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463000)李言亭
1.1 一般资料 我院治疗的9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每组均为49例。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7∶22,平均年龄为(59.42±2.53)岁,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24.01±4.92)h,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9∶20,平均年龄为(59.15±2.31)岁,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24.62±5.13)h,两组患者以上条件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积极同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患者具体情况,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定时翻身,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训练,防止压疮、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实验组患者加用强化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被动训练,直至患者恢复主动训练,提高患者关节、肌肉灵活度,防止患者出现跌倒等情况,对患者锻炼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训练。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坐起训练,逐渐增加坐起时间及角度,指导患者进行站立练习。给予肢体及穴位按压,拇指按足三里、尺泽、环跳等穴位,气冲穴及下方腹壁下动脉进行按揉,涌泉穴按摩至出现热感。按摩淋巴密集区直出现热感,每次应用30min对患者肢体及穴位进行按摩,每次30min,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因疾病等因素使患者认知能力下降,为提高患者认知及感知功能,在患者患病侧放入患者感兴趣物品,适当刺激皮肤,提升患者注意力。
1.3 观察指标 应用Lovett6级分级法评价患者上下肢运动肌力[1]。神经功能评价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F)[2]。生活能力评价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包括:穿衣、上楼梯、进食、活动、排便等,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强[3]。
2.1 两组肢体功能差异 护理前两组肢体功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肌力(2.81±0.86)分,下肢肌力(3.45±0.96)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附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差异 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23.21±1.94)分,生活能力(79.38±15.4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多种原因可引起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常规护理恢复时间长,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使患者产生消极心理,直接影响恢复情况。强化康复护理使患者得到专业康复护理,康复人员和护理人员共同协作可增加患者信心。肢体按摩可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舒经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同患者交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各项问题,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认知护理时关注患者患侧肢,有意识提醒患者积极锻炼患侧,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1 两组肢体功能对比
附表2 两组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对比
综上所述,强化康复护理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