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徐敏轮,董维春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业人才的振兴,当前形势下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从小就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农业,通过农业教育,培养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为农情怀。开展农教融合,是发挥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业和教育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一项重要举措。进入21世纪,我国土地流转进程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农场和农业园区数量剧增,农业教育功能进一步拓展,农教融合工作得到重视,为本文农教融合研究设置了问题情境。
通过中国知网,利用“关键词”“主题”“全文”等检索条件,输入“农教融合”条目,未检索到“农教融合”相关的文章;通过百度引擎搜索,“农教融合”的提法也仅在2017年4月份北京市农业教育部门举行的一次有关农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的研讨会上出现[1]。可以看出,目前对农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凤毛麟角。综合我国有关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本文提出的“农教融合”是指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的,以开展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与实践练习为手段,以科普教育活动市场化为动力,通过政府统筹安排,使农业、科技、教育、旅游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得以综合利用,推动农业与教育相互支撑和融合发展,取得最佳整体效益。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通过现代农业基础建设、生产管理、功能拓展等,为中小学生提供学习农业科学与文化知识的载体[2-4];第二,通过中小学生农业科普体验,增长学生农业科技知识,改变学生对农业的传统认知,吸引与培养农业后备人才[5];第三,通过农业科普教育课程建设、运营管理、师资培训、后期服务及网络运营等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撬动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市场[6]。
农业和教育,都是国家根本所在。农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7]。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的任务要求[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抓起、从娃娃抓起[9]。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也随之向城镇转移、集中,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对农业农村的了解。他们大多数通过老一辈的故事讲述或电影电视的剧情展现,了解到的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负青天”劳苦操作的情景以及农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容易产生远离农村、轻视农民、不愿务农的思想。通过农教融合,中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农业知识,还能够了解我国农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增加自信,有助于树立热爱农业、亲近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以及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通过农教融合,还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农业、进而热爱农业,能够主动报考农业院校,掌握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成为一位有情怀、有技术、有能力的农业后备人才,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在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放缓的情况下,发掘农业教育功能,推动农教融合有利于解决“三农”难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约为1.4亿人,按学校每学年组织4次农业教育活动(每学期2次)、每位学生在农场或农业园区消费100元计算,每年将为农村带来560亿元的收入。这仅是农教融合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农教融合还会拉动学生的家庭消费。由于学生外出活动往往要求家长陪同或参与,进一步带动整个家庭的观光、休闲和旅游等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更为庞大。中小学把农业教育内化为一项教学任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赴农场、农业园区开展活动,可以改观目前农场、农业园区的“周末经济”现象,并进一步推动农场、农业园区规范组织管理、改善生产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创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农场、农业园区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优良的农业发展业态。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教育功能未能充分体现。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农教融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教融合、拓展农业教育功能的政策办法,并推动建设了一批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譬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9年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认定工作,2014年进一步修订了《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认定与管理试行办法》,截至2017年共认定了1080家科普示范基地,其中农业类基地83家;教育部2001年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作为3到12年级必修课程,其中包括设置农业科普教育;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2011年联合建立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首批建立了61家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也包括农业类基地;同年,农业部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农办科〔2011〕26号),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分4批共认定了512家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环保部、教育部2013年印发《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与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和2015年分两批认定了129家社会实践基地,其中包括昆山大唐生态园、中南百草园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凤冈县田坝村有机生态茶区、施甸县善洲林场、福建省漳州东南花都有限公司等5家农业类基地。
近年来,地方政府不断意识到农教融合对青少年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建设科普基地,组织科普活动。譬如,北京市人民政府自2015年起针对初中学生开展学农教育。学农教育课程按一年四季农时变化安排,课程体系包含三个平台:基础课程平台、时令课程平台和科普讲座平台[10]。又如,2018年,南京市农业委员会、南京市教育局、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少先队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了以“美丽乡村、田园课堂”为主题的南京市青少年现代农业文明校外实践基地创建启动活动,首批入选了25家青少年现代农业体验实践基地和18家共建学校与青少年宫[11]。同年,无锡市农业委员会、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认定批准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等8家农场和园区为青少年现代农业教育实践基地[12]。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我国一批基础好的农场和农业园区积极挖掘农业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农业体验课程和活动,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以重庆农博园为例,该园以情景式、体验式、趣味式的活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亲子农耕体验实践、户外生存技能培训以及民俗民风体验等教育活动,包括“农耕文化”“民艺课堂”“独立探索”“野外生存”“科普教育”等八大课程板块,共计64个活动课程,基本形成了以科普教育和实践体验为亮点、以科技博览和乡村旅游为特色,教育产业、旅游产业与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嫁接,成为农教融合发展的新模式[13]。类似的农业园还有北京上庄蘑菇园、田妈妈魔法森林等。
我国农教融合起步较晚,有关研究甚少,对农业教育功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更是微乎其微。为了解我国农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推动我国农教融合工作,笔者选取江苏两家“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及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作为访谈对象,并开展问卷调查。2017年11月,课题组在两所学校发放问卷,共发放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91.76%。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调查问卷统计表明,68%的小学生、77%的中学生喜欢到农田亲身感受学习(见表1),大多数中小学生对农业、农村概念较为了解,也有过农村旅游经历,但农业科普经历相对较少,科普的内容仅限于种植、养殖、食物营养以及相关文化知识;大多数中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农业实践意愿,但将来希望从事农业工作的学生比例很小(见表2、表3)。访谈的中学没有开设农业科普教育课程,先前曾与一家农庄共建过实践基地,但近3年没有开展相关活动;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对中小学开展农业科普教育活动没有指标要求,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访谈的小学依托校园的空闲场地自主开辟了一个面积不大的实践园,挖掘了鱼塘,栽种了蔬菜和果树,开设了大综合课程及有关活动,学校还以此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了综合实践项目,但受物力、财力和人力的制约,活动的覆盖面不广,内容也比较单一。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普课程及活动的开展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活动,但很少选择到农场或农业园区。一些班级开展的“乡村游”活动,主要是通过老师或家长的社会关系,临时起意组织开展的。农业科普活动缺乏组织性和常态化。
表1 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兴趣情况
表2 中小学生农村经历、对农业了解及有关意愿情况
表3 中小学农业科普教育内容情况
笔者访谈的两个科普基地,一个是家庭农场,一个是行政村,它们都是农业部、共青团中央2015年联合认定的“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其中一家还是江苏省科协认定的“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家庭农场5年来陆续接待过10余批次中小学生,活动形式以参观为主,适逢采摘季节组织一些采摘活动;行政村接待中小学生次数更少。家庭农场和行政村没有专门的活动组织机构和讲解人员,讲解的内容仅限于农业知识,缺乏专业性和趣味性。目前两个基地以生产为主,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基地,主要为了增加人气、活跃氛围,也是对上级主管部门的一个交代;政府每年通过项目给予了基地一些支持,但在农业教育功能方面没有任何支持。”整个访谈过程给笔者的印象是,两个基地尽管是“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但农业教育功能的建设能力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基地对农业教育功能的发掘不够,对农业教育功能促进基地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统计,近年来国家层面上出台的有关推动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的文件近20个,涉及的政府部门及单位包括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环保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但通过走访发现,不少政策执行得并不到位。譬如,关于科普基地建设,政策要求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但实际上给予支持的不多。以访谈的家庭农场和行政村为例, 2015年它们虽然都获批了“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荣誉称号,但没有任何配套的经费支持;访谈的两个基地负责人均表示,申报科普基地时只需按照要求填写一些申报表格,立项后每年年底只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一个比较简单的总结报告,仅此而已。对于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准入,中央及地方政府缺乏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对基地科普活动内容、活动场数以及参与人次也没有硬性指标要求;基地建设缺乏可持续的投入。由此可见,政府缺乏对科普基地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
我国台湾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农教融合开展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1.台湾教育农园。自1999年开始建设南投台一教育农园以来,我国台湾地区已建有141个教育农园,遍及台湾各地[6]。针对教育农园的管理和服务,教育部门开设农业科普教育课程,要求中小学每学期组织2~3次赴教育农园开展活动;农业部门负责教育农园的认定,达到相关标准的农园予以颁发标牌,并设立农教融合项目,推动教育农园基础设施建设、互动性科普教育课程与活动设计,譬如,开发设计DIY活动和体验课程等。2016年,台湾地区成立生态教育农园协会,建立了教育农园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平台。2.美国4-H农业教育。4-H,即Head(头脑)、Heart(心智)、Health(健康)、Hand(实践)。4-H农业教育是美国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是专门面向美国青少年的课外技能培训和教育项目。青少年可以选择加入4-H俱乐部、4-H训练营或参加学校4-H训练项目,也可参加从县到州及联邦不同级别的4-H竞赛,获得参加各种会议和讨论的学习和锻炼机会。美国联邦政府非常重视4-H教育模式,规定由联邦政府农业部牵头,各州、县机构负责管理、组织和协调4-H教育活动。目前,4-H农业教育依托106个赠地大学的3000个县级推广服务机构,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和教育活动。3.日本学童农园。在日本,学童农园由于得到政府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考虑到农业从业者老龄化,日本政府通过学童农园培养青少年的农业兴趣和爱好,引导从事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工作。从2000年开始,日本文部科学省启动“儿童梦想基金”,重点资助青少年教育活动团体开展学童农园活动。日本农业合作总社也把学童农园活动称为“与下一代共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4.英国儿童农场。英国议会1949年通过《国家公园和进入农村条款》,该条款规定城市建立儿童农场,号召中小学在儿童农场开展课外教学教育,为他们提供农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掌握一些简单易学的农事操作,更重要的是以此培养团队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截至目前,英国59个城市建立了66个儿童农场。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解决农业持续亏损问题,英国政府组建农业休闲旅游局,专营农业旅游产业,在农场、农业园区设置儿童活动场所,发展儿童农场,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国台湾地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给我们带来的主要启示包括:首先,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农教融合工作,把农教融合作为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助推农业发展的主要路径。譬如,在英国,农业发展到较高的程度,政府建立儿童农场,主要是挖掘农业教育功能,增强儿童的素质和能力。农业发展不景气时,政府更加重视农教融合工作,进一步推动儿童农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教融合的经济功能。日本学童农园更是为了重点培养下一代的农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解决日本当前的农业老龄化问题。其次,政府部门职责明确。农教融合涉及农业、教育及有关部门,不同部门基于自身职责和所承担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支持、提供服务。譬如,在我国台湾地区,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教融合相关的课程安排及活动设计,侧重农教融合的内容,农业部门主要任务是建设农业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教育平台,侧重农教融合的条件;英国成立农业休闲旅游局专营农教融合;美国联邦、州、县各级政府部门承担着不同的工作任务。再次,政府给予大力的资金投入。基于农教融合的经济功能,农业园区或农场会自发投入资金发掘农业教育功能,政府对农教融合工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台湾地区,当局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教育课程和活动设计以及有关基地建设;日本政府启动“儿童梦想基金”,支持学童农园建设及活动。最后,具有完备的农教融合课程及活动体系。通过文献了解到,我国台湾地区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及教育需要,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课程,农教融合的经营者,包括农业园区或农场,为吸引孩子及家庭参与,精心发掘农业教育功能功能,开发了形式多样的农教融合有关的课外活动,包括户外体验及DIY活动;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针对青少年构建了日臻完善的4-H教育体系,形成了别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小学素质和能力教育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因此,拓展农业教育功能,深化农教融合,是一项农业发展和青少年教育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首先,各级政府要围绕实现振兴乡村的战略目标,本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原则,高度重视农教融合,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积极推动农业教育功能拓展工作;其次,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农教融合的宣传力度,其中,农业部门通过宣传国外农教融合的成功经验、树立国内农教融合的典型案例等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教融合的社会氛围;教育部门积极挖掘农业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鲜活故事,大力宣传农教融合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及其家长参与农教融合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4];再次,中小学要将农业科普内化为一项重要的、常规的教学任务,并加以丰富和创新;最后,农场和农业园区要主动挖掘农业教育功能,丰富农业教育内涵,加大农业教育软硬条件的建设力度,把增强农业育人功能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争取成为农场和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
实际工作中,我国农教融合工作涉及教育、农业、科技、环保、共青团委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因此,农教融合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要明确各部门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并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农业部门在推动农场、农业园区挖掘农业教育功能方面做足文章,通过加强农场、农业园区教育功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为中小学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15-16];教育部门出台政策,将农业科普教育、综合实践训练等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规定每学期开展的次数、参与的人数等,助推农业教育市场需求旺盛的态势。农业和教育部门要同科技、环保、共青团委等其它有关部门建立议事协商机制,避免在农教融合方面出现各自为政、各不相谋,进而造成法出多门、人无所措的局面。建议农业部、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以及省级农业、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地方其他部门,成立国家、省级不同层次的农教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接受教育部、农业部及地方主管部门的委托,对农教融合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建议,并参与农教融合有关政策文件的制定、完善以及落实情况的督导等工作。农业科普基地是农教融合最为的重要场所,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农业科普基地的建设标准和准入条件,根据不同的科普内容和教育功能,设立综合型或专业型科普基地,并建立和完善科普基地的管理机制、督导机制、考核考评机制及准入退出机制,为农教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首先,加强中小学同农场、农业园区紧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农场和农业园区认真调研学生的农业教育需求,规划、设计更多的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和实践活动[17];通过合作,中小学能够更多地了解农场、农业园区的基本状况,从而结合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农场和农业园区开展活动。教育、农业等相关部门要联合建立统一、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广泛宣传优秀的农业科普基地,拓展学校、家长及孩子了解和选择农业科普基地的渠道[18]。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主管机构引导构建社会化的农教融合体系,包括建立专业化的农业教育讲解员队伍和专业化的农业教育课程及活动设计团队、成立专门服务农业教育活动的旅游公司等,鼓励市场化运作。教育和农业部门定期组织中小学、农场和农业园区、讲解员、旅游公司以及针对开设的科普课程和特色活动,开展不同领域的创先争优活动,对积极组织开展农业教育活动的中小学要进行表彰,树立典范;对优秀的农业科普课程及特色活动要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对服务质量高的农场和农业园区、讲解员、旅游公司要宣传造势,创建品牌,推动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农教融合服务体系(见图1)。
图1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农教融合服务体系
农业是一个外部性很强的特殊产业,与之相关的农业技术表现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特征,导致市场无法为其提供最优状态的科技、人力等资源投入,存在市场失灵现象,这些决定了农业必须由国家承担起长期性、战略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19]。人力资本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本,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合理性给予了有力支持[20]。鉴于此,农教融合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首先,农业部门要以补贴、减免税等方式在基础建设、设备购置、农资购买以及有关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等方面加大对农场、农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并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农业科普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科普讲解员培育等工作;其次,教育部门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校组织农业科普活动的交通、食宿、参观门票等支出,或通过项目支持,鼓励高校、中小学、农业科普基地独自或联合开展农业教育课程和活动规划设计,丰富科普课程及活动内涵,特别要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农业科普课程设计及活动策划工作,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当然,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参与活动的学生及其家长也应承担一定的活动费用。再次,旅游管理部门在交通工具购置、维修等方面对服务农业科普活动的旅游公司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