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规家训的主要内容

2018-10-18 07:40
决策探索 2018年19期
关键词:胎教颜氏家训家规

中国古代家规家训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宽,以《颜氏家训》为例,分七卷二十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终制。内容包括子女教育、兄弟关系、家庭治理、称谓、知足少欲等,涉及个人的治家、立身、处世等方面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朱子治家格言》虽然文字不多,但语言质朴,事理近人,涉及勤俭、读书、孝悌、行善等,过去人们常把其作为行为准则。《双节堂庸训》六卷,分别是:述先、律己、治家、应世、蕃后、述师述友。这些家规家训(包括《诫子书》)尽管篇幅有长有短,分类有多有少,但主要功能是用于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敬老尽孝的教诲、勤奋读书勤俭持家的期许、公正廉洁修身处世的告诫,几乎是不变的主题,被不厌其烦地叮咛后世子孙。这些家规家训内容丰富,内涵深远,决不是一篇小文所能涵盖。今天,我们把家规家训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从中可以一窥古人教育子孙的良苦用心,或可对当今的家庭教育有所借鉴。

家训最主要的内容不是期望子孙做官发财,而是怎样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行善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发自内心。但是,受到别人的恩惠不能忘记。如《朱子治家格言》云:“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家诫要言》云:“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钱氏家训》云:“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高氏家训》云:“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古人并不像今人那样望子成龙之心切,耕读传家几乎是家训中不变的主题。《曾国藩家书》云:“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见到南阳冯家有一条与曾国藩家训大意相同的话:“不指望代代有举人,只要代代有秀才。”这两句话发人深思。《范文正公家训》云:“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范氏家训十则》:“田必力耕,书必勤读,不耕不读,不如犬畜。”《颜氏家训》说:“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氏家训》:“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刘伯温《传家宝》:“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双节堂庸训》:“孩提之时,天性未漓,当先固其真性,断不可导以詈人。宜令知物力艰难。略省人事,无不爱吃、爱穿、爱好看。极力约制,尚虞其纵;稍一徇之,则恃为分所当然。少壮必至华奢,富者破家,贵者逞欲。宜自幼时,即杜其渐,不以姑息为慈。”《朱子治家格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这些家训告诉子孙不必介意功名,但书是要读的,“耕读传家”是为理想目标。

《三字经》有言:“子不教,父之过。”养子须教子,古人深谙此理。教子宜早,当始于孩提,甚至要胎教。司马光《家范》中说:“周太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文王生而明圣,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能胎教。”《颜氏家训》:“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司马光、颜之推说的周太任胎教,均出自《史记·正义》。“咳提”,小儿啼哭,借指幼小的时候。现下不少准妈妈及家教公司都很看重胎教,如果从周文王之母周太任算起,中国的胎教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家诫要言》曰:“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颜氏家训》:“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

欧阳修《家诫》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这一句话是说:一块璞玉不经过匠人的精心雕琢,就不能制作成精美的器物;人要是不读书,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有其不变的特性,即使不能为器物,也不能否认是玉石;人就不一样了,其性情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甚至会堕落为下流,这能不令我们对教育子女予以重视吗?《家诫要言》:“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双节堂庸训》:“‘遗金满籯,不如一经’,古人所以称书为良田也。暴发之户,非无秀彦,苦于无书可读,虚负聪明。为父兄者,早为储蓄,俾知开卷有益之故。”《范氏家训十则》:“家有子弟,教之成人,若任游荡,必害终身。”

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闯荡世界,如何交友,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也是家训中念兹在兹的事情。大部分家训都告诫子孙慎交友。最有名的莫如《颜氏家训》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家诫要言》:“鸟必择木而栖,附托非人者,必有危身之祸。”再如《家庭宝筏》:“人欲戒邪行,必须严择端方之士亲近之,然后德业日进,荡佚之友疏远之,自然匪僻潜消。”《太公家教》:“人无良友,不知行之得失,是以结朋交友,须择良贤。”《太公家教》还有一段话(大部是辑录古人的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玉投泥,不污其色。近佞者谗,近偷者贼;近愚者痴,近圣者明;近贤者德,近淫者色。”真如醍醐灌顶,句句经典。

此外,与朋友交往要求大同存小异。《袁氏世范》:“与人交游,若常见其短,不见其长,则时日不可同处。若念其所长,置其所短,虽终身与之交游,可也。”“人之处事,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常悔往年之未有知识,其德之进,所谓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似可看出古人的良苦用心。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话,自古以来常被人们裱作横幅或者中堂挂在客厅、书房。这句话的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要求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诚实可信、重德修身,也是家规家训的内容。康熙《庭训格言》:“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子孙做到居安思危、处变不惊。《钱氏家训》:“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意为不畏浮云遮望眼。《朱子治家格言》:“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孝友堂家规》引用了刘备《敕后主辞》中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意思是指善事再小也要做,恶事再小也不能为。一个人要是忽视小恶,就会习以为常变成大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孙奇逢感叹道:“此真圣贤集义迁善要诀,不谓英雄人能见及此。”宋代大儒朱熹即在《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而不肖之徒即使年龄比我大,我也要疏远他。

勤俭持家也是家训中反复告诫子孙的良言。古人有云:“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形象地说明了创业之难和败家之易。《朱子治家格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司马光《家范》云:“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曾国藩家书》说:“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为人处世要仁爱、正直、清廉,也是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潘德舆《示儿长语》:“作人先立志,志立乃根基。”“为禽为兽,为孝为忠。天壤悬隔,方寸之中。”李世民《帝范》:“奢俭由人,安危在己。”《朱子治家格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家训二十四条》:“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这些言语情真意切,可以看出写家训之人的良苦用心。

总之,我国古代的家规家训作品,内容丰富,是家庭教育的宝库,如重视子孙的人格培养、淡泊名利、交友之道、读书治学、勤俭持家等,对今人仍有启迪。

猜你喜欢
胎教颜氏家训家规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鸭子的家规
家风家规我来说
胎教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孕期短途旅行 准妈妈的另类胎教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
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