 21.6±2.1治疗后ab 15.3±2.4 14.2±3.9 18.2±3.2
研究组患者的总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通气情况和撤机结果的对比例数对比
COPD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环境受到污染,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COPD具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该疾病一旦形成,肺组织的损伤就会呈现不可逆转性加重,患者的呼吸功能就会逐渐降低,进而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或者呼吸短促的现象,这样肺部处于长期过度通气状态,导致呼吸机疲劳[4]。COPD患者大多数是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患者的免疫能力下降,体内缺少营养,再加上COPD的病程较长,就会造成病人长期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再加上空气污染、雾霾、吸烟等外界因素的诱发,使得代谢状态和生理功能紊乱,COPD患者会出现急性发作的现象,进而导致呼吸衰竭症状的产生,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5]。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改善肺的换气和通气功能,呼吸机可以得到休息,使呼吸消耗减少,从而使呼吸衰竭症状得到缓解,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有利于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急性加重期。但机械通气又具有很大的缺点,病人一旦开始使用机械通气,就会产生呼吸肌疲劳、依赖呼吸机、消化道出血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起到损伤等并发症。如果患者长时间的使用机械通气,不仅使撤机的难度大大增加,还会使患者的死亡率增高,也导致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的浪费。所以,选择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撤机模式至关重要,有专家研究表明[6],撤机失败的因素主要是肺内和肺外两方面,肺内主要有呼吸机萎缩、肺部感染、支气管狭窄以及肺水肿等因素,肺外主要有外周神经功能和呼吸中枢异常、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以及其他基础性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患者的心理心理焦虑等因素。本文对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和压力支持同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PSV+SIMV)进行了比较,PSV+SIMV 由两种模式组成,具有互相弥补缺点和保留各自优势的特电脑,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应激反应。ASV是一种全自动的控制通气的模式,可以根据患者呼吸力学和呼吸用力的不断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在保留通气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保持最小呼吸耗能和最佳呼吸状态,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得到有效支持,从而使患者的呼吸功能有效改善。ASV通气模式具有很多优点,有容积控制和压力控制模式,操作方便、参数较少,是一种高效、安全、智能的通气模式[7]。本文研究表明,通过使用ASV模式的患者,RAW、ppeak显著降低,CST显著上升,而且患者的总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减少,撤机成功率也明显提高。PSV+SIMV模式虽然也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在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也得到了认可,但该方法在转换通气方式或拔管的节点和时机上具有很大的困难,需要考虑患者的新陈代谢、呼吸负荷等情况[8]。虽然使用PSV+SIMV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与ASV相比, ASV模式进行通气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呼吸功能和血氧应急反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现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广泛应用于危重支气管哮喘、慢性心力衰竭以及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等的治疗中。
综上所述,对COPD呼吸衰竭患者使用ASV模式可以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总通气时间,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血氧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可以进一步使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