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欢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由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引起心肌出现严重的急性缺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1]。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进展快[2],因而急救的“时间窗”对于患者救治效果影响重大,应确保采取有效的护理手段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临床救治。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84例,女68例,年龄51~69岁,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男41例,女30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57.8±1.2)岁;观察组:男43例,女28例;年龄51~69岁,平均年龄(57.1±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引入急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1)成立急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护士长、责任护士以及心内科医师等,均接受专业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定期接受检查考核,以深化理解急诊救治的意义和具体实施措施。(2)急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所有小组成员通过文献调研、临床经验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急诊护理路径表,明确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的项目和要求,并详细记录。(3)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需在最短时间内评估患者病情,同时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通知心内科医师准备急救。1~2min内给予吸氧3~5L/min,5min内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护等情况进一步分析病情。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嚼服300mg氯吡格雷和肠溶阿司匹林,0.5mg硝酸甘油舌下含服,适时给予镇静止痛。待病情稳定后,可在给氧和心电监护的情况下送至普通病房。同时对患者和家属开展院内教育,帮助稳定情绪。比较两组2h内救治效果。
SPSS20.0,计数资料用[n(%)]描述,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设置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救治2h内,胸痛缓解、ST段回落和心肌酶谱回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显著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
表 两组救治效果比较 n(%)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快,需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因而如何在短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急诊护理是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急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路径表在标准时间内开展各项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护理效果[4]。
本研究中,观察组经急诊护理2h内的胸痛缓解、ST段回落和心肌酶谱回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具有较佳的救治效果,与文献报道[5]相吻合。与常规急诊护理相比,急诊护理路径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再是单纯遵医嘱执行各项任务,护理人员具有明确的护理目标,因而救治效果明显。刘丽[6]等研究认为,急诊护理路径可缩短各急诊环节的救治时间,节约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从而保证了抢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减少死亡率,且能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可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良好的救治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