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活血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47例

2018-10-18 11:23魏桂梅
中医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理气活血疗效

魏桂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治疗方案包括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131I放射治疗;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药物仍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最主要的手段。常规西医采用甲巯咪唑治疗,虽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但需长期坚持服药,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而发生风险,且多数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不利于疾病早期转归[1]。近年,临床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发现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有着独特优势[2]。中医学古籍中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名记载,但根据其症状、体征可归属于“瘿病”范畴。消瘿胶囊具有散结消瘿之功效,主治瘿瘤初起、甲状腺肿,可取得较好疗效。由于痰凝、气滞、血瘀壅结于颈是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故中医学认为治疗当以化痰、活血、理气为原则[3]。2015年9月—2017年11月,笔者采用化痰活血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47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7例,男19例,女28例,年龄23~62岁,平均(48.71±10.24)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2.44±0.63)年。对照组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24~63岁,平均(49.02±11.07)岁;病程9个月~5年,平均(2.51±0.5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4]西医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医诊断标准;②纳入研究前未接受相关治疗或未服用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药物;③知情同意本研究。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合并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②存在甲状腺危象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过敏体质者。

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甲巯咪唑片(由MercK KGaA 德国默克公司生产,批号233916,10 mg/片),10 mg/次,3次/d,口服;可根据病情转归斟酌减量,2周减量1次,每次减5 mg,维持5~10 mg/d剂量,连续治疗12个月。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瘿胶囊(药物组成为熟地黄、太子参、半夏、夏枯草、贝母、僵蚕、海藻、香附、当归、柴胡、赤芍、红花、桃仁、连翘,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每粒含生药0.5 g),5粒/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理气汤,药物组成:黄芪20 g,白马骨15 g,麦冬10 g,郁金10 g,赤芍10 g,青皮10 g,玄参10 g,延胡索10 g,法半夏10 g,远志10 g,生地黄10 g,浙贝母10 g,鳖甲10 g。1剂/d,水煎,取药汁300 mL,早晚温服。

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4 观测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甲状腺功能。抽取晨起空腹状态下静脉血3 mL,离心(离心半径12 cm,转速3 000 r/min,时间10 min)后取上层血清立即送检,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水平。仪器为美国雅培公司ARCHITECT i2000化学发光分析仪,采用配套试剂盒,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SH、FT3、FT4水平。③生活质量。以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分值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好[6]。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根据临床症状及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疗效指数70%~94%。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疗效指数30%~69%。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或呈加重趋势,疗效指数<30%。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1.97,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疗效对比

7.2 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TSH/(μIU·L-1)FT3/(pmol·L-1)FT4/(pmol·L-1)治疗组47治疗前0.09±0.0122.25±2.1748.74±8.24治疗后0.73±0.15**##3.87±0.33**##19.71±2.25**##对照组47治疗前0.09±0.0221.79±2.2449.12±7.96治疗后0.42±0.11**6.34±0.57**26.27±4.24**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8 讨 论

药物缓解、控制病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该病治疗周期长,长期服用西药导致副作用大、治疗依从性差,不利于疾病转归。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中医学“瘿病”范畴,而中医学对瘿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经验及独特优势[7]。目前,临床对甲状腺的治疗逐渐转向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初步成效。

对于瘿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古籍多有记载,如《诸病源候论·瘿候》言:“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动气增患。”《医宗金鉴》载:“瘿病多外因六邪,荣卫气血凝郁,内因七情,忧患怒气,湿痰瘀滞,山岚水气而成。”《济生方·瘿瘤论治》云:“夫瘿瘤者……常欲无留滞之患、调摄失宜,气血凝滞,为瘿为瘤。”《外科正宗·瘿瘤论》云:“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多种因素所致情感郁结、痰凝、气滞血瘀为瘿病的基本病机,且脾虚气滞津液亏虚,痰湿痰气发酵,日久致血行不畅,气滞痰凝发为瘿病[8]。故历代医家主张以理气化痰散结法、行散气血、软坚活血法等治疗瘿病。

消瘿胶囊是由熟地黄、太子参、半夏等14味中草药创制而成。方中半夏、贝母、僵蚕、海藻、夏枯草化痰软坚;当归、连翘、桃仁、赤芍、红花等活血散结;太子参、熟地黄益气滋阴;香附、柴胡行气以调畅气机。全方配伍得当,共奏活血化瘀、行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效。许进林[9]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消瘿胶囊治疗甲状腺亢进,结果治疗组患者甲状腺肿大明显改善,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然而,研究结果亦发现消瘿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虽较单纯西医疗效得以提高,但仍有部分患者获益不佳。因此,笔者认为: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上述用药方案基础上加用自拟化痰活血理气汤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促进疾病转归。化痰活血理气汤为自拟中药汤剂,方中黄芪补气固表,敛疮生肌;白马骨清热解毒,祛风利湿;麦冬泻热生津,化痰;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青皮为理气疏肝药,具有消积化滞、疏肝破气之功效,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癥瘕积聚;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延胡索活血理气,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法半夏燥湿化痰,主治风痰眩晕、痰饮眩悸、痰厥头痛等;志远祛痰、解郁,主治痈疽疮肿;生地黄清热生津,凉血破瘀;浙贝母散结消肿,清热化痰,主治疮痈肿毒、瘰疬瘿瘤;鳖甲软坚散结,滋阴潜阳,用于癓瘕、虚风内动。诸药合用,有化痰、活血、理气之效,服之可使结散坚软,则瘿瘤消除。

本研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H、FT3、FT4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此初步证实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活血理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促进患者甲状腺功能改善,可能在于化痰活血理气汤配伍消瘿胶囊在散结消肿、软坚散结方面有协同作用,故可促进甲状腺肿消退,提高疗效。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进而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0]。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上述治疗方案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能与有效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等有关。

综上,化痰活血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甲状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症状得以有效缓解后仍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治疗周期长,而研究未进行远期随访观察复发率等,具有一定局限性,尚不知中药对疾病远期复发的影响,仍需临床延长随访时间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提供更多证据支持。

猜你喜欢
理气活血疗效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UPLC-MS/MS法同时测定降脂活血片中5种成分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