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有才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中医院,山西 大同 034400)
我国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疾病为十二指肠溃疡,在冬季和春季气候变化较大的时候很容易发病,患者多见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反酸或饥饿时隐痛不适等症状,且有节律性、反复发作等特点。其发病病因与遗传、生活饮食不规律、饮酒吸烟、压力过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十二指肠溃疡分为糜烂、急性溃疡、慢性溃疡三个病情发展过程[1-2]。为探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效果,笔者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多于单纯的西药治疗,现将具体内容做以下报道。
选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患者90例,调取患者的临床治疗记录数据,其中54例男患者,36例女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上与一般资料无太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对症性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给予患者服用阿莫西林胶囊1.0g,2次/d,疗程7d,克拉霉素0.5g,3次/d,7d为一疗程,奥美拉唑20mg,2次/d,14d为一疗程。
给实验组患者服用同对照组一样的西药配方,并给予服用中药健脾和胃、理气化瘀止痛之剂治疗,用药如下:苍术20g、厚朴15g、陈皮12g、炙甘草12g、白芍15g、茯苓15g、生姜15g、大枣4枚、党参10g、鸡内金15g;兼嘈杂反酸者加海螵蛸12g、黄连6g;疼痛严重者加蒲黄10g、五灵脂10g、元胡12g;兼腹胀便秘者加枳实15g、大黄10g、瓜蒌仁20g。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14d为一疗程。对照组仅服用同实验组一样的西药配方。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临床表现。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疗效的评价标准为,显效:患者的溃疡病治愈,无任何的不良临床反应,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有效:患者腹部疼痛、灼烧感、厌食、胃反酸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者腹部疼痛感不变或者加重、或伴有其它并发症出现[3-4]。
本次研究中,各项与所选取患者相关的数据都导入到SPSS 18.0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可知,对照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都明显的高过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对比[n(%)]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见于各种人群,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本病的发生被认为是由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该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且易复发,难治愈,一般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95%)。本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十二指肠黏膜会由糜烂发展为急性溃疡,再进一步发展为慢性溃疡,则会导致本病更加难以治愈。本病带来的胃肠道各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十二指肠溃疡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5-9]。
西医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与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有关,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在治疗上,多使用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剂、促胃肠动力剂及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其目的主要是以消炎药物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以促胃肠动力药物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返流;以胃粘膜保护剂增强胃粘膜的保护,减少胃粘膜的损伤。临床上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硫糖铝、莫沙必利等,其联合用药在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上,临床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是复发率较高。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主运化、受纳、腐熟水谷;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本病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伤及胃腑,致使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而发为本病。在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理气化瘀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通过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具体以消食、理气、化瘀、除湿、散寒、养阴、温阳等治法治疗本病,临床上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本次临床实验,通过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的方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疗效显著,较单一治疗,复发率低,具有更多的优势。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十二指肠黏膜的恢复,加速溃疡面的愈合,缓解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所以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更值得在实际治疗中被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