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低完成率问题的归因与解法

2018-10-17 07:18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浏览者完成率归因

王 宇



慕课低完成率问题的归因与解法

王 宇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慕课的低完成率是慕课这一教学形式常受攻击的重要原因。为此,文章基于对慕课低完成率问题的分析,归纳了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四种典型学习者类型:无效学习者、资源浏览者、流失学习者、结课但成绩不足者。随后,文章分别分析了这四种典型学习者类型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原因,并从学习者、学习过程、课程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法,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慕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慕课;完成率;辍学率;学习者类型;教学设计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慕课”)的低完成率问题一直是众多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由此还引发了诸多有关慕课教学质量及其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在最近几年的慕课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纷纷在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中就提高课程完成率、降低学习者退出率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本研究从慕课完成率这一关键点出发,归纳了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几种典型学习者类型,并分析了其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法。

一 慕课的低完成率问题

目前普遍采用的慕课完成率的计算方式是求取获得课程证书或达到合格要求的学习者人数所占课程的总注册人数的百分比,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及格率的计算方式较为相似。

已有研究显示,在慕课中,只有不足10%的学习者能够最终通过课程[1],更有一些研究者进一步将这一数字缩小到5%左右。以edX平台上的第一门慕课“电路与电子学”为例,该课程的注册人数高达154763人,而最终获得课程证书的学习者人数仅为7157人,经计算得到的慕课完成率约为4.7%[2]。此外,Jordan[3]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对39门慕课的完成率进行了统计,发现这39门慕课的完成率为0.9%~36.1%不等,其中大多数慕课的完成率在5%左右;而Perna等[4]对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6门慕课进行统计后,也发现课程的完成率为3%~4%不等。

无论是“5%左右”还是“不足10%”,都凸显了慕课的完成率之低。虽然慕课的低完成率并不等同于慕课这一形式的完败,但也反映了当前慕课的教与学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尤其是学习问题进行探索、归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更好地开展慕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四种典型学习者类型

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原因复杂多样,如Hew等[5]指出慕课学习者面临着若干挑战,包括:缺乏学习动机,属于非强制性学习;对讨论版或论坛的关注不够;对学习内容缺少充分的先验知识;对学习目标和课程的预期产出模糊不清;在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难以获得及时的帮助;用于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缺乏等。对这些挑战进行归纳,本研究认为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典型学习者类型主要有四种,如表1所示。

表1 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四种典型学习者类型

(1)无效学习者

无效学习者是指虽然注册了课程,但是从来没有在课程中出现或只是简单地浏览了极小一部分学习资源就退出课程的学习者,这些学习者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从学习者分类的角度来说,无效学习者可以对应Alariohoyos等[6]在研究中提到的“未出现者”(No-shows)。无效学习者在慕课学习者中占很大的比重,如Jordan[7]综合分析多门慕课的注册和完成情况后发现,只有50%左右的注册者会进入课程并产生一定的学习行为。

(2)资源浏览者

资源浏览者是指虽然参加了课程,但并没有参与计分活动的学习者。由于这些学习者没有参与相关的计分活动,故没有相应的学习成绩。资源浏览者在学习行为上更多地以观看学习资源为主,可以对应为学习者分类中的旁听者(Auditing)[8]或观察者(Observer)[9]。资源浏览者在慕课学习者中同样占较大的比重。

(3)流失学习者

流失学习者是指在观看学习资源的同时参与计分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流失学习者刚开始慕课学习的时候可能具有一定的参与并完成课程的动机,但最终却没能坚持到课程结束——这种情况在课程开始的前几周尤其是前两周比较普遍,可以对应为学习者分类中的“逐渐流失者”(Disengaging)[10]。流失学习者往往是一些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如何让这些学习者坚持学习并最终获得成功,是慕课设计者的重要目标之一。

(4)结课但成绩不足者

结课但成绩不足者是指最终完成了课程学习,但其成绩却没有达到课程证书颁发要求的学习者。也就是说,结课但成绩不足者虽然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的计分活动,但与传统课堂中不及格的学习者类似,他们并没有通过课程考核。

三 针对四种典型学习者类型的归因与解法

在上文所提及的造成慕课低完成率的四种典型学习者类型的背后,隐藏着慕课课程在学习者特征、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慕课的设计者和研究者纷纷探寻问题的根源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以改善教学质量。

1 针对无效学习者的归因与解法

针对无效学习者的归因,比较合理的解释是Deboer等[11]关于对慕课学习的“购买期(Shopping Period)”隐喻——由于慕课本身的开放性和免费性,学习者可以无风险地接触到大量的学习内容,而注册课程就像是走入一个商店,学习者有权利且有能力在进了商店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因此,学习者注册课程的行为并不代表其会学习该课程,而只是注册登陆后进来看看该课程是真的适合自己还是单纯地只是被课程标题所吸引。但是,这些注册行为却大大增加了统计意义上的学习者人数,而没有增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人数,故导致在计算慕课完成率时分子不变而分母剧增,进而得到慕课低完成率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Martinez[12]指出:不应该通过注册人数来判定学习者的完成率;在计算完成率时,应该以第一周的活跃人数或提交了第一次作业的人数为分母。如在edX的一些课程中,就将活跃学习者(即完成了第一次课程作业的学习者)作为计算课程完成率时的分母。一般来说,由于慕课中往往有一半的注册者只有注册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因此采用这种新的完成率计算方式后,慕课的完成率就随之提升为原来的两倍左右。

除了更换完成率的计算方式,一个合适的课程预告片也能很好地解决学习者只注册却不进行学习的问题——在课程预告片中,慕课的设计者应明确指出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预期产出以及对学习者知识储备和能力的要求,以让学习者不通过注册登陆,就能便捷、准确地判断此课程是否适合自己;此外,教师或者教学管理方也应在开课之前,通过公告、邮件等方式提醒学习者进行学习。

2 针对资源浏览者的归因与解法

相较于无效学习者,资源浏览者已经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并从学习资源中受益,但并没有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针对资源浏览者的归因,可主要归为其学习动机问题:一种可能是这些学习者只希望学习视频,而完全不在乎成绩或是否通过课程考核;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学习者认为参加测验、完成作业会占用较多的时间,或觉得参加测验、完成作业比较麻烦、无聊,并且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从而不愿意参与。

针对第一种可能,教师应加强与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并从多角度加以引导,让学习者认识到通过课程考核或获得课程证书的价值。如Phan等[13]在相关研究中提到,当慕课与传统的教学情境发生关系(如慕课成绩能够转化为在校学分)时,学习者可能会为了获得学分或相关证明而争取更高的成绩。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慕课中引入一些课程激励方法,如使用数字徽章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激发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等。

而针对第二种可能,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活动来降低作业的感知难度和复杂度、增加测验环节的趣味性。如在每一个测评活动前,教师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游戏活动,而通过游戏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内容,并为测评活动作出准备[14]。此外,有针对性的游戏化环节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带动学习者参与计分活动,从而提高课程的完成率。

3 针对流失学习者的归因与解法

流失学习者在最终结果上表现为“不愿意或不能跟着课程继续学习”,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主要的归因与相应的解法如下:

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不适合自己或无法满足自己对课程的预期。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会持续不断地判断课程内容与自身学习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是课程与学习者相互匹配的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阶段。虽然学习者在这个阶段的流失无可避免,但教学设计者仍应采取一定的策略以防止过多的学习者离开课程,如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学习者不会由于课程内容的质量而离开课程;给学习者发现并建立课程与其学习需求之间联系的机会,让学习者意识到课程对自己的价值等。Hone等[15]指出,慕课首先会与学习者对慕课的有效性认知紧密相关,进而影响其学习保持率,即当学习者认为慕课的学习对自己帮助较大时,其更能坚持学习。为了确保让学习者认识到慕课的价值,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提供更多的案例或组织学习者参加实际项目,以便让学习者看到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发生关联的可能。

②一部分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慕课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学习者的多样性,这也就意味着:在一门正在进行的慕课中,熟手和新手会同时存在。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熟手可能表示过于简单,而新手可能感觉课程难度过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提供一定的基础材料和参考资源,包括必要的电子文档、教材、Wiki等,给新手打牢知识基础的机会;对于水平较高的熟手,则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挑战的或扩展性的可选材料以支持其深入学习。

③一部分学习者具有较少的慕课学习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展慕课学习,导致越学越糊涂、越学越难而中途退出。慕课中缺少网络学习经验的学习者占较大的比重,他们不知道参加哪些学习活动能够收获更大或完成哪些学习活动才能得分,甚至有可能会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些学习者,教师需提供更加明确的学习指引,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者开展慕课学习,也可鼓励一部分慕课学习的熟手来帮助新手更好地学习。

④一些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不足,如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过多导致无法保证慕课中的学习从而退出[16]。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方面的培训,通过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策略制定、目标设定、资源管理等[17]能力。如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初,让学习者写下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教学习者一些学习的技巧(如记笔记的技巧、记忆的技巧等),以帮助学习者实现高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制定学习日历等。此外,平台技术的进步也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坚持学习,如当学习者较长时间不登陆平台时,平台能以教师的口吻向学习者发送邮件以提醒其登录平台进行学习——这些提醒邮件对于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Freitas等[18]的研究显示:在一门慕课中,学习者的流失在每单元之初(一般一单元为一周)表现明显,其流失比例大约在5%左右;而在每个新单元学习开始后,学习者的退出现象或流失现象相对较小。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在每周学习开始时平台对学习者的邮件提醒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设置。

⑤课程长度和课程活动序列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流失程度。如Jordan[19]针对39门慕课完成率的分析显示,当课程长度超过五周时,课程的完成率与课程长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课程长度越长,课程的完成率越低。此外,Rieberd[20]的研究发现,那些在课程一开始表现积极并取得了一定分数(如提交了作业、进行了测试)的学习者更容易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而其他学习者更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流失。换句话说,那些成功地完成了一些关键课程活动的学习者更容易完成课程。这就提示教学设计者需在课程早期设定一些简单的、容易完成的课程活动并让学习者获得一部分分数,以增强其继续学习课程的动机和完成课程的信心,同时强化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⑥由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开放的,所以很多学习者抱着即使学不完也无所谓的心态进行学习,缺少对学习的承诺和完成课程的强烈动机。针对这种情况,教学设计者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帮助学习者强化坚持学习的动机,其中比较典型的手段是加强不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建立生生、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来解决学习者单独学习的问题,增强学习动机。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成立线上或线下的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并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实现对学习的互相监督、加深对学习的理解、实现意义的建构等效果。

4 针对结课但成绩不足者的归因与解法

结课但成绩不足者导致的慕课低完成率问题更多地反映了学习质量方面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流失学习者中也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不足、知识基础薄弱、慕课学习经验不足等。

从解法来看,教学设计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训练和额外的补充材料来帮助其扎实学习基础,调整、完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如增加课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设立答疑时间等;同时,教学设计者也应进一步反思评测的合理性,即制定的评价机制是否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检验相匹配,毕竟过难的评测或超出教学内容范围的评测会使大量的学习者无法通过课程考核。

四 结语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学和网络课堂,慕课在呈现大规模、开放性等优势的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学习者类型及其行为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研究从学习者的行为表现与所得成绩的关系入手,梳理出导致慕课低完成率的四种典型学习者类型,分别是无效学习者、资源浏览者、流失学习者和结课但成绩不足者。教学设计者在设计和改进慕课时,不仅要关注慕课的低完成率问题,更要深入识别出导致慕课低完成率问题背后的不同学习者子群和对应的学习者类型,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以能为每一个慕课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实现学有所获。

[1]Liyanagunawardena T R, Adams A A, Williams S A. MOOC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2008-2012[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2013,(3):202-227.

[2]Breslow L, Pritchard D E, Deboer J, et al. Studying learning in the worldwide classroom research into edX’s first MOOC[J]. Research & Practice in Assessment, 2013,8:13-25.

[3][7][19]Jordan K. Initial trends in enrolment and comple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2014,(1):133-160.

[4]Perna L W, Ruby A, Boruch R F, et al. Moving through MOOCs: Understanding the progression of user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4,(9):421-432.

[5]Hew K F, Cheung W S.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Motivations and challenges[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4,12:45-58.

[6][9]Alariohoyos C, Perezsanagustin M, Delgadokloos C, et al. Delving into participants’ profiles and use of social tools in MOOCs[J].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14,(3):260-266.

[8][10]Kizilcec R F, Piech C, Schneider E. Deconstructing disengagement: 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 ACM.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Knowledge[C]. New York: ACM, 2013:170-179.

[11]Deboer J, Ho A D, Stump G S, et al. Changing “course”: Reconceptualizing educational variables for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14,(2):74-84.

[12]Martinez I. MOOCs as a massive research laborator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Distance Education, 2015,(1):5-25.

[13]Phan T, Mcneil S G, Robin B R. Students’ patterns of engagement and course performance in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6,95:36-44.

[14][18]Freitas S I D, Morgan J, Gibson D. Will MOOCs transform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ngagement and course retention in online learning provis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5,(3):455-471.

[15]Hone K S, Said G R E. Explo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MOOC retention: A survey study[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6,98:157-168.

[16]Liu M, Kang J, Cao M, et al. Understanding MOOCs as an emerging online learning tool: Perspectives from the stud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14,(3):147-159.

[17]Cohen L, Magennagar 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MOOCs among high scho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16,(2):68-79.

[20]Rieber L P. Participation patterns in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about statistic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7,(6):1295-1304.

The Attribution and Solution of MOOC’s Low Completion Rate

WANG Yu

The low completion rate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 has been the major reason why the instructional mode of the MOOC has been frequently attacked.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ylysis of MOOC’s low completion rate, this paper summarized four typical learner types that related to MOOC’s low completion rate: no-shows, auditing or observer, disengaging and course-ending while underachievement. Subsequentl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ason why the four typical learner types resulted in MOOC’s low completion rate, and propos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learners, learning proces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ct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MOOC.

MOOC; completion rate; drop-out rate; learner types; instructional design

G40-057

A

1009—8097(2018)09—0080—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9.012

王宇,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慕课、创客教育,邮箱为wangyu_gse@pku.edu.cn。

2018年3月7日

编辑:小米

猜你喜欢
浏览者完成率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国有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吗?——基于跨境并购完成率的分析
多措并举:洪雅联社提前完成6项指标
基于视觉传达的公共空间色彩导视系统设计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浅析网页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新媒体界面设计中视觉传达的效率问题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