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定量项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2018-10-19 05:54杨小理魏琳丹胡秀秀温乾辉曹喻
医药前沿 2018年29期
关键词:精密度血常规效应

杨小理 魏琳丹 胡秀秀 温乾辉 曹喻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贵州 遵义 563003)

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准确度呈负相关,是与“误差”不同且相对较新的概念[1]。除医学实验室认可工作要求“应确定并定期评审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结果”外,测量不确定度还用于客户需要时如检测值位于临界值时向临床医生和患者作出解释。目前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2]、“Nordtest准则”[3]等多种方法,各方法之间不确定度来源(分量)存在不同。然而,血常规、凝血功能是临床检验最常应用的分析项目,其影响测量因素多,如何更真实、可靠地反映测量数据的分散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不确定评估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基于本实验室的工作特点(以年为单位定期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相关规则、评定方法,本文拟基于Nordtest准则结合自下而上评定方法,确认血常规、凝血功能7个定量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分量及各不确定度值。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SYSMEX-CA7000凝血功能分析仪,试剂、室内质控品(除FIB均为两个水平浓度)、校准品均为仪器厂家配套品,卫生部室间质控品(全血细胞计数201711-15、201721-25;凝血实验201711-15)。

1.2 方法

基于Nordtest准则结合自下而上评定法,引入测量不确定度分量:随机效应不确定度、系统效应不确定度、校准品相对不确定度。

1.2.1 随机效应不确定度(Uran) 收集遵医附院医学检验科2017年WBC、RBC、PLT、HGB、FIB、PT、APTT7个项目室内质控在控结果每月变异系数(CV%),分别计算两个不同水平浓度的随机效应不确定度,即(n为累积的月数),或计算累积CV的均数后再计算:Uran2=CV均2。

1.2.2 系统效应不确定度(Usys) 收集一年中各项目参加的卫生部室间质评所有数据(不包括失控数据)作为系统效应的评估量,计算室内质控品浓度对应的室间质评水平,计算各平均相对偏移Bias%(各偏移录入室间质评回报成绩中Bias%,合计正负偏移量),或通过以下公式计算:(1)每次EQA的绝对偏移(bi)即bi=Xi-Xtarget(i);相对偏移(bi,%)即bi(%)= bi/ Xtarget(i)×100%;Usys2=Bias均2。

1.2.3 校准品相对不确定度(Ucal) 以校准品出产商声明的浓度C、包含因子k=2、K=2时对应的U计算,先计算U1=U/2,再计算Ucal=U1/C。

1.2.4 合成相对不确定度(Ucr) 合成相对不确定度Ucr=,扩展相对不确定度2Ucr,扩展因子k=2(95%的置信水平,k=2)。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2Uc,扩展因子k=2(95%的置信水平,k=2)。

2.结果

2.1 随机效应不确定度(Uran)

本实验室2017年累积的WBC、RBC、PLT、HGB、FIB、PT、APTT7个项目Uran,具体见表1。

表1 基于IQC数据计算的随机效应不确定度

2.2 系统效应不确定度(Usys)

分别计算IQC质控品对应室间质评中高、低浓度样品的平均相对偏移(%),其中高值对应的平均相对偏移Bias%、系统效应不确定度(Uran2)如表2所示,低值对应的结果略。

表2 基于EQA数据计算的系统效应不确定度

2.3 校准品相对不确定度(Ucal)、合成相对不确定度(Ucr)、扩展相对不确定度(Ur)

各项目高浓度水平的校准品相对不确定度、合成相对不确定度、扩展相对不确定度如表3所示,低浓度水平的结果略。

表3 校准品、合成与扩展相对不确定度

3.讨论

测量不确定度较“误差”难以掌握,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临床检验基础定量项目检测中很难将“不确定度”结果应用于每一位患者结果解释,因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本自是复杂、综合多方面因素如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而合理表征不确定度实际是在一种随机状态即重复条件下对测量的复现,表明在某一个概率包含可能得到的结果,因此,尽可能找到不确定度的分量才可能更真实、可靠的反映检验质量。但是,目前对不确定度的评估尚无标准方法。常用的评估方法各具优缺点,如“模式办法”能较全面评估不确定度但应用存在难度,因全面追溯不确定度来源费时费力且耗费财力,并且各实验室能力与条件不一样,评估的结果很难实现比较与互认;Nordtest准则尽管考虑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作为不确定度评估的来源,但却忽略校准品相对不确定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此,如何使用简单实用的方法评估检测项目不确定度应是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Nordtest准则结合自下而上的方式、纳入随机效应不确定度(基于室内质控数据)、系统效应不确定度(基于室间质评数据)、校准品相对不确定度为主要的三个不确定度来源,综合评价本室血常规、凝血功能定量7个项目测量不确定度。

对于随机效应不确定度,有学者提出至少选用连续6个月稳定的IQC数据作为不精密度的值并以此计算随机效应不确定度[4];同样也有实验室认为对初次建立不确定度评估,可采用质控品连续分不同批次连续测定20次,分别计算批内、批间不精密度,再估算总不精密度并推算随机效应不确定度。本室应用2017年1月至12月2个不同浓度水平的质控品(FIB为1个浓度水平)累积的不精密度进行评价,其中包含质控品批次的更换(含3个不同批次)、试剂批号更换、质控岗位人员轮转的影响等,即考虑了测量重复性、不同员工对质控物溶解、仪器保养、凝血功能检测试剂的溶解等,分别计算2个不同浓度水平的随机效应不确定度,更能真实反映本室总不精密度。

基于室间质评数据计算的系统效应不确定度,纳入2017年已完成的卫生部室间质评数据(为一个周期全部室间质评数据),分别计算与室内质控品2个浓度对应的室间质评质控品的相对偏移,从而计算不同浓度水平的系统效应不确定度。室间质评本室所用仪器、原理、测量方法所在分组参与实验室较多,因此基于该室间质评的数据使用价值较好。此外,仪器配套生产商提供的校准品定值的测量不确定度(包含因子K=2)作为本室不确定度纳入的一个重要评估分量。经评估WBC、PLT、RBC、HGB、FIB、PT、APTT7个项目高浓度水平合成相对不确定度 (Ucr%)依次分别为4.58%、8.86%、1.37%、1.06%、6.00%、5.80%、6.13%,与卫生行业标准目标不确定度比较,均符合基本要求。

基于Nordtest准则结合自下而上的评估方式,有效克服了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校准工作与质量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均已成为定期(血常规分析仪半年一次校准,凝血功能分析仪一年一次校准)或日常(每日至少执行一次室内质控品的检测)必须的工作,将三种评估方式作为测量不确定度不会额外增加工作量,因此是一种便利、经济和可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精密度血常规效应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血常规解读
懒马效应
Phosphatidylinositol-3,4,5-trisphosphate dependent Rac exchange factor 1 is a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副波长对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精密度的影响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海水U、Th长寿命核素的高精密度MC-ICP-MS测定方法
2014年全国452家实验室全血铜、锌、钙、镁、铁检验项目实验室内不精密度分析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