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琳
摘要:学校体育发展迅速,公共体育课已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其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关注,体育运动原本是要达到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的目的,但当前大量的运动损伤让我们背离了初衷,导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致不高。通过研究,本文从学生、体育教师、体育设施三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试图从根源防范运动损伤的发生,让学生安全进行体育运动。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运动损伤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面向在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是确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一些原因使得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受到损伤,轻者扭伤、擦伤,重则骨折,甚至心脏骤停,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翻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归总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期望为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造成的损伤进行有效的防控和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概念界定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的机体内部或外部的损伤,与一般生活及劳动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与运动项目及其技术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篮球中传接球容易造成手指戳伤,体操动作中的支撑、转件、跳跃、翻腾等技术易导致腕、肩、腰的損伤,网球肘多发生于网球运动员与标枪运动员等。
二、高校公共体育中运动损伤成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首先,对自身身体状况不够重视。大学生是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但由于个体差异性,同一练习可能对不同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学生应该根据身体状况有选择地参与体育运动;其次,对课前准备活动不够重视。有些学生认为课前准备活动可有可无,只是“象征性”的“压压腿、摆摆臂”,导致机体还在僵硬的情况下进行强度练习而带来运动损伤;再次,对损伤后的治疗不够重视。损伤后及时正确的治疗有利于快速康复,但学生往往忽视了后期复健的重要性,抱着“伤筋动骨一百天”的想法,没有针对性的对损伤部位进行治疗,以致延缓了康复时间,甚至转为慢性损伤;最后,对着装不够重视。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应穿着柔软、宽松、透气等材质的运动服和舒适的运动鞋,但牛仔裤、高跟鞋却还出现在运动场上,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2.教师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体育教师主要任务除教授课程外,还应该担负起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重任,具备专业的运动损伤急救能力也成为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急性运动损伤多与慢性,但由于教师保护和帮助不及时、不正确,可能间接导致学生伤情加重。
3.体育教学设施受限制
现代高校教学设施发展日益完善,体育设施也逐步提高,但近些年由于高校大量扩招,与之配套的体育设施和安全保障设施却没有及时跟进,导致体育器材、场地使用过度,造成场地不平坦,器材陈旧老化,保护装置和安全措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运动损伤。例如:场地基础建设没有整体规划,运动场地面积不够,公共体育课班级之间距离较近,极易因拥挤受到影响;地面防滑性差,极易滑倒摔伤;篮球架没有安装防撞击的海绵条,在跑动过程中容易撞上造成伤害等等。
三、应对措施
1.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学校应提高对运动损伤的宣传力度,通过理论讲解和情景模拟让学生正视运动损伤,了解并掌握运动损伤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方法,不再对其产生畏惧,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能重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例如: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尤其对易受伤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要充分活动开,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让机体为正式练习做好准备,运动结束后还要做好整理活动;对于不能参加体育运动或暂时因伤休息的学生要及时报告教师其身体状况,不能瞒报或强撑,让教师能提前了解自身健康状况以便调整训练负荷。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够在损伤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
2.提高教师应急救治能力
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运动损伤的防控监控和救治方法的培训,及时更新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应对技能。例如:体育运动中最常出现软组织损伤(肌肉、韧带及皮肤等软组织损伤),对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可以采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早期急救措施,对于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首先要止血、清洁创口,对于创口较大患者,应简易包扎后及时送医。当出现骨折、关节脱臼,甚至休克时,教师更应果断有效的处理,并能安抚学生情绪。
3.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在资金和政策上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关注,完善体育设施和安全设备,把公共体育课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让学生在舒适、安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运动,坚决杜绝运动损伤是正常现象的想法,加大学生人身安全保护力度。
4.科学教学
公共体育面向的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其对体育运动及损伤的了解不足,这就更突显了教师教学内容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性,科学的训练内容和组织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机体局部负荷强度过大,教师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水平及健康状况的学生,训练上做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更好的避免受伤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但运动损伤的频繁发生却阻碍了公共体育课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还包括教师、学校等客观因素。因此,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急救技能、加大学校支持力度,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全方位保障,促使体育运动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促进健康,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