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
——基于人口迁移的视角

2018-10-18 01:09陈景信
西北人口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中西部存量

代 明,杨 含,陈景信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5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并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科技创新总量有了较大地提升,但区域创新水平总体仍偏低,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寻找提高创新新动力是解决创新问题的新思路。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我国跨省迁移人口达5499.39万人,是2000年“五普”的1.7倍,是1990年“四普”的4.97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跨省迁移现象具有特殊性(于潇等,2013)[1],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民族特性、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学者发现,即便经过若干代的跨越,移民及其后代与当地社会文化上的差别仍未消失,反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被进一步强化(周春山、杨高,2017)[2],进而形成了多元文化。在国外,跨国移民导致的文化多元化被认为是一种活跃的创新文化。Syrett&Sepulveda(2011)[3]认为多元文化不仅会产生创新思想,还可以通过网络、制度知识等实现贸易便利化,甚至提出多元文化是一种亟待开发的“多元化红利”。因此,基于人口迁移的视角,深入分析我国文化多元化水平现状,探究文化多元化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种新的文化产生之后总是会向周围扩散传播,其传播途径之一就是迁移扩散。伴随着国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移民文化多元化和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已有学者提出人口迁移导致的多元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首先,章必功和傅腾霄(2007)[4]提出移民文化是由多种文化相互冲击、融合而成,不仅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甚至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从文化多元化的源动力——人口多元化的影响力来看,王红霞(2013)[5]对北京、上海两个特大城市的人口多元化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多元化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双重影响,如果同一地区不同类别的人口之间积极地学习互动,可能带来城市的繁荣和创新;如果不同类别的人口遭遇到社会融入障碍,这种多元化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国外关于移民文化多元化对创新影响的研究比较成熟,尤其是国际移民方面。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对文化多元化和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化多元化对创新的溢出效应。多元文化是一种有活力的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尽管西方国家一直有人持文化优越、种族纯净、排斥异族的态度,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变得愈来愈得势,并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创新方向和创新新动力。多元文化创造新知识的均衡生产力比单一文化更高。Berliant&Fujita(2012)[6]和Bove&Elia(2017)[7]研究发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把独特的想法和观念带到工作场所,可能会渗透到其他员工身上,从而产生创新。2015年的《国际移民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正在尽享“移民红利”,在美国,移民获得的专利是美国专利总量的1/3,新加坡的GDP贡献率有40%来自移民。不可否认,国际移民大都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然而,创新是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组织机构的人员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只有高技术移民导致的文化多元化会促进创新,一般员工的多元化同样会促进创新(Rodríguez&Hardy,2015)[8]。最后,Niebuhr(2010)[9]通过对当文化多元化的溢出效应抵消掉由于认知冲突、沟通障碍产生的交易成本时,由全部移民形成的文化多元化和高技术移民形成的文化多元化对创新活动有着同等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已有学者提出文化多元化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很少有学者定量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国外研究中虽然已有文献指出文化多元化有利于区域创新,但其研究重点在于国际移民视野下的文化多元化对创新的影响。鉴于此认识,本文尝试利用我国人口跨省迁移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文化多元化究竟是如何影响区域创新,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人口政策和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参考。

三、模型分析、数据与变量选取

(一)模型分析

假设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存在n个不同类型的区域,n=1……N。研发部门主要的投入要素是技术和劳动,共拥有L名可以自由流动于各个区域的研发人员,其中,Ln是来自区域n的研发人员,他们具有异质的文化背景,且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有成本的,假设交易成本π( )divi是多元化的增函数 π(d ivi)∈ (0,1)。借 Niebuhr(2010)[9]和Ottaviano&Peri(2005)[10]的研究,建立如下知识生产函数:

其中,i代表省份,p代表创新产出;div代表文化多元化;A代表区域知识存量;1-π(divi)代表文化多元化作用于创新产出的正效用,效用大小取决于区域之间的替代弹性

为了探究文化多元化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对(1)式右边同除以L得到:

其中,多元化指数由来自不同区域的种类决定。多元化对创新产出的边际效应如下:

由(3)式可知,多元化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两个因素:区域间的替代弹性和交易成本。如表明文化多元化促进了区域创新,创新产出的互补作用抵消掉多元化带来的交易成表明生产的互补作用不能弥补交易成本。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本文重点研究究文化多元化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将区域知识存量、研发劳动投入、研发资本存量、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另外,为减小异方差的影响,对所有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从而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其中,hc代表区域知识存量;L代表研发劳动投入;rd代表研发资本存量;fdi代表实际外商投资额;ic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变量的选取与测度

文化多元化水平(div)。多元化文化的形成媒介包括人口、物品、艺术、宗教、图书等,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是人口迁移流动。人口迁移不仅是指地理位置的移动,自身语言、习俗、学习背景、生活习惯等也会伴随着人的迁移,因此,本文利用不同省份的迁移人口代表不同的文化群体(Ozgen等,2013)[11],以此衡量文化多元化水平。本文探讨的文化多元化是指迁移人口在共同属性上的分布差异,根据以往研究,拟采用香农-威纳指数(Østergaard等,2011)[12](Shannon-Weiner index)(以下简称香农指数)计算各个地区的文化多元化水平。香农指数是一种包含双重含义的熵指数,常用于衡量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目前,已有学者将该指数用于人口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测度,该指数在文中代表的含义是一个地区迁入人口的多样性和分布均匀性,即当地移民来源的省份越多,各省份的迁入人口数量分布越均匀,该地区的文化多元化水平越高。文化多元化的取值范围为[0,LnN],当该地区不存在迁入人口时,文化多元化水平为0;当该地区迁入人口种类为N,且每类人口数相等时,文化多元化水平达到最大LnN。计算公式为,其中,divi代表i省份的文化多元化水平,j代表移民的来源省份,pj代表来自j的移民占i省份人口的份额。

创新产出(p)。常见的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有专利、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新产品销售收入反映了创新成果在商业化之后产生的经济价值,专利更侧重于技术的改进和新兴的创新思想,且我国所有地区的专利申请都具有相对标准化的的程序,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最终选取专利申请授权量。为了减小区域间的异质性,创新产出用该地区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项)表示。

区域知识存量(hc)。区域知识存量采用国内外研究普遍采用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假定未上过学(illiteracy)、小学(primary)、初中(junior)、高中(senior)、大专及以上(university)学历的受教育年限分别是0、6、9、12和16年,则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公式为:hc=(illiteracy*0+primary*6+junior*9+senior*12+university*16)/6岁及以上人口。

研发人员投入(L)。研发人员投入是创新活动中的劳动投入,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表示。

研发资本存量(rd)。研发资本存量利用研发经费投入表示,参考吴延兵(2006)[13]的研究,采用永续盘存法核算,计算公式为rdit=(1- δ)*rdi(t-1)+Ei(t-1),其中,rdit表示研发资本存量,δ为折旧率,取其值为15%;研发支出价格指数=0.55*消费价格指数+0.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各期研发经费进行平减处理。基期资本存量估算公式可表示为rdi0=Ei0/(g+δ),其中,rdi0为基期研发资本存量,Ei0为基期实际研发经费支出,g为实际研发经费支出的平均增长率,根据吴延兵的测算,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5%。

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商直接投资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衡量,其存量计算采用永续盘存法(张军等,2004)[14],其计算公式为 fdiit=fdii(t-1)*地区第t期的存量,为第t期的流量,φ取值9.6%。实际利用外资额以当年的汇率平均价换算成人民币。

基础设施(ic)。基础设施用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我们沿用金戈(2016)[15]等学者普遍使用的永续盘存法测算固定资产投资额存量,其计算公式为,式中为i地区第t期的存量,Iit为第期的流量,γ取值8.51%。

(三)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的人口迁移数据来源于普查年鉴长表中“全国按现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自1990年“四普”,我国开始将人口迁移相关指标纳入普查范围之内,抽样比例为10%,将人口普查中10%的长表数据乘以10得到总迁移人口的估计量,因此,1990、2000和2010年的文化多元化水平根据相应年份《人口普查资料》移民数据测算。1995、2005和2015年的文化多元化水平根据相应年份《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移民数据测算,由此形成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等间隔的平衡面板数据,对个别地区缺失值进行插补值处理。重庆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为了便于研究,将重庆市相关数据归结到四川省内;西藏地区数据缺失严重作剔除处理,最终我们使用的是1990~2015年29省份的样本。虽然个别年份普查口径有些许变动,但并不影响实证结果的整体代表性。

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投入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实际外商投资额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对应年份汇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区域知识存量、基础设施水平、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四、文化多元化水平现状分析

根据香农指数测度得到文化多元化水平如表1所示。1990~2015年25年间,全国文化多元化水平平均值从0.093提高到0.240。尽管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文化多元化水平平均值从0.123提高到0.384,中西部地区文化多元化水平平均值从0.071提高到0.139,由此可见,东部地区文化多元化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地区。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迁移人口规模快速递增,迁移人口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迁移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比重较高,所以,东部地区文化多元化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伴随着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浙江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口迁入,其迁移人口占比正逐年提高,文化多元化水平也逐渐向一线城市靠拢,这也符合其人口迁入大省的特征。新疆人口基数小,加上近年来实施了多项人才引进计划,所以其多元文化水平有所提高。我国中西部地区多元化程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比如,四川、甘肃、湖南、河南等地多元化程度尚不到0.1。结合实际情况可知,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少本地特色产业,无法吸引外地人才流入,且人口迁移以流出为主,其迁入人口数量占当地总人口比重较小。湖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受距离、气候等因素的限制,迁入人口数量较少,导致其多元化水平相对较低。

五、实证分析

(一)全国层面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分别使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Hausman检验p值小于0.05,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更有效,因此,选择固定效应估计结果进行全国分析(表2)。其中,模型1只考虑文化多元化和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可以发现文化多元化对区域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的影响,这与理论预期相符合。在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后,多元化文化的系数仍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正,多元化水平每增加1%,区域创新增加0.278%,说明文化多元化可以促进区域创新产出,同时也证实了理论分析中多元化文化带来的“溢出效应”抵消了由于沟通障碍、观念差别等因素带来的“交易成本”。新的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击、整合之后,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逐渐减小,但是移民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素质不会改变;同时,知识、技术的互补又会形成新的创造力,因此,多元文化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文化。人口跨省迁移导致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也促使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和配置,且文化多元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对人才和技术的新引力更大,其自主创新能力也会更强。结合文化多元化水平测度结果,我国文化多元化整体尚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多元文化对创新的影响力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文化多元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 文化多元化水平测度结果

表2 全国模型估计结果

区域知识存量估计结果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正,多元化程度每增加1%,区域知识存量增加2.391%,说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另外,区域知识存量的增加本身就可以提升技术水平,迁移和引进的高学历技术人才(尤其是海外人才)带来的独特的文化特质更有利于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带来创新。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研发人员投入是创新产出的重要前提,以往研究表明,研发人员投入越多,越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引进外资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是以市场换技术,然而大量的外资企业的涌入会对内资企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甚至使一些处于竞争劣势的内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基础设施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1%的显著水平下呈正相关。原因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能更好地利用先进的基础设施进行创新,尤其是大规模的企业;一些小企业可能会受到规模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并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表3 东、中西部地区模型估计结果

(二)区域层面回归结果分析

表3报告了东部、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Hausman检验显示东部地区随机效应更有效,中西部地区固定效应结果更有效。首先,东、中西部文化多元化对创新的影响均为正,东部地区文化多元化每增加1%,创新产出增加0.481%;中西部地区文化多元化每增加1%,创新产出增加0.306%,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文化多元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可能是因为东部发达地区创新水平较高,吸引了较多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由高技术人才迁移形成的多元化对创新的影响更大。结合我国人口迁移实际情况,东部地区人口迁入人口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迁入人口结构相对多源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迁入人口数量较少,且流入该地区的人口中普通劳动者居多,即便是这样,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多元化仍可以促进区域创新,这也间接了表明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人口迁移导致的文化多元化对区域创新具有同等作用地影响。

(三)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回归结果的稳健性,上文同时报告了固定效应、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另外,本文使用分位数回归检验稳健性,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均无明显变化,因此,可认为本文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六、结论与建议

基于我国大规模人口跨省迁移的现象和文化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相关理论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探究文化多元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文化多元化产生的“溢出作用”抵消掉“交易成本”,多元化水平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产出;②我国文化多元化水平区域分布差异显著,东部发达地区多元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文化多元化水平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更大;③从本文的研究基础出发,迁移人口数量和来源分布均匀度决定文化多元化水平,因此,刺激和活跃人口迁移是提高区域文化多元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文化多元化是影响未来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对完善区域创新问题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据此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一)重视多元文化,鼓励文化多元化发展。

首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多元化水平仍然较低,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管理制度有很大关系。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或多或少地被政策忽视,甚至存在文化排斥现象,政府部门应鼓励文化朝多元化发展,提高文化的开放性、包容度。另外,政府部门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多元化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问题。技术创新是基础,文化创新才是最高层面的创新。其次,文化多元化融合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碰撞,合理地管理多元化文化将更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

(二)提高迁入人员在当地的社会参与度,减少迁入人员的“交易成本”。迁入人员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被区别对待的精神压力。大部分迁入人员依旧是“打工仔”、“外地人”的身份,当地的重大事情(包括制度变更、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基本上和外来人员没什么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可引导外来人员参与到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减少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高效利用文化多元化对创新产出的积极影响。

(三)降低落户门槛和制定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扩大人口跨省迁移规模。结合我国东、中西部文化多元化水平分布差异,可从“提高人口吸引力”和“减小人口迁移阻力”两个角度进行:①提高人口吸引力主要针对的是中西部地区,根据人口迁移现状分析,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表现为以迁出为主,且迁出原因主要是“务工经商”等经济原因,因此,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有利于迁出人口回流和吸引外省份人口迁入;其次,制定相关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迁入,逐步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②减小人口迁移阻力主要针对的是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北上广地区。现有户籍制度极大地限制了人口流动,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特性,逐步放大准入门槛和落户条件。

(四)加大对迁入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使其享受到和当地人同等的基本社会服务权利。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知,迁入人口最担心的是当地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教育补贴、交通补贴等利好政策降低外来人员的生活成本,给予迁入人员的适当地福利待遇,使其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实现文化多元化发展,比如深圳曾提出“来了就是深圳人”。另外,应建立合理的住房计划,全面推进“租售同权”,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公租房申请体制,提高迁移人员的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中西部存量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腐败存量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