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群众在活动广场欢歌·
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汉、彝、白、苗、布朗、傈僳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11.2万,占总人口数的50.3%。发展路上,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南涧县对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实施“整族帮扶整乡推进”行动计划、对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的彝族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居住在山区贫困程度较深的苗族村落实施整族脱贫工作……民族帮扶政策的暖风吹进南涧的村村寨寨,吹出了一个个民族团结、产业初成、民生改善的新农村。
一走进南涧县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落龙寨,就看到了绘在墙上的《十唱伟大共产党》,当中写道: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以前住的茅草房,现在青瓦新楼房……公郎镇落底河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罗朝春指着墙上的歌词,对我们说,这就是落龙寨布朗族群众的心声。
位于大理州境内的布朗族群众主要居住在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的5个自然村,总人口2300人。2014年,落底河村委会共有建档立卡户37户143人。2016年起,大理州因族施策,制定布朗族“整族帮扶整乡推进”行动计划,实施“精准脱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四支力量”行动,加快推进布朗族整族脱贫。
落龙寨正是随着“整族帮扶整乡推进”行动计划的推进,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路。公郎镇党委书记时增德告诉我们:“这个村原来车都开不进来,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羊肠道。从2015年末扶少项目启动以来,我们以扶少项目资金牵头,整合了搬迁、新农村等各级各部门资金,累计在落底河村投入了2300万元,其中,落龙寨投入了460多万元。按照既定规划,我们对寨子里的农户进行了特色民居改造、维修了进村主干道、硬化了村内道路、架设了安全饮用水。”如今的落龙寨,一座座带有民族特色的小院分散在林间地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不时有小货车、摩托车、拖拉机从村中呼啸而过……
在夯实基础设施的同时,当地党委、政府还着力强化布朗族群众的产业支撑。利用当地良好的光热条件,充足的水源和适宜的气候,引导群众发展枇杷、香蕉、香橼等亚热带水果种植。鼓励群众养猪养牛养山羊,政府对种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并给予扶持,着力解决群众增收问题。
“现在村民的收入渠道也很多了。养羊、牛、无量山乌骨鸡,种植核桃、茶叶,外出务工等等。单说养羊这一块收入就非常可观,整个落龙寨去年羊最多的时候,养了近400头。有的农户单卖羊粪一年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落底河村委会监督委主任陶进荣说道。
村民官树忠以家里去年的收入为例,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他说:“像我家6口人,儿女们都在外面有自己的工作,我们老两口在家养了30多只羊、2头牛、2头猪、5只鹅、30多只鸡。地里种了80来棵核桃树、8亩烤烟、几亩茶,再套种一点枇杷。一年的收入不低于3万元,除了我们老两口自己生活,还可以补贴儿女一点。这几年国家政策好,村子变化很大,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原来吃肉都要等年节,现在只要你吃得下,天天都可以吃。”时增德欣慰地说:“落底河村原来的收入是全镇倒数第一,去年村里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7436元,已经处于全镇中上水平。”
·景色秀美的洛龙寨·
·正在建设中的布朗族文化景观·
看着农户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了,镇党委、政府开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对村内排污系统进行提升改造、建设垃圾集中堆放处理点和公厕等卫生设施,改变了过去村内污水横流,环境卫生不佳的状况。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卫生讲座等宣传培训,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为了满足布朗族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党委政府又投入了240万元的资金,在落底河新建了农村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和村卫生室,实现了村民们病有所医的愿望。
“我们的村容美化了,生活有保障了,现在急需做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恢复。现在村里会说布朗话的人不多,布朗族传统文化也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我们打算借着项目的建设,把这块恢复起来。”时增德感慨地说。为了让布朗族群众能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在落底河村委会所在地狗街村民小组实施了民族文化传承工程,新建了展示布朗族文化的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的文化传承馆、5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墙、民族文化门。“以后我们可以晚上聚在一起唱我们本民族的歌,跳我们本民族的舞了。”几个布朗族大妈看着即将完工的传承馆抑制不住喜悦。
随着一系列帮扶项目的实施,截至目前,布朗族聚居地落底河村委会建档立卡户中,35户141人已脱贫出列。对于未来的规划,当地党委、政府早已有了明确的发展思路,时增德说:“要把布朗族的这种发展势头保持下去,还是要在产业培育上下功夫,原有的优势产业要巩固提升。落底河村地处大理州南涧、普洱市景东、临沧市云县三县交界,地理位置优势很明显。村子又临近澜沧江,我们想借此发展观光旅游业,用第三产业让老百姓致富增收。我们相信,在一系列项目的帮扶下,我们布朗族群众一定可以和其他民族同步迈入小康。”
在214国道祥(云)临(沧)段路边,坐落着一个引人注目的漂亮村寨。簇新的白墙青瓦、干净宽敞的路面、排列有序的路灯无不透露出这是一个刚建成不久的新村落。信步村中,随处可见的彝族装饰元素向大家展示着这个村寨的民族特色。通过村口的指示牌,我们知道这个村正是公郎镇板桥村委会小独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裕谷村。
裕谷村是由小雀吃水、茶家、路苦吗等8个自然村的易地搬迁群众组成的。这些农户原居住地要么地处贫水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困难,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要么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投资5293.84万元,在小独木村脚,建起了这个占地面积110亩的搬迁村。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裕谷村内已经住进了101户44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35人,几乎都是彝族。
“我家是2016年搬下来的。原来的居住环境太差了,住的是烂土墼房,水没有、电又缺,路虽然通,但一下雨就塌方,根本无法出行。搬到这边后政府统一规划,地皮都是政府给的,又补给我家8万多块的建房补贴,我自己出了2万多,就把房子建起来了。都是政策好,不然我们想都没想过能来路边盖房子。”村民字凤荣带着我们参观了他100多平米整洁明亮的家,“我家兄妹6人,其他几个看我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都很为我高兴。他们每人送了我一样家具,让我把家装点漂亮些,也为大家长长脸。”
据村委会监督委主任字凤光介绍,项目开建以来,村里成立了临时支部和建房委员会,负责监督建房质量、外观设计等,保证项目规划的有序实施。为减轻群众建房负担,政府对建档立卡户人均补助2.6万元,对随迁户户均补助1.5万元,同时为农户提供一定数额的无息贷款。在这些大好政策的帮扶下,搬迁下来的彝族群众家家盖起了新楼房,户户住进了新家园。
·裕古村全貌·
搬离了自然环境恶劣的故土,在新家园里如何开始新的生活,是群众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公郎镇开展了系列产业扶持项目,力求让彝族群众出得来、在得住。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首先考虑到要让每户都有长效产业。我们通过整合林业部门资金,对安置点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的198.1亩泡核桃进行抚育抚壮,增质提效,确保每户都有核桃收入。同时,与县内龙头企业南涧县红云核桃加工销售有限公司开展深入合作,通过‘企业+贫困户’模式解决农户核桃销路,并将搬迁点打造成为红云核桃剥壳基地,增加劳务收入,实现企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考虑到要让每户都有劳务收入,我们成立了板桥村委会泡核桃专业合作社,并与红云公司签订劳务合作协议。通过技能培训,确保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每户有1名劳动力转移。”时增德向我们道出了裕谷村的产业布局。
·搬迁户们都住进了新家园·
“我们还要确保每户有养殖收入。利用搬迁户原居住地复垦面积,发展猪、牛、鸡等生态养殖,力争每户至少养1头牛、4头猪、50只鸡。目前,村里正在建一个1200平方米的养殖小区,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整体出租,由养殖大户统一养殖,建档户通过入股分红、劳务收入来增加收益。力争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租金收入、股金收入、就业收入。”
说话间,村民字体旺大叔送来了自家种的芭蕉给我们品尝。“现在我们裕谷村每户都有特色经济作物。”时增德继续说道,“像芭蕉整个村就种了76亩,茶园有66亩,香橼有102亩,其他还有软籽石榴、树头菜等多个品种。”
日渐完善的产业布局让村民们感到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字凤荣说起在老家的生活直摇头,而谈到现在和未来,他的笑容中溢满了幸福,他说:“政府不仅给我们钱盖新房子,还为我们提供养殖贴息贷款,我去年就贷了5万,养了4头牛。现在我家核桃树挂果挂得好,牛也有猪也有。交通方便了,我们还随时可以出去打个工,每年我和媳妇儿两个的收入加起来也不低于2万。我女儿明年就考大学了,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可以放心地供女儿上大学了。”
裕谷村的村民们来自不同的自然村,有着各自的故事,因为脱贫发展,他们汇集到这里。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大家团结互助、勤劳奋进,共同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经营着美好的新生活。
·亦可妈库村新民居·
·松林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查文山讲述亦可妈库的变化·
从碧溪乡政府出发,越野车带着我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经过近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碧溪乡松林村委会亦可妈库村。这是一个集“高寒、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山区苗族村,全村28户112人皆为苗族。
几年前,封闭落后是外界对亦可妈库的评价。山高路远使生活在这里的苗族群众与外界沟通不畅,一直保持着固有的思想观念,对新事物不愿接受。
“原来这个村相当困难。主要是农户的劳动习惯很落后,农忙时做做活,农闲了就带着铺盖上山打猎了。只要这顿有吃的,他不会考虑下一顿怎么办。”松林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查文山向我们讲起了亦可妈库的过往,“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不愿外出打工。但村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有限的土地资源难以支撑村民们发展的需要。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匮乏的自然资源两相叠加,加重了亦可妈库的贫困程度。对生活质量、家庭卫生他们也不讲究。我还记得原来村民的房子连门都不装,就用一块板子挡住,家里也没什么家具,晚上打开铺盖一家人就在里面睡觉了,白天卷起铺盖,一家人又在里面做饭、生活。”
变化从2016年开始。南涧县按照“优安居、强产业、夯基础”的工作思路,重点实施“安居保障、产业增收、基础设施、技能培训”四大工程,整合多方资金,开始推进总投资850余万元的苗族整族脱贫示范村建设工作。
扶贫先扶智,要改变亦可妈库贫困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村民们落后保守的观念开始。于是,挂钩单位、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进驻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和村民开会、讲政策、做工作,取得了苗族群众的信任与配合。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苗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党委、政府投入300多万元,完成拆除重建、封顶装修、美化亮化,实现了全村28户安居房全覆盖。针对苗族村寨基础设施薄弱,居住条件落后,群众出行困难的现状,南涧县对亦可妈库村进村公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投资190万元完成路面宽4.5米的进村混凝土道路2.38公里;投资14万元完成电力改造工程;投资64.67万元实施人畜饮水、村内特色路面、“两污”设施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亦可妈库苗族村寨门、民俗传习室、民族文体活动广场及旅游厕所等。
新的房屋建起来了,不仅意味着苗族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也意味着他们迈出了接受新事物的第一步。
“这次盖房子,政府虽然给了很大力度的补贴,但村民自己也要出一部分钱,大部分人都借了贴息贷款。为了还贷款,他们不得不考虑增收的问题,他们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查文山说。
看准时机,乡里开始实施系列产业扶持的政策。截至目前,共扶持6户农户养殖能繁母牛6头、能繁母猪8头,扶持27户农户种植红花130亩。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亦可妈库村开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村里发展了特色蔬菜种植50亩,特色水果种植50亩,栽种红脆李30亩,贫困户户均栽种青花椒20株。在做好产业布局的同时,还开展了系列种养殖技术培训,帮助群众增产增收。
“这个村土地少,资源也不丰富,要依靠土地来发展经济比较困难,所以把劳动力转移出去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我们针对苗族群众因就业技能不足,造成‘不出去’和‘出不去’的问题,开展了系列引导性培训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比如挂钩帮扶松林村的海东开发委员会就帮我们组织了几次电焊工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参加培训并顺利结业的年轻人由培训方带他们出去打工。通过第一次培训后,我们组织劳动力转移了一部分,然后一个带一个,出去打工的人多了,村里还出现了两三个小包工头呢。而外出打工的人回来,又带动整个村生活习惯的改变。”查文山感慨地说。
刚刚脱贫出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正芬大妈说起自己家这些年的变化,她反复念叨:“就是靠共产党啊。你看我们家现在两层小楼,根本想象不出来我们以前住的就是东倒西歪的土房子。现在我老公和儿子都在丽江那边做钢筋工,我自己在家养几头牲口,我家每年收入也够用了。”查文山告诉我们,整个亦可妈库2017年已全部脱贫,户均年收入达到了15000元左右。
发展的步伐已经迈开,亦可妈库的明天有了更多的可能。查文山介绍道:“我们党委、政府现在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要继续加强培训,进一步转移劳动力。现在村里剩下的劳动力大多是家庭原因走不开,我们就想帮他们在县域、乡域内灵活转移,让他们外出打工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家。二是要对农户进行市场引导,帮助他们规避市场风险。再一个是考虑到亦可妈库村的苗族美食、苗族歌舞等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我们想挖掘打造一下。旁边有个叫万亩子的山寨,去年他们种了很多热带水果,再旁边还有一个叫孔雀渡的村子,那里是澜沧江边垂钓的好去处。我们在考虑把这几个村连成一条线,吸引游人来采摘、垂钓、品美食、看歌舞。”
从与世隔绝到融入发展,从拒绝新事物到听党话跟党走,短短数年时间,党的政策和温暖赋予了亦可妈库生机与活力,让这个古老的苗族村寨焕发出新的光彩。
·杨亚芬家里现代家电一应俱全·
·杨亚芬谈起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