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鸣
去年去世的鲁冠球先生,是一位享誉业内的企业家。他在世时曾被一位经济学家追问:“企业家抓质量和重诚信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做了几十年企业的鲁先生回答得很老实:“怕被人骂。”那人逗他:“只要赚大钱骂了又如何?”他一脸通红,从衬衣口袋里摸出小孙子的照片:“骂我就算了,以后一直会骂到这小子的。”经济学家由此悟出:人和企业都应该有羞耻感。而羞耻感是可以传承的。
中国人看重“羞耻心”,而西方人注重“罪恶感”,这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由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基础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含有“祖先崇拜”的元素,这就构成了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羞耻心。拿“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打比方:在一些中国父母眼里,如果孩子没出息就会觉得“愧对祖宗”,然后力求让孩子“知耻上进”。而西方人更看重“罪恶感”,这源于基督宗教的信仰。无论“罪恶感”还是“羞耻心”,有良知者都明白一个道理:和薪火相承的正义事业一样,无耻和罪名也会“世袭”。
如今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鱼龙混杂。无论广告轰炸,还是故弄玄虚,经验丰富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良心产品”,哪些属于“无耻制造”。日前,一位游客在南方某市租借一辆自行车,刚刚骑出不到500米,便一头栽倒在地,自行车的车头断成两截。这位先生爬起来,站在街上大骂厂家“无耻”。在一个电视节目上,一位家庭主妇豪迈地夸耀:家里炒菜的铁锅经两代人使用,至今完好无损。我想,假如铸造这口锅的匠人还活着,他的脸上肯定洋溢着笑容。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曾花费20年的时间做了一个调查:他们跟踪世界500家大公司,想找出那些百年不衰的企业都具有什么特征。结果发现,这些公司经营虽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的社会目标、社会责任置于商业利润之上。比起产品的价值,他们更看重人的价值;比起企业的生产价值和利润价值,他们更关注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正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羞耻心。
很遗憾,近些年来,廉耻意识在某些市场“弄潮儿”的心中明显弱化。更有的老板把羞耻心全部“消费”掉了,一个个成了“脸皮太后(厚)”。在这些家伙的不懈“努力”下。市场上粗制滥造的产品泛滥成灾。每天。他们听到消费者的愤怒指责,居然脸不红心不跳,甚至还自认为这是一种适应“能力”。至于那些奸商,连做人的底线都丧失了。他们没心没肺,没脸没皮,哪怕以后被人刨了祖坟,哪怕他在世的时候洪水滔天!我听说北方某地有这么一个“青年企业家”。作为当地首富的他,居然昧着良心吃医保救济药和领发低保。像这种连孤寡老人都敢抢的“事迹”,估计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请问,这种毫无廉耻的“企业家”造出的产品,您敢买敢用吗?保定府曾经出了一位“名人”——男青年小刘在炸油条的时候,每天坚持用新油,不用一滴复炸油。为了让顾客监督,他还挂出“安全用油,杜绝复炸”的标语,并贴出验证方法,提供“验油勺”。这件事在网上迅速引发围观,网友昵称其为“良心油条哥”。只是不晓得,时间过去了几年,“油条哥”还在坚持中吗?
是“良心制造”?还是“昧心发财”?这是摆在每位企业家面前的选择题。我听说,一位名贯中外的优秀企业家有个习惯,就是“每日三省吾心”。在谈体会时,企业家说,邪恶往往源于内心的无耻,社会上,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最终的结局必将走向毁灭。做企业也不例外。他建议当夜深人静之际,老总们不妨抽点时间反省一天的言行举止——包括道德、信仰、喜怒、哀乐、畏惧等。然后安心入眠。出了过错不可怕,不知荣耻才吓人。对于企业家来说,省心而后悟,知耻而后勇——能拥有这种“荣耻意识”,极其难能可贵。就像鲁冠球先生由“九泉之上”想到“九泉之下”,其思想境界不能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