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霞
所谓“打擂台”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充当“擂台主”,接受台下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质疑问难,由教师充当引领者,引导和点拨学生学习,达到教师所精心设计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竞争和合作中表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
其教学步骤是:思疑、质疑、解疑、创疑、化疑五个过程。
一、思疑
即自学阶段。这是学生独立钻研课文,寻找疑难,准备答疑,增加知识的过程,也是“打擂台”式教学全过程的基础。由于全班学生都有可能上台答疑,为了使自己多战胜几个“敌手”,又不失体面不至于很快被撵下“擂台”。连平时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都认真起来,投入备战状态。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篇、等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教材、工具书、《课课通》等学习资料自行解决问题。学生既把默读、思考、设疑、批注(作记号,设提问,释含义、解词语)结合起来,又能把手里的工具书、教学资料、参考书集中到落实课文的“双基”之上。这样,课堂就由“死水”变成了“活水”——加快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二、质疑
这是和“解疑”交替进行的,是台下学生频频向“擂主”质疑问难的过程。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头资料,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教师要引导、启迪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如:1、从文章题目中质疑;2、寻找关键词;3、从文章内容方面去质疑;4、从表达方式方面去质疑等。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出来了。如:“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这个过程,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积极去思考、去发掘疑难,显示出课堂教学的活力。学生之间的提问、探讨,与往日教师提问有所不同。因为学生之间交流,更能够消除顾虑,更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更有机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能各持己见,相互启发,相互触动。于是,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发言提问之踊跃,学习兴趣之浓厚,问题探讨之深透,都出人意料,效果相当显著。
三、解疑
即由台上的学生来辨析疑难、解答疑难的过程。如果台上的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可向台下征答,于是,“台主”的位置就移交给下一位同学。这一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指点迷津,或对于回答不正确的问题给予指正。如:台下问:“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我就启发他联系注解(1)的内容想一想,台下的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举手,争相上台抢答。台下又问:“‘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中的‘金陵是哪里?”(这一提问,老师备课时根本没在意,幸亏我从“金陵十二钗”中知道“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擂主”一时答不上来。台下学生莫衷一是:有的说是“金华”,有的说是“杭州”,有的说是“苏州”。我及时指正“南京古称金陵”。显然,答疑的环节能够集思广益,既可补学生思维之不足,也可补教师教学中之缺漏,同时锻炼了学生迅速反应、快速反馈、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这种既有学生之间问答,又有师生之间的活动过程,是紧凑活跃而又轻松愉快的。
四、创疑
这一环节,就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联想,再质疑。如有的同学在结疑时,又提出了如下问题: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否答非所问?”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一芥”,是用错了量词吗?这种质疑可以说是带有明显的创造性质,学生每提一个问题,就是创造思维的闪光。
五、化疑
即寓疑于练习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 ,以深化理解,提高解疑能力。如:台下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要“擂主”对下联,“擂主”因写不出而被撵下台,有人对出“品美酒感悟人生”荣夺“擂主”。台下又有人用“吟出含‘雪的诗句五句以上。”来刁难新“擂主”。
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响了。有学生脱口而出:“这节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以后还这样上课多好啊!”我听了,心里“咯噔”了一下,是啊,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向往的,也应该是语文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