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461000)楚红枝
本文以92例患者为对象,通过实践探讨,分析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2例肿瘤介入治疗患者,根据病历号奇偶数,将奇数患者设为对照组,偶数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中25例男性,21例女性,24~71岁,平均(45.1±4.81)岁。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23~68岁,平均(44.5±5.07)岁。比较临床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及年龄等方面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如健康教育、环境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具体如下:①介入治疗前:待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宣泄情感,释放压力。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目的、意义及操作流程等,告知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介入治疗的了解程度,积极配合治疗。此外,护士全面掌握患者基本信息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给予患者关心与呵护,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②介入治疗中:护士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指导深呼吸,放松心情,平稳心跳呼吸,放松肌肉关节韧带处。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及呼吸等,适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观察患者心理变化,给予鼓励与支持,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焦虑等情绪,增加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③介入治疗后:治疗后护士应叮嘱患者卧床24h,说明可能的并发症,疏导患者负面情绪。患者若表现出负面情绪,耐心处理,平复患者心情,维持良好身心状态。指导患者通过多种形式,如瑜伽、打太极等,放松心情,增加体抗力。叮嘱家属给予情感支持,安慰鼓励患者,确保其生理与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待病情有所好转后,鼓励其多与人沟通,提高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态: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与抑郁自评量表(SDS)[2],评价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其中,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负面情绪越严重。②生活质量:应用SF-36因子量表[3],分析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涉及4个指标,即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健康状况,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1 心理状态 护理前,组间SDS评分与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护理后,观察组2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2.2 生活质量 评价生活质量,观察组各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经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价(±s,分)
附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价(±s,分)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SDS评分护理前 57.1±2.39 58.3±4.14 1.702 0.092护理后 45.3±5.42 49.1±5.07 3.472 0.001 SAS评分护理前 51.5±4.56 52.7±3.49 1.417 0.159护理后 41.9±3.78 47.9±6.53 5.393 0.000
附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s,分)
附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价(±s,分)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情感功能 健康状况观察组 46 53.4±6.81 67.3±8.37 70.1±5.63 52.3±7.42对照组 46 44.9±5.42 58.1±6.51 59.6±8.07 41.8±7.74 t 6.623 5.884 7.237 6.641 P 0.000 0.000 0.000 0.000
心理护理(mentalnursing),指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及途径,包括心理学和技术,对患者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式。为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需坚持4个基本原则,即交往原则、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与自我护理原则。肿瘤介入治疗中,给予心理护理,综合考虑患者各方因素,从介入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3方面着手,根据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缓解患者负面情绪,确保治疗疗效。本研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心理护理,结果在护理后,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心理护理在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