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2018-10-19 18:51盛丽丽
智富时代 2018年9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盛丽丽

【摘 要】职业教育是助力脱贫的重要抓手,反过来,精准扶贫也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通过阐释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对于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职业教育

一、“精准扶贫”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精准扶贫有别于传统的扶贫模式,是指针对具体的贫困区域环境和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帮扶和管理的扶贫模式。这种扶贫模式的目标更清晰、措施更精准、管理更精细。大力开展精准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精准扶贫目标。“治贫先治愚、扶贫必先扶智”。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步伐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建设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保障改善民生、保证充分就业、实现精准扶贫的根本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新策略。

二、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企业最为看重员工掌握新事物能力、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能力

企业认为对于毕业生胜任工作的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排序前三位的依次是:快速适应及掌握新事物的能力、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熟练程度,重复操作的准确度和耐心等排在其后;而对于去实习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胜任工作最重要的能力依次是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实践能力、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能力、快速适应及掌握新事物的能力以及重复操作的准确度和耐心。这两者认识之间的差异,恰恰充分说明企业用工和学校培养人才之间的差异。

(二)在同等条件下,拥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会更受企业青睐

相应的资质证书是员工进入企业的敲门砖,同时也帮助企业选择和培养相关层次的专业人才。

(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

多数企业认为现在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中,能够踏踏实实、肯吃苦、肯动脑筋的人才越来越少出现了。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人际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这些是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基本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更加重视。另外,对于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对毕业生关注的重点也会不同。比如民营企业更要求员工服从安排,而国企则关注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办学与招生体制的问题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在于精准聚焦扶贫对象,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瞄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职业教育办学体系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当前的职业教育院校、培训机构数量不足以满足大众化职业技能学习与培训的需求。2016年,全国中职院校10893所,比上年減少309所,但是全国高职高专仅增加18所。职业院校的减少,加上原本行业、企业供给的培训机会有限,职业教育为精准扶贫的总体机会供给不够。二是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偏弱,现有的招生制度之下,缺乏足够的生源。2016年全国初中毕业生1455万人,但中职招生只有593万人,比2015年减少了8万人。2016年中职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学生的比例仅为40.2%,低于50%占比的国家要求;同时,刨去中职、高中的招生人数,尚有59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接受任何教育,而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家庭贫困的学生,但却没有纳入到精准扶贫的教育对象之中。三是在现有学生中,对贫困学生的识别不够精确,导致贫困资助泛化、均等化。由于对扶贫对象识别存在偏差,还存在着真正贫困个体被“边缘化”的情况。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机制的问题

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的增加。一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偏弱,尤其是教学和实训设备短缺、师资队伍不足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有的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影响了贫困学生的脱贫致富。以中职院校为例,2016年生师比19.84:1同期高于普通高中的水平,“双师型”教师更是稀缺。二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区域经济需求脱节,没有精准面向区域发展需求与贫困需求。专业结构的非精准对接不利于扶贫对象个人收益的增长和面向区域的扶贫。三是职业院校课程与教学质量偏低,影响了职校生个人收益增长和精准脱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发现,中职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为66.5分,教育质量指数最高,为68.6分;教育期望指数为67.1分;教育公平指数相对较低,为64.2分。学生满意度不止偏低,还存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群体差异等问题。

(三)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与协调机制一直存在着“多头领导”与“条块分割”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领导与管理机制不够协同,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协同治理。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其中,普通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学校由教育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由劳动部门管理。但是,职业教育扶贫资金通常又归地方扶贫办公室管理,所以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与精准扶贫管理机制呈分立状态,进而很多政策不能有效协同。二是政府、职校、培训机构、企业、行业之间的协同问题突出。各大主体之间因为“私”的博弈,而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格局。三是城乡职业教育、区域职业教育之间缺少精准扶贫的协同与合作,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缺乏必的联动互动。四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项目实施缺乏科学规划、系统管理。目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项目管理混乱,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等各个部门都有培训项目,而在培训项目的承担上,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都可以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混乱无序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只能让精准扶贫泛化、重复,并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而且还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四、“精准扶贫”视角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变革职业教育办学与招生体制,精准招生

首先,各职业院校招生部门要深入贫困乡村和经济困难家庭,借助当地政府建档立卡信息,重点筛查贫困家庭成员的学业基础、经济状况、兴趣爱好,推荐他们接受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次,要变革招生体制,尤其要提高非学历职业教育扶贫效果。扩大职业教育招生,增加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的受众群体,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探索面向农民工、残疾人等缺乏选择机会与培训机会的群体,在为其提供职业培训机会的同时创造个人收益。再次,各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试点开设以送训下乡、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驻村培训班,支持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学习物流实用技能,带动其顺利就业。

(二)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精准培养

人才培养的过程机制是职业教育学生增值赋能的关键。一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向转变。二是在专业设置上,加强当地劳动力市场与职业学院之间的联系,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面向区域、服务三农的专业。三是在课程设置上,着力构建层次衔接完整、知识技能分布协调的课程结构体系,为职业教育个人收益的提高奠定基础。四是要变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在开展企业冠名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企业骨干人才到校任教制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制度,推动学校和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五是逐步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开拓“专升本”之外的职业教育升学路径。

(三)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与协同机制,精准保障

管理协调机制是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效保障。一是强化政府责任,以政府为主导、整体推进、全员覆盖,统筹教育、人社、扶贫、农牧、创新创业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和项目,精准推送技能教育与培训服务,确保贫困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二是通过“城乡联动”“区域联动”等方式,承接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等项目,推进城乡和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积极调动行业、企业的协同参与,多方联动出资出力,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协同扶贫基地”,基于“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养”等方式方法,帮助贫困家庭和贫困个人“学好技术、找到工作”,尽早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1).

[2]沈小波,徐延輝. 不同发展视角下教育对缓解贫困的意义[J].财经科学,2008,(9).

[3]邵文红.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3,(3).

[4]唐高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五维度”论[J]. 职业技术教育,2014,(1)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