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歌回归童真
——儿歌歌词创作谈(一)

2018-10-17 08:58文|
岭南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鸭子被动儿歌

文|

每每回想起小时候唱过的《小燕子》《一分钱》《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经典儿歌,总会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歌了呢?是现在的音乐家们写不出孩子们喜欢的歌了?还是现在的儿歌传教方式有问题?

儿歌是大人们写的。儿歌成人化,或者说大人们臆想的儿童化,是儿歌无法走进孩子心灵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儿歌该怎么写?现在的儿歌歌词该怎么写?

“主动兴趣”与“被动兴趣”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孩子的天性是不会变的。兴趣是第一老师。儿歌的对象是0-12岁的孩子,也就是学龄前和小学生阶段的孩子。要写好儿歌,首先必须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兴趣特点。

儿童的兴趣有“主动兴趣”和“被动兴趣”两方面。什么是“主动兴趣”?简言之,就是人的“动物属性”,通俗地说,就是本能;什么是“被动兴趣”?简言之,就是人的“社会属性”,通俗地说,就是被教育。儿歌歌词必须抓住这两大兴趣。

一、主动兴趣

“好吃”“好玩”“好奇”“好学”是儿童的四大“主动兴趣”(这四大主动兴趣实际上基本属于“动物属性”,且陪伴终生)。

1.“吃”

“吃”动物的第一需求,是低幼儿儿歌很主要的内容之一。写“吃”不是要让孩子“好吃”,而是通过写与“吃”有关的有趣的事物,让孩子认知事物。比如写《大西瓜》:“大西瓜,西瓜大,绿绿的瓜皮,黑黑的籽,吃在嘴里甜又甜。一块送给爸,一块送给妈,一块留给好宝宝。”写了西瓜的的形状、颜色、味道,写了吃西瓜的快乐过程。这是一首写给学龄前(3-6岁)儿童的歌词,准确地说,是写给进入幼儿园的孩子的。常言道,三岁看老。也就是说,三岁前基本上是一个尚无社会属性的“小动物”。因此,如果是写给低幼儿(3岁以前)的,写到“甜又甜”就行了,后面三句带有教育意义(礼让属于社会属性的“被动兴趣”范畴,非孩子的天性)。

2.“玩”

儿歌很大一部分是游戏歌。比如:“丢手绢,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 。”(《丢手绢》)比如:“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呀,你是我的好朋友。”(《找朋友》)《丢手绢》写玩什么、怎么玩;《找朋友》写怎么玩、玩的目的。两首歌词写“玩”的内容,融入“教”和“育”。

3.“好奇”

小朋友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了解,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一类题材的歌词中,有些是直接反映小朋友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的,有些是成人为孩子的好奇作解释的。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咕噜咕噜滚下来。”(《小老鼠》)比如:“小鸭子,一身黄,扁扁嘴巴红脚掌。嘎嘎嘎嘎高声唱,一摇一摆下池塘。”(《小鸭子》)

再比如:“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两只老虎》)这首儿歌流传很广,旋律来自法国儿歌《雅克修士》。我们熟悉的这个版本是民国时期填写的,之所以这么写,有很多种说法,最让人接受的,是说,当年郑成功去台湾时带了两只老虎,不小心老虎跑掉了。台湾百姓没见过老虎,看见它们在街上大摇大摆走过,以为是两只放大版的大猫,纷纷围上去看,结果被老虎咬了。大家一看不对劲,纷纷操家伙把老虎打死了。这时郑成功的手下正赶来抓老虎,只能把两只面目全非的老虎拖了回去,郑成功一看,怎么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了?奇怪啊?于是后来就有了这首童谣。

再比如:“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葡萄成熟还早地很哪,现在上来干什么?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蜗牛与黄鹂鸟》)这首儿歌显然适合于小学高年级的小朋友唱了。

这些儿歌通常只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直观的描写,有些也会适当交代含有的意义。

4.“好学”

这个“好学”指的是学龄前的、由好奇产生的“主动模仿”,实质上是“好玩”“好奇”的延伸,与“被动兴趣”(被教育)无关。

比如:“小孩子,卷袖子,帮助妈妈扫屋子。擦桌子,擦椅子,拖得地板像镜子,照出一个好孩子。”(《爱劳动的好孩子》)

描写“主动兴趣”的儿歌通常适合写给学龄前儿童。

二、“被动兴趣”

人的最重要属性是社会属性,因此,孩子的大多数兴趣是后天“被教育”的“被动兴趣”,这些兴趣是由成人主导的、目的是让孩子了解、学习和掌握生活和生产知识的兴趣,更直接地说,是带有教育意义的、被大人灌输的兴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被培养和自觉培养的兴趣。

1.认知数字

教孩子认数字通常先于认文字,所以低幼儿儿歌中多有与数字有关的。认数字不是孩子的主动兴趣,是被动兴趣。

比如:“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嘎嘎嘎嘎, 真呀真多呀,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不清到底多少鸭。……”(《数鸭子》)这是培养孩子对数字的兴趣和认知。

2.认知颜色

再比如前面举例过的《小鸭子》,即属于描写“主动兴趣”类的歌词,也属于描写“被动兴趣”的歌词。说“主动兴趣”,是对孩子不认识小鸭子的好奇的解释,这是小鸭子。说也属于“被动兴趣”的歌词,是因为对颜色的认知并非孩子的“主动兴趣”,通过对小鸭子的描写,教孩子认知颜色以及认知鸭子的特性。

3.教讲卫生

“小手儿,伸出来,洗一洗,白又净,吃饭之前先洗手,讲究卫生不得病。”(《吃饭先洗手》)

4.教社会常识

“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红灯亮,停一停,绿灯亮,往前行。”(《红绿灯》)

“被动兴趣”的内容,或者说带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留给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也就是3、4岁以上的小朋友)。被放大的“赢在起跑线”的功利心让我们太早、太过于注重对孩子提前教育,我们的很多儿歌之所以不被孩子们喜欢,正是由于过早、过多地强加给孩子们“被动兴趣”。这一点必须引起大人们的反省。

怎样说孩子话

不是捏着鼻子就能说得像孩子话的。童言无忌,一是说孩子说话不会拐弯抹角,二是说孩子说话不会装腔作势,装腔作势是需要装饰(语言修饰技巧)的。反映到儿歌歌词的用词上,就是尽量使用简单的名词和动词,适当使用简单的形容词。因为儿童尤其低幼年龄段的孩子,最易理解的是能直接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事物和动作,其次,是事物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基本性状。

比如(0-3岁小宝宝的):“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布娃娃》)

比如“一只小花狗,蹲在大门口,两眼黑黝黝,想吃肉骨头。”(《小花狗》)再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小白兔》)

比如(学龄前幼儿园的):“小螃蟹,真骄傲,横着身子到处跑,吓跑鱼,撞倒虾,一点也不懂礼貌。”(《小螃蟹》)幼儿园的孩子逐渐明白一些复杂一点的事物和动作了,这首歌词里就用了“吓”“撞”这样稍微难一点的动词,用了“骄傲”“横”这样的形容词,还用了学龄前孩子不大能理解的名词“礼貌”。

儿歌的句式与体式

1.句式

孩子的语言比较简单,通常不会使用长句,因此三言、四言、五言的句式是儿歌常用句式。根据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七言和杂言。

2.体式

一段体是民歌的基本特征,儿歌属于民歌范畴,因此儿歌最好采用一段体。学龄前的儿歌最好只写一段,四句。至于谱曲制作时,是唱一段,还是一段简单重复,还是变调重复,那是作曲家的事。比如:“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我爱北京天安门》)

AB结构的二段体儿歌通常是为大一点的孩子写的(小学高年级)。个人认为,二段体儿歌歌词最好只不超过十二句,也就是说副歌最好写一段就够了。简单一点,不要塞进太多的“教育”,不要总是想着怎么“拔高”,不要怕别人说你的词太白,“纯真”,是首先考虑的方向,你是在为白纸一样的孩子写歌。(待续)

猜你喜欢
小鸭子被动儿歌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小鸭子得救了
开心的呼噜噜
什么是玩呢
睡觉儿歌
儿歌绝唱
表扬错了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