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输血科 重庆 400010)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以休克作为显著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感染性休克是由于侵入血液循环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对宿主细胞以及液体免疫系统进行激活,产生内源性炎症介质以及各种细胞因子,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对患者各个系统、器官的细胞和组织产生破坏,致使患者出现代谢紊乱,甚至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临床中多为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初始复苏治疗、感染控制治疗、血流动力学支持、调整方案治疗,目的在于对患者微循环障碍进行有效改善,为患者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2]。输血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并非必须治疗措施,因此,临床中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是否开展输血治疗仍然处在争议。为了明确输血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31例患者作为对象。具体、详细报告如下。
对本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3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均与《外科诊疗常规》中对于外科感染休克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男女比例为17:14,患者年龄区间为24岁至68岁,均龄为(46.65±12.43)岁。入选患者治疗前血红蛋白(Hb)均<70g/L,均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
为31例患者开展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强心治疗、利尿治疗、抗感染治疗等。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输注200ml至400ml悬浮红细胞。通过中心静脉通道为患者输液复苏液体,结合CVP中心静脉压水平对患者输液量进行确定,输血通道和输液同时分开实施液体复苏。
对31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每小时尿量、复苏前和复苏后3天C反应蛋白水平(CRP)、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进行记录和比较,并且对31例患者肺水肿发生情况以及28天内病死情况进行记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以及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作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治疗后患者每小时尿量明显多于治疗前,P<0.05;复苏3天患者CRP水平明显低于复苏前,P<0.05;复苏3天患者PCT值明显比复苏前低,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详细、具体数据见表。
表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表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时间段 例数 每小时尿量(ml) CRP(μg/ml) PCT(ng/ml)治疗前 31 66.21±53.34 32.42±13.84 5.83±2.19治疗后 31 96.83±58.83 22.03±11.51 3.11±2.24
31例患者中,共计3例患者发生肺水肿,发生率为9.67%,31例患者中,没有患者在28天内病死,病死率为0.00%。
严重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感染,常引起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也称为感染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品引起的败血症综合症。感染区域的微生物,它们的毒素和细胞壁产物侵入血液循环,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身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例如肠杆菌科;非发酵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拟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梭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性疾病,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在疾病过程中也易于发生休克。一些感染,如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暴发性脑膜炎,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细菌性痢疾都会因休克而复杂化。原发性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白血病,烧伤等也可诱发感染性休克。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属于复杂性的临床工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发病机制均较为复杂,各个疾病过程以及脏器功能损害之间均会相互关联和影响[3]。所以,为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方式以及预防各种并发症至关重要。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为患者采取规范性的液体复苏治疗,还可根据病情,为以阑尾穿孔、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为原发病的患者给予输血治疗。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患者每小时尿量为96.83±58.83ml,明显多于治疗前,说明输血治疗可以对患者每小时尿量进行改善。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每小时尿量是改善休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说明了输血治疗能够使患者每小时尿量得到有效的改善,减少总输液量有利于避免患者因为液体输注过度而发生肺水肿等并发症。此外,CRP以及血清PCT是诊断感染性疾病十分重要的标志物,通过这两项指标可以对感染是否得到控制进行判定,还可以评定感染的控制程度。在本研究结果中,在复苏前和复苏3天时为患者测定相关指标,复苏3天时患者的CRP水平明显更低,并且血清PCT明显更低,P<0.05。因此,为患者输注血制品能够提高携氧,有效纠正患者贫血症状。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肺水肿是较为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为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补液措施也无法完全保证患者不会发生肺水肿。在本研究中,发生肺水肿患者共计3例,28天内没有患者死亡,并且输血治疗以后,患者的每小时尿量明显增加,PCT水平更低,同时患者复苏3天时CRP水平明显更低,相关数据对比,P<0.05。原因在于输血治疗将患者抵抗力增强,对机体内炎性反应进行有效改善,有利于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从根本上降低了病死率。
虽然输血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多数输血患者均为异体输血,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医院环境、医务人员操作、输血本身、疾病因素等均是输血风险的主要来源[4]。因此,必须要依靠全面、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作为辅助,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如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原则,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核对,落实交接登记制度。规范输液技术操作,在输血制品之前,对体温进行常规检查,不为体温在37.5℃以上患者输血,禁止在输血中添加任何药物。对输血速度和患者反应情况进行密切控制和观察,对患者体温变化进行重点监测,定时询问患者感觉,提前预判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输血之前为患者和家属讲解相关知识,促使患者和家属掌握输血知识和注意事项,将输血配合度和积极性提高。输血过程中保证动作轻柔、技术娴熟,给予患者安全感。总而言之,输血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对患者CRP以及血清PCT、每小时尿量进行改善,增强患者抵抗力,对机体内炎性反应进行有效改善,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