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多,必然带来的是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也必然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不仅要注重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需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端正政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正确面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及表现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在良好的主流政治文化的熏陶感染下,可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做到热爱祖国,呈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政治态度。
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阅历不深,加之社会上各种文化冲撞,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各种亚文化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冲击和动摇,在面对潜流暗涌的复杂社会时、在面对物欲横流的价值判断、价值抉择时产生迷失感,造成价值取向的偏失,这也是普通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的现状之一。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的表现
1.重个人轻集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无私奉献视为崇高的道德品质,大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意识,以集体为重并且乐于助人。但是也有极少数学生受到西方渗透的错误思想的冲击和侵蚀,出现集体意识淡薄、缺乏集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突出的情况,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2.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仍然具有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注重精神层面的进步和满足。但是也不乏有部分学生注重物质享受,轻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萌生“金钱至上”、“享乐为主”的腐朽思想,个人并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却过分追求名牌服饰、电子产品等,出现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有许多同学为了追求名牌,分期付款购买价格不菲的奢侈品。
3.重现实轻理想
网上流传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确实多多少少反映了大学生面临的真实情况,但是仍旧有许多大学生愿意为了祖国发展,为了个人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学习。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如此,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所学习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只是为了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找到一份高薪工作是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现在很多同学的学习都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包括考取英语四、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等各种证书,只是为了给自己“镀金”。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的原因
(一)文化多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同时也加大了各种文化之间的冲击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通过语言、影视等媒介同化我国民众,大力宣扬“英雄主义”、“霸权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试图改变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企图腐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使少数同学的思想动摇,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诱导
大众传媒是把双刃剑,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不仅涵盖科学的先进思想文化,也带来了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和其他敌对势力的错误腐朽的意识形态。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主要是通过网络、手机获取最新的实时信息,可是鉴于网络文化质量优劣掺半,给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增加了难度。网络中有大量的暴力、色情、反社会主义、霸权主义的信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误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固化
学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我国高校不断进行扩招,招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软硬设施、教学质量的“跟不上趟儿”之间的矛盾凸显。在“两课”教学上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即理论与实践脱钩,缺乏实效性。除此之外,校园的文化氛围、学习氛围也十分重要,大学生思想状况不尽相同,久而久之会给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带来影响,日积月累,会给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熏染
當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共同成长、彼此帮助、相互分享的过程,过分的溺爱导致许多大学生从小便“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欠妥,无形中表现出了“功利主义”,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许多父母对子女期望很高,希望子女可以就读名校,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些期望给子女带去影响,认为就读名校、获取高薪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习带有了功利色彩。家长为了让孩子考高分,会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导致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
(一)引领大学生坚定崇高的国家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念可以引领大学生认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明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国家倡导的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引领大学生正确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二)引领大学生形成美好的社会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不同于极端自由主义,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自由,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自由,不能盲目的一味追求个性、独特。平等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因此,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人平等,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要尊重他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践行公平正义,就是力求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力求个人正义和制度正义。”
(三)引领大学生恪守正确的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奉献个人的力量,增强爱国热情。将敬业写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老子曾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诚信的价值观,将诚信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友善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彼此关照、彼此包容。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途径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制度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精神基础和文化根基,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想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对文化进行选择和反思,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懂得“扬弃”;其次要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党和国家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加以重视,通过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重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大力度宣传、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当前中国实际,进行创新。
(二)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个影响广泛但也颇受争议的公式,即“5+2=0”。这个公式的内涵是:每个星期7天时间,按照5天工作制,学生5天在学校学习生活,接受教育,2天在家庭休息、学习、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社会生活,受家庭、社会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5天,接受到的是积极、健康的影响和教育,在家的2天则接受到的是消极、负面的影响,与在学校接受到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效果相抵消,合力为零,是无效的学习。虽然这种说法不尽合理,但是也给我们一定的启示,要注重家庭、社会、学习“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就家庭而言,家庭应当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父母、长辈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的观念和态度,所以要端正家庭成員的价值取向,改变以往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并对学校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予以理解和支持。
就社会而言,除了要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管,社会各个方面,例如社区、社会团体、企业等,都重视加强自身的行为规范、传播正能量、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可以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健康的影响。
就学校而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高校的“两课”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要尽心尽责,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二是改革教育方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是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统一,想要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就要加强学生的课后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娜,吴湘峰,张浩.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偏失的原因分析[J].文教资料,2012,(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01).
[3]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2-12(01).
[4]王忠宝,杨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
[5]罗国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
[6]徐贵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