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2018-10-19 01:44郭惠蓉
求知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德育

郭惠蓉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通过历史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文章结合作者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历史德育渗透的若干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挖掘德育资源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突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旨在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相契合。笔者认为,德育任务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类教师的专门职责,我们应树立大德育观,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作为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无疑也是德育的主阵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科学的进步、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比如,教学世界史《冲破思想的牢笼》一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伽利略、布鲁诺、牛顿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又如中国近现代史中,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与敌舰同归于尽的邓世昌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无数爱国志士,都是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良好素材。对这些德育素材进行挖掘,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历史情感的激发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以历史人物为载体,树立道德典范

历史的学习离不开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学习。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以其高尚的情操給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千古流传。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适当地拓展挖掘,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相关历史人物更多、更真实的故事,用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熏染学生,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我们走近楚大夫屈原,学习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怀;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们走近蜀相诸葛亮,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奉献精神;学习《王安石变法》时,我们走近王安石,学习他“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大度;学习《辛亥革命》时,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他“天下为公”的崇高信仰……通过树立历史人物道德典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震撼,自觉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个性品质,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少年。

三、以综合实践为渠道,内化道德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期,思想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对于“死”的课本知识难以深入体会,难以将课堂中的德育内化为稳定的道德情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初中历史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真实、生动、鲜活的历史资料。

漳州市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苏区老区,有八个苏区县,有革命遗址206处,有文物保护单位60个。笔者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渠道开展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比如,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参观漳州纪念馆,在真实的活动体验中,通过充满历史气息的旧址、文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铁马峥嵘的岁月,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学习到共产党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可以使学生树立起不忘历史、珍惜和平与幸福的高尚情操和为国家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综上所述,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初中历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善于挖掘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子,并结合其他各种有效方法和渠道拓展、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让德育之花开满历史课堂、开满学生心田!

参考文献:

[1]朱海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魏其武.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德育
我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