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芳春·曹光平教授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有感

2018-10-17 08:58文|
岭南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交响乐乐章作曲家

文|

曹光平在音乐会上。黄智骞/摄

2018年9月20日晚,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曹光平教授在广州二沙岛星海音乐厅交响乐厅举办了一场“致芳春·曹光平教授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本次音乐会的主办单位是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协办单位是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广州市现代音乐协会;演出的团体分别为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学院岭南女声合唱团、星海音乐学院合唱团、广州小海燕童声合唱团。在这场将近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会中,曹光平教授力邀众多文艺界专业人士——导演黎忠强,指挥夏小汤,合唱指挥张新、刁志君、陈子薇,小提琴演奏家王子炅,钢琴演奏家张奕明,川剧旦角一级演员王玉梅,川剧高腔领邦朱文玥,青年女中音蔡静雯,播音主持人魏冬青,话剧一级演员郭东文等,共同上演了他的《五鬼弄金狮·为管弦乐队而作》(2015)、钢琴协奏音诗《孔子·西施·阿Q》(1999)、小提琴协奏音诗《杜甫》(2017),以及交响曲系列的收官之作《第十二交响曲》(2016)。

提起曹教授大家都不会陌生。成长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附中和本科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曹教授是星海音乐学院作曲学科带头人,早在1993年便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卓越贡献专家,并于1995年入选“世界名人录”和“世界艺术家名人录”。曹光平教授迄今为止创作的300多部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和十二部交响曲,撰写的50多篇论文和近期出版的《美丽的尼洋河—曹光平教授艺术歌曲20首》(2013)、《女娲·致芳春—曹光平教授钢琴曲25首》等,都令人印象深刻。本次音乐会为曹教授第9次个人作品音乐会,题献给夫人刘芳春女士。多产的曹教授文曲如其人,有着前卫的创作理念,与时俱进的创作态度,诗人般儒雅的气质,文人般淡泊名利的情怀,以及开阔的胸怀和真诚的处世风格。他的创作体裁类型多样,风格各异而又不失整体关联性。其众多获奖作品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影响力颇巨。而作曲家本人却不事张扬,不谙名利,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事业中,在当今之世着实罕见。因此,在众多学生眼里,曹教授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人生的导师和一生学习的榜样。他曾成功举办过的个人专场作品音乐会每场均反响甚好。本场音乐会的主题展现了曹教授多年来在交响乐领域的重要成果,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思想,和中外经典文学的崇高精神(孔子、杜甫、汤显祖、鲁迅和莎士比亚、卡夫卡等)。曹光平教授的交响乐作品,与他的合唱作品及其它作品一样,在音乐风格与艺术表现上,追寻民族性与现代性,可听性与学术性,造型性与戏剧性的结合。其旋律性折射出的近期创作理念中力图达到的平衡点,在尊重艺术性的同时,吸纳了民间音乐固有的可听性与多元化的技法融合。

音乐会以《五鬼弄金狮·为管弦乐队而作》(2015)拉开了帷幕。这部作品是曹教授赴广东梅州客家地区采风后写作,取材于广东大浦县南山村的同名狮子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素材取材于广东客家汉乐的曲牌,文学材料来源于《西游记》,表现唐僧取经中的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星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与深圳交响乐团已数次演出,受到听众欢迎。随后推出的钢琴协奏音诗《孔子·西施·阿Q》(1999),是曹光平教授运用现代音乐语言和手段创作的代表性钢琴独奏曲。这部单乐章作品分为“孔子”“西施”“阿 Q”三个部分。“孔子”运用孔庙音乐的旋律发展变化;“西施”和“阿 Q”均吸收自由无调性和多调性的写作手法。作品将两位历史人物与一位文学人物并列描绘,从现代的角度做出艺术性的表现,表达了作曲家对历史的哲理性思考和崇敬之情,突显其诗意与戏剧的创作风格。而上半场最后一首作品小提琴协奏音诗《杜甫》于2017年写作完成。作品歌颂世界文化名人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着力表现杜甫的人生悲剧与伟大精神!

下半场推出了曹教授交响曲系列作品之收官之作《第十二交响曲》(2016)。作品突出文学性与深刻的历史性的思考,共分为六个乐章。作曲家在每个乐章的开始前都安排了一段朗诵:

第一乐章《哈姆雷特的独白·致莎士比亚》男朗诵领衔:“上帝啊!我的命运在高声呼喊:生存还是毁灭?哪一个人的心里装载得下这样沉重的悲伤?哪一个人的哀恸的辞句,可以使天上的行星惊疑止步?那是我,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注1]第二乐章《惊梦·致汤显祖》女朗诵领衔:“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世间只有情难诉,牡丹亭上三生路。”[注2]第三乐章《变形记·致卡夫卡》男朗诵:“一天早晨,银行小职员格里高尔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注3]第四乐章《香格里拉·致希尔顿》女朗诵:“在这个世界上如此逍遥,与世隔绝,渺无人烟的角落,竟然还有这样绝美的地方。我问道,你认为他会找到香格里拉吗?”[注4]第五乐章《路·致屈原和鲁迅》男朗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8]第六乐章《爱·致无名母亲与中外作家》男朗诵:“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山崩地裂,大地倾覆。”女朗诵:“一位遇难无名母亲给仅3、4个月的孩子留下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我爱你!”。

钢琴协奏音诗《孔子·西施·阿Q》。黄智骞/摄

不仅如此,作曲家还在第二乐章《惊梦》的领邦与旦角唱词中引入汤显祖《牡丹亭》的选段,在第六乐章《爱》的合唱唱词中引入歌德、梵高、梁启超、谭嗣同、沈从文、徐志摩、裴多菲、希梅内斯、雨果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选段。这种不断追寻新奇和幻觉,将跨界与多元文化交织,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创作手法,反映出曹教授求新求变的性格与创作理念,促进了他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迸发。纵观曹教授的整场音乐会,我们能感受其强烈的交响性、现代性、民族性的诗意风格,以及赋予心中的强烈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1. 交响性

在当今这个时代,历史悠久的交响乐仍富有生命力。交响乐与生俱来的哲理性、历史性、史诗性,在众音乐中是最深刻的。尽管形式不是最大的,但却足以表达人们哲理性思考、历史性回顾、戏剧性感情的表露。曹教授在他的交响乐创作中,一直以体己的内在生命感受视通古今;既有一种对古典艺术的神往,又有一种创造时代的使命感。他坚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深刻性与完美性,并认为能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交响乐堪称经典。曹教授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新设计、新想法,不一定都从技术角度,有时就一个主题、一个基本构思,根据需要作些变动,也能体现作品交响性的这两种美学原则。

2. 现代性

曹教授本场音乐会的作品除了交响性、民族性,最大的特点堪称他一贯特有的现代性风格。在他的创作中,贯穿其间的核心一直是多元音乐的融合与创新。21世纪的现代音乐不断创造新内容,然而曹教授主张追求的现代性并不仅仅简单地跟随欧美的步伐,或狭隘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上追求新美学、新风格。对近十年的中国作曲家总体而言,作品还是相对前卫一些,并主要表现在中西音乐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关系上,如西体中用、中体西用、西体西用、中体中用,或中西互体互用。这些都是音乐多元发展的表现,也是曹教授在作品中会适当运用的手法。

3. 民族性

这场音乐会,曹教授有些作品的片段旋律性非常强,甚至会时不时令人惊异——为何如此前卫的音乐家,一直以现代性概念示人的作曲家,会出现传统调性的作品?这不禁让笔者想起音乐会开始前,曹教授和笔者聊过的有关“旋律重要性”的观点:“我认为旋律非常重要,我也不太赞成可听性太弱的现代音乐作品。而完整地呈现旋律也不是一种不现代、该去避免的手法,甚至可以不需要完全肢解旋律不让其原貌呈现出来。”他认为在一个作品中,传统、现代,或介于两者间的创作手法可以兼而有之,有时很难绝对化,只是在某个时间段看哪一种的倾向性更多些,但它们是互相交织的。这中间有探索、继承、折衷、融合,还有创新。但不管哪种创新,作品本身还是要有一定的可听性,才能更易为大众所接受,而在此过程中,旋律其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对传统旋律持绝对否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近亲的东西也可以继承,关键看怎样找到支点,怎样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做变化。

当然,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会有不同的侧重,也许对旋律性的重视是曹教授近期更为重视的一种创作主张。因此这场音乐会的作品会在保持现代风格的同时,也呈现了源自传统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取向的片段式旋律。中国的民间音乐大多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本身就有大量可供选择的旋律灵感源泉。长期坚持采风的曹教授从民间音乐中吸收了民族音调、调式、风格、曲式,并坚信中国饱有大量的古老文化等待后辈去发掘。在曹教授看来,中西方文化艺术需保留其强烈的个性,不可提一体化。世界文化一体化,也就意味着文化艺术的灭亡。片面地强调世界音乐,也可能会丧失各自的特色。因此需要平等对待世界多元文化,宏扬东方音乐文化。

曾有学者评价曹光平教授是一位具有历史感的作曲家,指出他“将艺术视角指向了历史的深邃和厚重,并把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文化传统视为自己进行艺术创作及审美的参照系,这应视为当代音乐家的一种进步”[注7]。作为作曲家,在创作领域里不断奉上高水准的作品已经非常了不起,但曹教授并不满足于此,在不断创作并承担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不断理性思考、努力探索,希望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得作曲技法与风格上的平衡,认真总结自己的作品、中国的音乐创作,乃至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撰写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研究性文章。他不止一次在课堂上谈及新中国五代作曲家(1940-1980),研究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随时掌握世界音乐发展潮流,并将这种这种思考和总结引入自己的创作中。

因此曹教授既有颇多创作成果又有不菲的研究成果,堪称一绝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强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让他心系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在经历过很多苦难之后,忧患意识和悲剧心理总让他这一代作曲家感觉到有一种责任感和历史承担感——不愿意为了创作而创作,不愿意为了功利而创作,更不愿仅凭冲动而创作。创作是要建立在对人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上,才能呈现完美并有深度的作品。而对深邃创作理念的执着追求,决定了曹教授一直能实践出风格独特、个性十足,又饱含深度的作品。对“根”的思索,让曹教授的作品富含现代性的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根”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源头,它孕育着这个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逻辑。中国传统音乐是根,只有将其扎深,音乐之树才能万古长青。中国世世代代的音乐家都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承担感,把个体创作的生命融入到宏扬新东方音乐整体生命生成的艺术之流中,而曹教授一辈子都在追求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1942年出生的曹教授如今已逾古稀之年,临近80岁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清晰的思维,旺盛的创作状态和年轻的心态,不禁让晚辈们赞叹不已。“致芳春·曹光平教授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原创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为观众呈现了风格各异、形式丰富却又不失统一性的作品。祝贺曹教授!虽《第十二交响乐》被誉为曹教授的收官之作,我们依然期盼他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继续保持着青春活力与浓郁的热诚,为听众奉上更高水平的作品!

注释:

[1]引自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

[2]引自中国戏曲作家汤显祖(1550-1616)的代表作《牡丹亭》。

[3]引自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的中篇小说《变形记》。

[4]引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00-1954)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

[5]引自屈原(公元前340-278)的诗作《离骚》。

[6]引自作家鲁迅(1881-1936)的短篇小说《故乡》。

[7]李诗原《一位循着历史进程的作曲家:曹光平》[J]. 国际音乐交流,1995 (3/4): 14.

猜你喜欢
交响乐乐章作曲家
《魔法交响乐》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长大可当作曲家
美妙的交响乐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交响乐演绎经典电影典目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