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之青
在滨湖花园小区,有这样一支舞蹈队,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0岁,最小的也已50岁,平均年龄55岁。她们大多没有舞蹈基础,但经过几年的努力,频频在省市各类大赛中获得好成绩。舞出健康,舞出青春,她们用实际行动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几天前的上午,在滨湖花园社区活动中心,十多位舞者风姿翩翩,伴随着队长“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的口号,她们身形稳定挺拔,压腿、造型、弯腰……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仿佛优美旋律上舞动的精灵一般。因为动作幅度大,一二十分钟下来,不少人的额头沁出了一层薄薄的汗珠。
短暂休息后,一首《烛光里的妈妈》慢慢响起。舞者们在一招一式和一颦一笑中演绎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唯美灵动的现代舞蹈表达对长辈的深厚思念,让围观者深深感动。看着如此优美的舞姿,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些舞者都五六十岁了,很难相信她们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接触的舞蹈。
“我们是2006年成立的滨湖社区,2008年成立的舞蹈队。”社区工作人员邢秀华是舞蹈队中的一员。据其介绍,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丰富小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和文化世界。因为如果没有文体活动,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就比较单一。走访小区业主,寻得能带领大家活动的人选后,舞蹈队成立了。为了提升小区的品牌认知度,舞蹈队取名为滨湖花园舞蹈队。
舞蹈队成立后,便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小区居民,有兴趣者纷纷报名参加,而社区活动中心的舞蹈房成了大家聚集的地方。
“我们都是零基础,没有任何舞蹈功底,只是因为喜欢才聚到一起。”邢秀华虽然也不懂舞蹈,但她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最初,是她充当了“老师”这个角色。不会舞蹈,就上网找相关视频学习。“看视频中人家怎么跳,我们就照葫芦画瓢。”她学会后,再教给其他人。“其实到后来我发现了,我们只是学个表面,内在的东西根本没有看透,也没有掌握。”
舞蹈队成立一年后,在一次比赛活动中,她发现另外一支参赛队的老师水平非常高,指点队员也很有耐心。“那时很羡慕人家能有老师随队指点,更希望那位老师也能指点指点我们。”比赛结束,她向其他人打听了老师的相关信息,得知其名叫张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牵线下,张静老师也成了她们的老师。
“从2009年到现在,已经9年了,每周三节课,张老师一直是义务地教我们舞蹈,帮我们编舞、排舞。多数老年人没有学过舞蹈,张老师就得一遍遍纠正舞蹈动作,有时候嗓子都喊哑了,就用哨子代替,她还自编自导扇子舞、健身秧歌,慢慢地跳得越来越好,队员也由开始的10多人发展到近40人。”邢秀华说,在张老师的帮助下,她们的水平提升非常快,在省、市的舞蹈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奖项。2012年,徐州市举办的舞蹈大赛中,她们的舞蹈《秀色》获得老年组的金奖。“那支舞蹈的难度非常高,有跪倒等动作。虽然有的队员膝盖不好,但她们都坚持了下来。”
“我们从不认识到好友,每天坚持跳舞,退休后的生活变得充实。”舞蹈队每年义务演出30余场,“我们不图别的,就希望生活有点乐趣,让大家既能锻炼身体,又可以给别人带来点欢乐。 ”邢秀华说。
“其实舞蹈队的发展,也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邢秀华笑着说,她们这个年龄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时候。父母的年龄大了,需要儿女照顾,孩子们成家了,需要帮他们带孙子孙女。每个人都是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苦难,才能坚持下来。
舞蹈队的苏阿姨告诉记者,跳舞让她的心态变得年轻起来,人也更精神了,“现在每天都要跟着队伍去跳一跳、动一动,和姐妹们在一起总是很快乐。”
除了平日里的自娱自乐,现在这支舞蹈队的阿姨们也热衷参与街道、社区的公益活动,有时她们化身热情奔放的“蒙古人”,有时又变身具有异域风情的“印度舞娘”……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2年,舞蹈队准备参加全市组织的三八妇女节舞蹈比赛。“当时时间比较紧张,我们只有18天的准备时间,在这18天里,我们必须编排一个新的舞蹈。”为了备战那次比赛,在选定好参加人员后,她们每天晚上都在社区舞蹈房坚持排练。“每天晚上都是从七点半练到九点半。”邢秀华说,有的居民还没有退休,下了班,简单吃点饭就赶过来排练。从早晨上班出门,到晚上才回家,她们几乎都是一天不进家,这都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付出总有回报,那次比赛,她们获得了全市三等奖。
“跳舞带给我们的收获非常多,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确实,一群好姐妹,在一起跳舞,着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滨湖花园舞蹈队的姐妹们用轻快的舞蹈演绎着幸福的生活,洋溢着不老的“青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