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营养因子-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与β-巯基乙醇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效果比较

2018-10-18 01:20张杰秦华丽蒋明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诱导剂分化神经元

张杰,秦华丽,蒋明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浙江 温州 325015;2.长沙市妇幼保健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 长沙 410007;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湖南 长沙 410013)

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日益受到学者重视。BMSCs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且在适宜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1]。目前最常见的诱导剂为神经营养因子与化学制剂。本研究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预诱导后,再用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retinoic acid,RA)与β-巯基乙醇(beta-mercaptoethanol,β-BME)进行分步诱导的方法来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效果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澳洲胎牛血清、0.25%胰酶-0.02%EDTA、青链霉素购自美国Gibco公司;PE anti-rat CD29、CD90、CD45、IgG1购自美国BioLegend公司;β-BME、bFGF、RA、NT-3购自美国PeProtech公司;Cy3标记山羊抗兔IgG(H+L)购自上海碧云天公司;L-DMEM培养基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大鼠抗山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dase,NSE)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4~6周龄,40~60 g雄性SD大鼠购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动物许可证号为SYXK(湘)2014-0013。

1.2 方法

1.2.1 分离培养大鼠BMSCs: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和胫骨,用2 mL注射器抽取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反复冲洗骨髓,离心去上清,以1×105个/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25 cm2细胞透气培养瓶内,置于饱和CO2,湿度5%,37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按照8 h首次换液,后3 d换液1次的方法,待细胞长满后传代。每日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1.2.2 BMSCs表面标记分子的鉴定:待P3代BMSCs长满瓶底90%以上时,胰酶消化后移入15 mL离心管内,1 000 r/min,离心5 min,PBS重悬细胞,重复3次,调节细胞密度到1×106个/mL,分别加入抗体试剂PE-CD29、PE-CD90、PE-CD45各3管,及1管PEIgG1,置冰上避光孵育30 min。4 ℃,2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PBS重悬,重复3次,洗净未结合的抗体。每管加入200 μL PBS重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重复3次,CELLQUEST软件分析结果。

1.2.3 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取P3代BMSCs胰酶消化后,按8×103个/mL的密度接种于预先放有消毒盖玻片的6孔板内制备细胞爬片,加完全培养液2 mL,待细胞60%~70%融合。用预诱导液2 mL(98% L-DMEM+2% FBS+10 ng/mL bFGF[2])诱导24 h后,随机分为A组(NT-3+RA,换用98% LDMEM+2% FBS+20 ng/mL NT-3+0.5 μmol/L RA[3])和B组(β-BME,换用98% L-DMEM+2% FBS+1 mmol/L β-BME[3]),2组各用2 mL诱导剂诱导1 h、5 h、24 h、7 d、14 d、21 d后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1.2.4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取细胞爬片用PBS洗3次,5 min/次,再用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PBS洗3次,5 min/次,再用0.5% Triton-X100浸泡打孔15 min,PBS洗2次,5 min/次,后用封闭液封闭,4 ℃冰箱过夜。加已用封闭液稀释的一抗200 μL,37 ℃避光孵育3 h。用含0.1% Triton-X100的PBS漂洗4次,5 min/次。加入已用PBS稀释的二抗200 μL,37 ℃避光孵育1 h。用含0.1% Triton-X100的PBS漂洗4次,5 min/次。用ddH2O按1∶2 000稀释的DAPI,避光染色5 min;PBS漂洗4次,5 min/次,甘油封片,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随机选择10个非重叠视野,分别计算诱导后1 h、5 h、24 h、7 d、14 d、21 d的NSE阳性率(NSE染色阳性率=阳性细胞数/总细胞数)。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表示,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同时间点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MSCs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结果 刚接种的BMSCs呈圆形,大部分悬浮在培养液中。各个时间段的BMSCs形态见图1。

2.2 BMSCs表面标志物鉴定结果 由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 PE阳性率分别为8.34%、6.95%、6.94%,平均7.41%;CD90 PE阳性率分别为99.98%、99.98%、99.98%,平均99.98%;CD29 PE阳性率分别为98.21%、98.32%、97.20%,平均97.91%;故CD29 PE、CD90 PE为阳性表达,CD45 PE为阴性表达。见图2。

图1 BMSCs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结果(×100)

图2 BMSCs表面标志物流式鉴定结果

2.3 BMSCs诱导后细胞形态学变化 A组加NT-3+RA诱导1 h,少数胞体有轴突样改变,见图3A;诱导5 h细胞漩涡样生长,部分胞体轴突明显延伸,较前增多,并出现少许多角形细胞,见图3B;诱导24 h细胞数量增多,出现少许胞体变圆的细胞,见图3C;诱导至7 d大多数细胞胞体变圆,可有双触角或多触角细胞,可呈多角形,内可见2~3个核仁。胞间漩涡状趋势逐渐消失,部分细胞间相互连接交织成桥梁状,见图3D;诱导至14 d细胞突起较前明显延长,并出现一、二级分支,形成双级或多极的突起,突起间互相连接,呈网络状,见图3E;诱导21 d,仍可见少许存活的神经元样细胞,其连接的突起变细,细胞桥梁趋向断离,其中部分细胞出现颗粒及空泡,呈死亡趋势,见图3F。B组加β-BME诱导1 h,部分胞体呈短棒形或圆形,见图4A;5 h时见胞体可呈双触角或多触角样改变,有些亦见双核仁,部分细胞胞质中出现颗粒和空泡,见图4B;24 h时见悬浮的细胞碎片增多,大部分细胞胞体破裂,趋向老化死亡,见图4C。

图3 BMSCs经NT-3+RA诱导后各时间点细胞形态学变化(×100)

2.4 2组BMSCs的NSE表达情况比较 免疫荧光结果示,A组诱导分化24 h和B组诱导分化5 h后NSE均阳性表达,见图5。

图4 BMSCs经β-BME诱导后细胞学形态变化(×100)

图5 2组NSE免疫荧光鉴定结果(×200)

B组在诱导24 h后大部分细胞死亡。经统计学分析,A组诱导分化7 d后达到高峰,NSE表达率为(81.92±5.02)%,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诱导5 h后NSE表达最高,与1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 h和5 h B组NSE表达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BMSCs起源于中胚层组织,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诱导分化为外胚层起源的神经元样细胞。已有研究发现BMSCs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能修复受损的神经[4],并且移植后能为自身修复提供支架[5],因此BMSCs可以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理想种子细胞。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了很多种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诱导剂,主要有:RA、抗氧化剂(β-BME[3]、褪黑素、丁羟茴醚、二甲亚砜等)、神经营养因子及生长因子[3](NT-3和bFGF)、中药[6]等。但其诱导机制仍然不明确。其中,RA能催化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能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分化,有很强的诱导剂功能[7],能和生长因子联合,增加神经细胞的合成[8]。β-BME为强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提高胞内cAMP水平[9],进一步诱导BMSCs转变成神经细胞样形态。bFGF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多肽生长因子,可以促使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1],参与分化启动,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组织损伤的修复[10],可能与wnt信号通路相关[11]。而NT-3作为神经营养素家族中的一员,在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转化过程中非常重要[12]。

为了寻找BMSCs的最佳诱导方案,获得更佳的诱导结果,研究者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案去提高诱导率,但是不同的诱导剂,其转化效率大为不同,如:FGF-RA方案[13]阳性分化率约为40%,而BME-RA方案[14]的分化率约为20%。而且不同研究者可能因操作手法的差别,即使采用相同的方法也可能得出不同的诱导率[15]。此外,DEZAWA等[16]的研究表明联合诱导分化高于单独诱导分化,HERMANN等[17]的研究结果则证实分步诱导优于单一步骤诱导,且能够获得较高的分化效率。

表1 BMSCs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NSE阳性表达率(,%)

表1 BMSCs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NSE阳性表达率(,%)

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比:aP<0.01;与A组同时间点比:bP<0.01

组别 n 1 h 5 h 24 h 7 d 14 d 21 d A组 3 1.60±0.44 5.53±1.21 18.55±0.55 81.92±5.02a 68.98±2.41 15.72±1.90 B组 3 6.09±0.76b 15.41±2.11ab — — — —

刘谦虚[18]的研究认为RA诱导稳定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BMSCs表达NSE阳性率高于单独的RA诱导,且单用RA与不加诱导剂的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故本研究采取分步诱导+联合诱导,bFGF预诱导24 h后,再换用NT-3+RA及β-BME诱导,探索相对较好的诱导方案。结果发现2组均能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但是NT-3+RA组细胞存活时间较β-BME组显著延长,故后期诱导分化率较β-BME组高,但β-BME组短期诱导分化率较高。这些结果与前人研究基本一致。有学者认为[19]化学药物可导致BMSCs的肌动蛋白网络断裂,并引起细胞质回缩,可有似神经元细胞样伸出轴突的假象,这也可能是β-BME诱导后细胞生存时间短的原因。而NT-3+RA组细胞存活时间长,而且后期分化率高,可能与NT-3的神经营养作用有关。故NT-3+RA方案较β-BME方案更佳。但考虑到诱导剂还存在可能的致畸性[3],而且移植的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存活时间较短暂[15],故诱导的BMSCs能否通过移植来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仍需进一步实验来证实。

猜你喜欢
诱导剂分化神经元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间歇浸没植物生物反应器培养栀子愈伤组织及产藏红花素条件研究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诱导剂对乳白耙齿菌产MnP活性影响研究
跃动的神经元——波兰Brain Embassy联合办公
英国警示含左炔诺孕酮的紧急避孕药与肝酶诱导剂联合使用可能降低紧急避孕效果
葡聚糖类抗病诱导剂在水稻上的试验初报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
毫米波导引头预定回路改进单神经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