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上海 200020)
脑梗死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患者通常会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最常见的就是认知功能障碍、躯体功能障碍。后遗症不仅会给患者生活带来影响,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研究显示[1],在患者术后6 个月内开展认知康复训练更有利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本次研究以我院60例脑梗死患者为调查样本,对早期认知训练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的康复训练效果进行调查。
以我院60 例脑梗死患者为调查样本。患者均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于我院开展诊疗活动。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学会审批。干预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52-69岁不等,平均(61.3±4.1)岁,患者脑梗死病程平均(2.9±1.1)个月。常规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52-70岁不等,平均(61.1±4.0)岁,患者脑梗死病程平均(2.7±1.2)个月。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年龄在50-70岁之间;患者存在一侧肢体偏瘫表现;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患者无痴呆病史,既往无其他精神病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差异。
常规组患者常规治疗后6 个月开展认知功能训练,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1-2个月开展认知功能训练。
常规治疗:予以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步行功能、提升患者运动控制能力。予以患者奥拉西坦胶囊0.8g口服,日三次,丁苯酞软胶囊200mg口服,日三次。
注意力训练:视觉跟踪灯光,观察游动的鱼(指定的鱼);数字删减游戏或文字删减游戏。
认知功能训练: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对物体的名称、功能、形态、颜色等信息进行输入,重塑患者认知功能。
空间定向能力训练:采用儿童训练的方式对患者开展相应的训练,针对生活中的日用品摆放位置、名称进行训练。让患者熟记身体部位。采用画图、拼图、搭积木的方式进行复杂的空间结构搭配训练。
记忆力训练:首先让患者简单记忆几件物品,将患者记忆的物品放置在不同的地方,而后让患者自行回忆。其次采用数据记忆、图片记忆、语言配对、顺序记忆的方式让患者对所记忆的东西进行重复、回忆。在患者记忆的过程中可才哟个复读、系统化、加工等策略提升患者记忆能力[2]。最后可采用替代记忆的方式强化患者的记忆,采用记事本、日历等物品提示患者需要记忆或注意的相关内容。
推理思维训练:为患者制定思维训练计划。首先让患者自行归类生活用品,整理衣物;模拟生活场景,让患者自行安排行程、模拟购物、点餐等内容,涉及计算相关内容让患者自行处理。
患者认知训练康复时间为4 周,训练时间在30-45min,一日一次,五日后间隔2日。
对所有患者治疗后四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进行调查。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对患者认知能力进行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认知能力:量表共20 个检查项目,评分最低为1分,最高分根据不同项目分别为4分和5分,量表总分91分,分数高者认知能力高。
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内容包括大小便、洗澡、穿衣、上下楼梯、行走等内容。量表总分为100 分,90-100分为独立、80-89分为轻度依赖、70-79分为中度依赖、60-69分为重度依赖、60分以下为完全依赖。
数据采用SPSS18.0 软件处理,t、卡方视为检验值,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认知能力无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康复后认知能力评分为(83.7±9.4)分,高于常规组(62.1±10.9)分,P<0.05,详见表1。
常规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无明显改变,干预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84.1±3.4)分,P<0.05,详见表2。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刺激患者知觉,让患者做出相应的反应,增加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促进神经突触建立高级脑功能。若未在早期开展功能康复,颅内功能会由于长时间处于静默状态,最终导致颅脑功能丧失。我院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康复后认知能力评分为(83.7±9.4)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Barthel指数更高,均证明了早期开展认知功能训练的必要性。
表1 认知能力
表2 Barthel指数
总的来说,早期开展认知功能训练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恢复脑功能。
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障碍、肢体偏瘫的几率非常高,患者不仅会出现肢体功能活动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严重时也会出现残疾症状[3]。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认知功能障碍直接影响患者后续康复训练,同时也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针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康复意识也不断提升。
在现阶段临床研究中发现[4],血同型半胱胺酸已经被列为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开展功能训练能够降低患者脑损伤,促进脑组织、脑结构重塑,恢复脑功能。而认知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