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学
锦石山,是一座高约两百米的圆柱形石山,是古代火山爆发时由地下喷出的岩浆凝聚而成的火山岩石山。该山坐落于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城西陆水河与西江交汇处,乃西江一奇景。锦石山历来被称为“西江奇观”“西江第一怪石”。在西江行舟,远望锦石山,下如层城,上如列屏。沿江绕山而行,其形随步而变,或像入定卧佛,但见额头;或像打坐和尚,端庄肃穆;或像挂单行僧,神态自若。从不同的方位观看,锦石山景象各异,各具神韵,这正是锦石山的独特之处。
锦石山下林木丰茂,泉水淙淙,怪石嶙峋,有石龛、仙人桥、五色石花、狮子石等。历代骚人墨客过往西江,无不被此处奇景所吸引,到此题咏者甚多。其中有《锦石撑空》诗云:
五岭南来孤柱撑,陆郎到此驻云旌;
神功海外无人识,万古东西永不倾。
说起这锦石山,还是有点来历的。
秦朝末年,赵佗割据岭南。汉定中原后,派陆贾大夫下岭南游说赵佗归汉。陆贾取道桂岭,沿西江而下,途经此处,见奇石突兀怪异,便设锦步障(在沿路两侧用锦缎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以登山,并许愿说,若能说服赵佗归汉,当以锦裹石。
后来陆贾果然如愿以偿。赵佗知道陆贾许愿的事后,赠了五船锦缎给陆贾,助他还愿。于是,陆贾与赵佗泛舟至此,以锦裹石,锦不足,则栽花代之。直至现在,锦石山上春天杜鹃遍野,金秋时节则黄花遍地。因为这个缘故,锦石山又被称为“锦裹石”。
清代德庆贡生王国宾,写了一组《锦石山怀古》诗,其中一首曰:
嵯峨峰势欲凌虚,片片飞花王气余;
五岭自开南武地,九重翻下汉文书。
河山几度除黄屋,漓水何年走使车;
两帝若教南北立,一时争战意何如?
后人为了纪念陆贾,在锦石山下、德庆县城等地建有“陆大夫祠”,还立起“功高锦石”的石碑。位于西江边的云安区六都镇大河村建有“陆贾庙”,纪念陆贾劝越归汉之功。锦石山下有条小河,被命名为“陆河”,也是为了纪念陆贾。
锦石山的山顶巨石形如华表,上有石刻“华表石”三个大字,故又称为“华表石”。此石在民间还有两个俗名,一曰“和尚”,一曰“赋星”。明朝张嗣纲有七言律诗《华表石》咏之:
巍峨兀立耸山灵,世上相传指赋星。
既是肖僧为地卫,何须助寇动天兵。
孤高列炬堪焦烁,半凿纡谟始战征。
华表柱头题汝后,永清山水静西宁。
由此可见,华表石的得名是与一场血腥屠杀相联系的。与华表石隔江相望的大山称为罗旁山。明朝时期,罗旁山一带是瑶族人的聚居地。明朝中叶之后,明朝政权越来越腐败,对人民疯狂掠夺压榨,“渔敛惨毒不忍闻”。瑶民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他们以罗旁山为中心,列栅筑寨与地方官府作对,或出西江打劫过往船只,或攻打州县。瑶民拜锦石山为“石将军”,每次出师必往拜祭。据《西宁县志》记载:“瑶民拜山,石应则出师无患,不应则否。”
明万历年间,朝廷发兵征剿罗旁山。统率信宜哨官兵的高州参将陈璘,看到锦石山顶的巨石直插云天,气势非凡,又探得瑶民拜山之事,他认为此巨石之中“藏有妖孽”,觉得此地瑶民敢与朝廷作对,乃是因为受了锦石山上“妖怪”的蛊惑,要平息罗旁民乱,必须先除掉锦石山上的“妖怪”。
因此,两广总督凌云翼、总兵张元勋接纳了陈璘的建议,命陈璘先行除掉华表石上的妖孽。陈璘率五百精兵带着干柴、火药,趁正午太阳正照之时来到锦石山下,在巨石周围铺了一圈干柴,干柴上再铺上大量的新柴,随后点燃延伸到山下的火药,放火烧山。火药引燃干柴,顺势烧着上面的新柴,瞬间火光冲天,熊熊大火包围着华表石,烧了三天三夜。
就这样,锦石山的“石将军”被“烧死”了,瑶民面对朝廷的十万大军,只能仓促应战。瑶民勉强撑了两三个月,战事便结束了。
据《广东新语》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刘尧诲接替凌云翼担任两广总督。刘尧诲曾两次出兵广西,平息广西壮民暴动。凌云翼、刘尧诲因为镇压两广的瑶民、壮民暴动有功,分别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右侍郎等官职。他们自认为立下大功,当千古留名,于是邀请当时的著名书法家黎民表题写“华表石”三字,刻在锦石山顶的石柱之上。三字石刻每字高4.2米、宽3.3米,为岭南历史上最大的摩崖石刻。落款小字用楷书阴刻,每字高24厘米、21厘米,题为:“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兼兵部左侍郎,今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太仓凌云翼,钦差总督两广兼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刘尧诲”。
在广东省德庆县,还流传着一个“柳州秀才题名华表石”的民间故事。相传,以前有一位广西柳州秀才上京赶考,当他乘船路经德庆绿水时,看见一座巨石屹立江边。他想,这座巨石一定是灵性之物。于是他就对着巨石揖拜许愿,说如果保佑他应试荣登金榜,日后就为这巨石刻字题名。
后来,他果然中了进士,当了知府。上任前,他筹资雇了五艘船和五名工匠,船上载满竹木,来到大石前。准备题字时,他想起自己虽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不曾见过这样奇特的石山。而这石山高约百丈,就像一座巨大的华表直插云天。于是,他吩咐工匠在对着西江的一面石壁刻上两丈见方的“华表石”三个大字。另外,他又撰写了一些诗文刻在上面,诗文的每个字有五尺见方。如今,“华表石”三字仍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些诗文就难以辨认了。
这显然是坊间传说,作为茶余饭后谈资,却是饶有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