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热词中传统词汇所指扩张的分析

2018-10-19 09:11王聪聪刘希瑞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王聪聪 刘希瑞

摘 要:互联网的持续高速发展使网络语言成为当代社会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且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与独特的发展前景,而探究网络语言的影响因素与社会的关系也成为广大语言学者们所探寻的热点。而传统词汇作为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来源,随着网络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浅谈网络语言中对传统词汇所指扩张的这一现象,即“旧词新用”这一语言趋势。从而分析其中所蕴含和反应的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过程对了解如今網络用语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也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从而把握并引导网络词汇的正向发展。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网络热词 传统词汇

1.引言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8)。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网民的数量也是保持持续性的涨幅。因此,服务于基数如此庞大用户的网络用语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网络热词作为网络用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存在形式,不仅凸显了网络用词鲜明的特征,并且经时间检验,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都极具敏感性(牟青,2017)。而传统词汇本身作为网络新词的基本载体,其创新性的“旧词新用”使网络热词的语言魅力更具张力。因此,对网络热词中“旧词新用”现象的规律,趋势与倾向的研究可从一定程度上窥探当代社会语言发展的侧重点与风格,同时反思这种新型语言现象背后深刻隐秘的社会原因。而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语言学分支。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杨永林,2011): 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社会语言学试图为语言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变异现象提供一种整合研讨模式与理论解释,特别是通过考察各种语言变体形式与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模式,并对变异现象从多维角度进行说明与解释。这与日益发展的网络热词中“旧词新用”现象不谋而合。所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该新型语言现象进行探索与研究恰如其分。

2.传统词汇所指扩张的方式

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传统词汇扩张现象,不是某些词出于意外而产生的一种变异现象,也不是随机的现象,即不是因为某个随意人的特殊使用而意外变得流行。这些词的扩展是有迹可循的,或者说是可推导的。汉语词汇的三大构成要素即:语音,语意,语法。这几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词汇的三维立体用法,同时也使最基础的用法。所以本篇论文从这些方面选取网络热词中极具代表性的扩张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找到与它时下扩展用法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推敲出一些旧词新用现象的原因。

2.1 语音层面所指的扩张

接触一个词汇首先接触的就是该词本身的音形,传统词汇在语音上扩张的形式表现在语音层面即是词汇趋于单音化。单音化包含两种形式,一是原本的多音节词汇变成较短音节或者单音节。二是包含两个单音节字组成的双音节的词变成单音节。而这些被缩短之后的音节所代表的字,所指由原来自身单音节的或较短音节时所代表的意思,扩张到代表双音节或者多音节。

如单音节词“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社科院研究所,2016)的解释:表,从毛,从衣,“毛”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 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从“毛”。本义:衣服上裘的有毛的这一面。这是“表”字最基本的意思。而网络热词中的“表”字,所指则是双音节词汇“不要”,以缩音的形式使所指扩张。同理,单音节词“酱”,在网络热词中所指扩张为“不要”,单音节词“造”,所指扩张为“知道”。这三个例子属于两个单音节字组成的双音节的词变成单音节,是在网络热词中最常见最流行的音节所指扩张的形式。而原本的多音节词汇变成较短音节或者单音节的这种形式相对来说比较少,如网络上一些类似成语的词汇,它们的结构很相似,都是某句话或某几个词的缩写。例如,“喜大普奔”是“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形式;“人艰不拆”是歌词“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的缩写;“十动然拒”说的是“十分感动,然后拒绝”。这些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存活周期也较短,虽红极一时但也稍纵即逝。

2.2 语意层面所指的扩张

语意层面所指的扩张即在之前的传统词意或字意的基础上,赋予了创新性的与之前大相径庭的语意。如词汇“老干部”,老干部又称离休干部。离休就是对建国前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脱产享受供给制待遇的和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达到离职休养年龄的,实行离职休养的制度。而在网络热词中则指在工作、生活中都是老干部的作风,不追逐潮流,不懂网络流行语,甚至不怎么玩社交网络,老派、严谨的风格,这种人设置身于当今娱乐圈,给人一种“反差萌”从而吸引更多粉丝关注,总体上是褒义词,是当今浮躁娱乐圈的一种反向产物。同时还有“演员”(指在现实生活中时常矫揉造作,或者见风使舵等人,用该词讽刺这群人的虚假与卖弄,网络流行表达方式:你真是个演员),“小哥哥/小姐姐”(用来指代青春靓丽的少男少女,无关年龄,对外表的关注度较高,可视为帅哥美女的新型替代词),以及“照骗”(讽刺现在网络生活中大量的青年男女大幅度的修改自己的自拍,使得自身长相与照片不符从使群众感到自己收到了欺骗的现象)。语意层面所指的扩张是三种扩张形式中最明显也是比重所占最大的一种形式。

2.3 语法层面所指的扩张

语法层面的扩张主要指词类的变化,由原来传统词汇所属的类转到其他型,比如名词开拓出动词的用法,形容词拓张为动词的用法等等。比如:“凉凉”一词,该词本身出自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而《凉凉》作为该剧的主题曲,红遍大街小巷,歌名选自该歌歌词“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一句,作为形容词用来修饰男女主角凄惨唯美的爱情。并且“凉”自身在汉语词汇中也属于感官动词之下的形容词行列。但当“凉凉”一词转身为网络热词之后,便跨行为名词行列,成为对某事结果的一种具有悲观色彩的陈述。如“这次考试没复习,肯定凉凉”,或者“这次杯赛国足又凉凉”。同理,“…一批”也是由传统用法中的量词行列转身到程度副词,如“今天去购物了,开心地一批”,“马龙乒乓球大满贯,厉害地一批”。像这样转型进入其他词汇行列并保留自身意思的扩张现象日益显著,同时能更长久地活跃在网络用语中。

3.社会语言学视角的探究

3.1 社会性

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万兰芹,2011):社会方言学(social dialectics),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交际民族志学(ethnography of conmmunication),语言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of language)以及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其中第一方面:社会方言学,以阶级,职业,年龄和性别等社会因素而形成的社会方言作为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这点与社会各方面构成最基本也是最相关的联系,并且与当代网络生活轻龄化趋势相符合。根据CNNIC第40次调查报告: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截至 2017年 6月,我国网民仍以 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所以传统词汇所指的扩张现象我们不难从社会方言学上找出原因,其中年龄因素与阶级因素占很大层面。根据数据我们得出,现在的网络社会基本上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而青年人的思维活跃度,创新与创造能力,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在所有年龄段中均位于前者,新事物出现之后,比如说《凉凉》这首歌,首先是因为歌曲本身好听而走红,但紧接着,繁衍出了大量的创新用法,这与网络用户自身的活跃程度有很大关系,而年龄也是影响网络生活的重要方面。年幼的以学业为重,同时受父母的约束,上网时间并不充裕。年长的,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两座大山几乎已经占据了全部的生活,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理会网络的日新月异。而年老的,思想也过于固化。所以这些传统用法所指的扩张都是以年轻人的口味为准,同时需要对某个热点事件具有一定了解。

其次就是阶级方面,现在处处充满了奋斗在基层奋斗在一线的年轻人。无论是事业刚起步的还是工作处于上升期的,在承受社会给与压力的同时,他们渴望也急需从网络生活中得到缓解,因为网络相对与他们来说是成本最低的娱乐方式。不需要时间成本与消费基础,只是用几分钟时间看几行搞笑段子或者小视频,就可以短暂性的逃避一下现实得到慰籍。而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段子手”为生,通过在网上为大家寻找有趣的视频或提供搞笑的段子来吸引一大批网民从而获得点击率,增加曝光度,吸引商机。同时,大多数网络热词都是由这些段子手发起的。

3.2 认知性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传统词汇所指扩张这一现象。认知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語义变异和言语变异,认知文化模式研究与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意识形态。其中语义变异和言语变异方面包含了概念转喻机制和隐喻机制。概念转喻指本体和喻体在同一个域中进行映射,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即通过某事物的突显特征来辨认该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而隐喻指本体和喻体从一个域向另一个域进行映射,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对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对另一事物的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特征(李瑛,文旭,2006)。而这两条理论传统词汇所指扩张的形式不谋而合。

概念的隐喻在语音层面和语法层面所指的扩张上表现最明显,如我们的例子“表”“酱”“造”,这三个字的扩张用法均是因为与原用法有在语音层面具有相似性,简单来说,即使“不要”的语调频率加快,与“造”的语调极为相似,所以本着经济原则,被网民广泛使用,“酱”与“造”同理。而语法层面,如“凉凉”和“一批”,凉凉作为形容词的叠字用法,原本形容天气凉凉的,或者与其他单字组成“凄凉”“悲凉”等,这些表达都容易让人心生伤感,而面对结果不好之事人们往往才会有这种消极情绪,所以它的扩张用法直接就用作名词来代替这个结果,如别人问你考试成绩怎么样,你不用回答“没考好,我没及格”,直接用“凉凉”一词即可。

4.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词扩展用法的产生在社会层面必定有它本身存在的原因,如“存在即合理”,如若只是特殊情况,那么在快速更新的社会语言中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并不为大众所接受。而社会语言学即是为语言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变异现象提供一种整合研讨模式与理论解释,特别是通过考察各种语言变体形式与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模式,并对变异现象从多维角度进行说明与解释(李莹,2003)。所以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热词中传统词汇所指的扩张现象进行分析更容易了解青年群体的心理特性以及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角度。同时语言作为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不仅承载着人们沟通的需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传统词汇所指扩张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表达的研究,并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博大。

参考文献:

[1] 牟青.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热词的发展.[J]辽宁大学文学院,2017,17(5):57-60.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8.http://tech.sina.com.cn/i/2018-01-31/doc-ifyrcsrw0194913.shtml.[2018-7-3]

[3]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6):402-410.

[4] 社科院语言所.现在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5] 万兰芹.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评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3):106-108.

[6] 李瑛,文 旭. 从“头”认知——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27(3):1-5.

[7] 李莹,社会语言学综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5):23-27.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山西方言研究——以临县话为例
浅谈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变体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英语语音国别变体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日语教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言语中的幽默现象
试析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的理论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