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华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水务企业在如何保证其生产运营管理系统的优质安全运行、节能降耗、贸易的准确计量、客户的优质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行业的技术发展,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水务系统对智慧水务的要求也日趋迫切。基于此,本文对智慧水务在城乡供水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慧水务;城乡供水;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严重,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积极规划和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城乡水务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水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管理上的“部门分割”,导致水务系统缺乏整体规划,水务行业效率低下。许多城市采取的管理体制是:水源归水利部门管,供水归国资部门管,排水归城建部门管,水污染整治归环保部门管。如此“多龙治水”,各部门责权利交织,无法形成合力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水危机问题;部门间沟通协同难,重复建设时有发生,阻碍了技术创新,并造成资源浪费。第二,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水污染问题、洪涝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活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全国680多个城市中,约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一些重大水危机事件,如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2010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12年北京特大洪灾事件、2014年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等,都在当地引起极大震动。第三,传统城乡水务基础设施陈旧,信息化水平低。根据环境保护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37%城市的主干供水管网严重老化,一些城市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已超过50年的历史,全国每年因供水管网漏损的自来水量约为100×108m3,高于南水北调中线的输水量。
2、智慧水务的概念和建设目标
2.1智慧水务的概念
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引导和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路径和建设目标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生活宜居化”。
水务系统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在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公布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名单的通知》中,将“智慧水务”列为“智慧城市”9项专项建设内容之一。
2.2智慧水务的建设目标
解决我国城乡水务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城乡水务系统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改变条块分割、粗放经营的现状;进一步改善水务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水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同时,城乡水务事业改革的落脚点应在于不断改善民生。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智慧水务建设目标:
2.2.1管理协同化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城市供水、排水、防洪、水环境保护等业务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各种水务业务经营、用户服务的协作化管理。
2.2.2资源利用高效化
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对城市水源、供水管网进行实时监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供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合理调配水资源;实时监测城市重点用水单位取排水信息。
2.2.3业务智慧化
借助新型传感器技术,实时、自动采集城乡水务基础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海量数据中所蕴含的信息,用于预测水务业务的发展趋势,实现智能化决策;通过数据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关联,为政务管理、民生服务提供“一站式”操作手段。
2.2.4服务便捷化
基于信息化技术,搭建城乡水务统一门户平台,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水务公共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无线终端预约相关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3、智慧水务的建设路径
3.1信息采集传输层
实现水务基础信息的实时自动采集和传输功能。借助数据采集设备、无线网络设备等,实时、自动感知水源地、自来水管网、排水管网、城市生态河湖水系等的状态信息,完成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电信网等,完成数据传递,保障数据的调用,确保运转通畅。
3.2数据层
完成水务数据的综合分析及运用。数据层在智慧水务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智慧应用、门户集成提供标准化、完整的数据来源。数据层由基础设施、数据库、综合服务数据平台组成。其中,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资源管理系统、存储系统、操作系统等各类软硬件设施,为数据融合提供基础运行环境。数据库包含水务数据库和城市其他行业如规划、建设、环保、气象、国土、交通等相关部门公共数据库,完成水务数据整合,为上层的业务应用提供支撑。综合服务基础平台将各种水务业务应用系统与各自数据库关联起来,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和处理,为水务业务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支撑。
3.3应用层
实现水务业务的集成管理功能。通过对多种数据的综合应用,完成对各涉水业务的关联因素分析和处理,实现供水、排水、水资源保护、防汛减灾等业务的集成管理;实现应急指挥的统一平台、统一通信和统一调度。
3.4门户层
提供政务管理、民生服务的对外接口。该层包括行业门户、公共信息门户。相关管理者、业务操作人员通过行业门户,可以及时、准确地履行政务管理职责;公共信息门户具备水务信息公开、信息查询、政策咨询、行政审批等功能,公众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移动终端查询和定制有关涉水业务,实现水务服务便捷化。
4、智慧水务中漏损控制在供水公司中的应用
管网漏损率是反映供水公司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智慧水务中,漏损控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认为如要做好漏损控制,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
(1)科学谋划,构建控漏顶层设计:理念创新上,树立漏损控制中心理念,树立系统化管理理念,树立信息技术支撑理念。科学规划上,将漏损控制工作纳入企业经营发展规划,制订管网调度、巡检、抢修等重点岗位工作标准手册、岗位作业指导书。目标管理上,领导挂帅,全员参与。成立控漏工作小组,制订组织机制,全力推进工作。制订管网漏损控制考核管理办法及奖励措施,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约束作用。
(2)狠抓源头,加强控漏硬件建设:加强工程管理力度,整个工程过程,从图纸设计、施工质量及竣工资料存档全方位、全覆盖的跟踪管理。明确各类工程的管理责任主体,制定工程管理绩效考核办法。
(3)技术创新,实现科学控制漏损:建立“点、线、面”结合的片区水量监控与分析机制,实行片区瞬时、小时、日、月水量平衡分析,实现及时预警与处置。科学设置在线监测点,建立多系统集成监控。
(4)健全机制,建立有效制度保障:明确责任主体。构建全员控漏体系。员工收入与公司控漏业绩直接挂勾。细化年度指标,將职工工资总额20%作为漏损奖;实行以漏失水量为主、漏损率为辅的双重考核机制;重点突出关键岗位考核力度。
5、智慧水务的安全运营
智慧水务体系的安全保障必须从全局思考,需具备防破坏性、防入侵性、抗灾难性等能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加密技术、数据隔离、容灾恢复等解决方案。
6、智慧水务在供水公司中的发展
现在多数供水公司已建立的各类专业业务应用系统,正处于智能水务建设的迈进阶段,但由于涉及部门管理权限,仍存在信息“孤岛”、信息互联互通欠佳,即使在一个网络环境,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即只实现了“互联”,却未实现“互通”的尴尬局面,限制、阻碍了更高层次的智慧应用。
在供水公司网络信息化工作中,要注意各个专业业务应用系统的联合发展,注重做好“深”、“联”两个字。深:深化应用各个业务系统,充分发挥系统功能与优势;联:实现业务和数据应用集成,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进行。
建议供水公司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平台,将各个业务系统资源整合。按照人员工作职责,设定权限访问机制,使公司各项业务既互通又互联,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安全供水。
结语:
建设完善的规划、实施、运营的管理体系,是智慧水务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强调整体化服务,促进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高效化、生态环境可持续以及产业体系现代化,实现智慧水务的长效性、可持续性运营。
参考文献:
[1].树立行业标杆引领二供发展——第七届全国建筑二次供水与水质安全保障管理经验交流会暨智慧水务研讨会完美收官[J].中国给水排水,2016,32(22):4-8.
[2]吴新兵,何勤勤.高新科技+精细管理=高效率——武汉市东西湖自来水公司力推智慧水务成效明显[J].城乡建设,2016(06):44-45.
[3].同建智慧水务共促行业发展——祝贺“第六届全国建筑二次供水与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经验交流会”圆满召开[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21):16-19.
[4]吴新兵.邦信汇通实现城市供水管网运行状况实时全监控[J].城乡建设,201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