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梅
摘 要 盆景和园林是我国景观造型里最常见的植物景观体。事实上盆景和园林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盆景就是园林的缩小版。盆景就像是园林的微观世界,能够让我们把硕大的园林尽收眼底。但是两者之间的造景手法也多有不同,盆景由于其本身体积和面积的原因,在打理上更为复杂,但是两者都同时具备美学价值。本文就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极其特征展开讨论,比较其中的差异以及共同点,为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盆景;园林造景;特征;研究
1 盆景与园林造景在同源上的比较
盆景和园林造景的历史都非常悠久,虽然盆景的起源时间仍然具有争议,但是大致上,我们更认同起源在唐朝。唐朝盛世持续百年,经济文化都进入了迸发的顶点,因此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盆景艺术也在唐朝时期逐渐发展到了顶峰。由于园林也属于一种造景的艺术形式,因此园林和盆景都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盆景其实是园林造景最初的状态,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后期园林造景很多启发,因此到后期我们眼中所能看到的园林风景的整体风格都与盆景相近。在我国,园林景可以化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盆景、窗景、庭院园林和宫苑。很明显的,盆景被归为园林的一部分,因此说它们是同源相生可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
我国盆景的组成基本上以植物和山石亭台为主,基本上是将自然景色人为的微缩在花盆之中,因此我们看到的盆景都有一种自然之感,其中不乏清新的山水之景以及苍茫的植物之景。盆景和园林一样也有不同的种类,较为常见的有三种:植物盆景、山水盆景以及意象盆景。植物盆景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一种植物的形式来表示一片区域或是整个自然的景象。这样的形式更为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以小见大的艺术形式难度往往高于其他造景方式[1]。而山水和意境盆景就较易体现,以人为的方式修建,让其按照人为的方式发展和成长,体现一种人的思想和情绪。我国的园林建造原则几乎与盆景无异,但是园林造景本身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因此其表现力更为丰富,盆景和园林的艺术来源都是自然,取之自然体现也是自然,当然,两者现在的目的都更偏向于人的观赏,因此其展现力都在不断上升。
2 盆景与园林造景在美学上的比较
显然盆景和园林造型的构成元素基本相同,其选用的主体都来自于自然,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和收纳达到提升审美价值的目的。盆景和园林其实都是一种人类情感的体现,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追求,其人文性质远超我国其他风景。
从历史上讲,盆景和园林的产生都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纵观整个古代史,盆景和园林都已经成为类似笔墨一般的存在。其相辅相成,灵动巧妙的特性都展示着独有的美学根源。儒家学说倡导礼义,智信。这样的思想在今天也是备受人推崇的,我国的盆景和园林造景都或多或少体现了儒家思想,而较为意象的盆景和园林则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2]。在宗教的影响下,盆景和园林造景往往都给人一种缥缈淡然的感觉,这也正是盆景和园林的细腻之处。
3 盆景和园林造景在形式美上的比较
在前文中我们讲到,盆景和园林都有一定的人的意境在内。这种已经赋予了盆景和园林超脱自然的感情。通过对景物的布局和构造,营造出作者想要的感觉,形容出一种主观上凌驾于自然的意境之美,就是盆景和园林造景的形式之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很擅长意境的体现,在我国的山水画中体现尤为明显,而盆景与园林则大多体现山水,因此其意境塑造也更加成熟。但是无论是我国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他国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意境还对布局有着严苛的要求。在布局上,不求其标新立异,更求其高雅新奇。因为盆景和园林本身的局限性,无法将大自然全部表现,因此即使是一隅,也要做到巧妙构思合理布局。我们常见的布局中,往往是“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甚至在设计时还会考虑春夏秋冬,诗情画意。这种纵横交错的形式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冲突,在游玩和观赏时,不仅仅能够欣赏到它的外在美,还能够通过一个小小的激发点,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所在。
盆景由于其内容的局限性,表现手法较为容易会意,而园林造型和植物更为丰富,需要的手法更加的复杂。但是盆景能够达到一个景色展现意境,但是园林却需要盆景的点缀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放置上,盆景的要求要稍高于园林。我们常见的盆景都在庭院中,并且要求庭院风格与盆景意境统一。这其实就类似一种搭配,本身的盆景非常出彩,就需要格调统一的庭院将整体搭配协调统一,我们也很难接受上身穿着西装,下身却穿着拖鞋的搭配。园林中的搭配则主要是园林植物和盆景的搭配,在竹区要搭配相近的五针松相生,体现一种“君子之友”的文人气息。中国的盆景和园林往往习惯建造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既有其自然美感,又有来自大自然的气息。這样的造景手法被我国的艺术家门所追求,他们通过简单的树木花草流水小桥就能建造出让人心旷神怡的美,这样的美既不拘泥于景观,又不局限于自然,两者的结合带来的创造以及夸张的表现手法,都使其最初的自然形态逐渐发展到艺术形态,其美学价值也在不断完善。
4 盆景和园林造景手法艺术
盆景艺术其实就是通过简单的山石、植物,通过精细的手法,将自然中的景色融在盆中,使人们能够从这些小小的盆景体现到山水之美、自然之美。然而盆景的造景手法相当别致,它要做的是通过夸张以及浓缩的手法,让自己手中的山石、植物“寸木有情,片石有致”。这样的方式其实是过于艰难的,因为我们常见的景色中都是组合式的,迎客松与黄山的相应,这样的宏伟之观必定要我们亲自感受,想要不登山从盆景看其宏伟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这方寸之中的艺术可不是人人好学。
而园林组成成分更多,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园林风景就是苏州园林,那种小家碧玉的别致感,那种风中树枝的摇曳,都让人心旷神怡。在园林的构造中,更偏重于其空间展示,在亭台、楼阁甚至是桥旁其风景都不一[3]。这样的空间构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隽秀,体会到其活着的艺术的感觉。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重要的区别是它不仅交融了许多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其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技巧展现形式,都是它能够收到多数人青睐的原因。
4.1 主题与立意的比较
从主题和立意上讲,盆景和园林体现的都是意境之美,因为本身同源,所立意上难免相近。但是盆景在造景主题上往往更为突出,因为盆景之间有山水、树桩等之间的差异,所以其表现的主题也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差异[3]。然而园林本身的内容丰富,主题性质就没有那么明确。在主题塑造时,应当参考立意,寻求盆景的本身旨意相通的主题形式,从而提升整个盆景的艺术感。
4.2 布局與构图的比较
盆景在整体的布局和构体上更加偏重其前期确立的主题和意境,在造景之时通过对布局的个人感知再进行合理的概括和取舍对盆景内部的景色的结合加以艺术手法上的处理。使其能够刚柔并济、动静结合,展现大自然的丰盈之感。因此盆景的布局格外慎重,其每个物体的摆放甚至都可能需要范围的改进和选择。
而园林在布局与构图中更加偏重其创新性和独特性。千篇一律的园林并不是世人的追求。在布局上要体现本身的自然规律,然后再通过一些叠石、借景等手法与自然之感相互交融,展现园林中独特的气质和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园林景色总能给我们别致新颖的感觉之一,苏州园林广泛,然而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性质所以才有了大量的观赏者的好评。
4.3 变化和统一原则
从艺术层面上来讲,盆景和园林在变现上都要求有一定的变化和统一。艺术的美就在于其变化之感,我们从静态的画面上却能体现一种动的美感,这就是变化,而色彩搭配上和写生原则上则都是保持统一的,这就是艺术效果。无论是盆景还是园林,都讲究在细节处理上风格统一、虚实相生。这样的变化和统一在艺术中是极为常见的,然而这样的原则需要的是观赏者自身的领悟。
4.4 主次与均衡原则
主次原则不仅仅体现在盆景和园林的构造手法中,只要是美学范畴多个空间物展现时一定是有主次之分的。盆景之中的山峰总不是孤独的一座山,总是有其他的峰加以陪衬。而园林中的亭台也不是单独突兀的亭台,而是有山林遮挡中若隐若现的亭台,这就是一种主次均衡。无论是艺术的展现上还是景物的布置上,我们更偏重的是其整体构造,通过整体来看其中的本质,研究其艺术性。主次与均衡原则主要是针对次景的表现,次景虽然不如主景直观感受强烈,但是次景的烘托作用却是不可小觑。要注重在排列时的位置选取和整体布局,从而实现主次均衡。
5 结束语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盆景和园林同源相生,取与自然展现的也是自然。盆景属于园林的范畴之内,是园林与人类生活结合的艺术产物,它浓缩的不仅是园林之景,更是大自然之景。盆景作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情感载体,在展现中往往能突破其自然限制,展现更为灵动的美。而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之间的相似性,也注定了其体现的艺术精神的统一,即中华文化。从思想上讲,两者又多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表现上往往能够体现建造者的一种情怀和雅趣。这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刘国敏,陶瑞峰.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及其特征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463-13465.
[2] 袁蜻.投资与创业盆景与园林造景手法及其特征分析[J].投资与创业,2012,(11):136-137.
[3] 闻声.试论盆景与园林之关系[J].中国花卉盆景,19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