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信慧 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 浙江杭州 310020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充分认同民族文化价值并积极践行,始终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他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
16 ~18 岁的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受各类媒体、影视作品、网络信息等影响,中职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不少学生哈日哈韩,对本国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他们对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日热情如火,却对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热情不足;他们追捧“进口”鄙视“国产”;他们看韩剧追韩星跳韩舞,对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兴味索然。面对这样的现状,提升中职学生文化自信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如今,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中职学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也随之增多。本班学生在参与韩国文化节、中韩中德学生交流互访的活动中,韩国人尊重长老等传统礼仪礼节令人佩服至极,德国人的严谨守时、循规蹈矩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民族精神的保留与延续,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骄傲,给我们以深深的启发——中国的学生需要在更浓厚的文化熏陶下,找到精神支撑和精神归宿。
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走向全球、接触多元文化。这需要学生在尊重文化差异性同时,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传承,树立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分享、传播中国文化。
以本班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借鉴他人的经验并结合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提出的提升文化自信力的有效途径可总结为:一个契机、两个层面、三个维度。即以跨文化交流活动为契机,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从价值引领、文化渗透、文化践行三个层层递进的维度设计活动,每年一主旨、每月一活动、每周一学习,以期学生能更了解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从而促使学生越交流越自信,越自信越交流。(如图1 所示)
图1
目前,中外学校的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游学、交流等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走马观花的现象,活动目的往往仅停留在增长学生见识、利于学校宣传等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跨文化交流活动,从学校层面上进行统筹规划、活动设计,挖掘其培养文化自信力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文化碰撞中求同存异,提升文化自信力。
1.求同:中外文化碰撞,中国元素无处不在
在本校和韩国领事馆共同组织的两次韩国文化节活动中,其中的城市展示活动、节日展示活动和美食展示活动等,本班学生全程参与,使得学生对韩国城市文化、节日文化及饮食文化,都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跨文化的碰撞,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也有不少风俗习惯的相似之处。学校可开展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从韩国文化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及其深远影响,从而提升其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存异:中外文化碰撞,中国文化毫不逊色
(1)文艺展示,传承传统
在本校一年一次的中韩、中德学生交流互访活动中,都有中外方学生文艺节目交流展示活动。不论是外方学生的韩舞、跆拳道、足球表演还是本校学生的民族舞蹈、书法、太极拳等节目,都各具特色。本校学生优美的舞姿、行云流水的笔法、柔中带刚的太极拳,得到了外方的高度认同和赞赏。对此,应引导学生认识各国文化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都各有千秋,认同本国文化,更应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互访体验,自省提升
交流互访中生活体验中,学生接触到德国人的守时谨慎、刻板守纪;韩国人的尊老爱幼、注重礼节,但中国人也有热情好客、灵活思变等优点。由此应引导学生尊重差异的同时,进行自我审视,分析优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提升自身品质。
(3)参观游览,展示成果
在本校的接待活动中,安排中外师生乘坐地铁、高铁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参观博物馆、游览旅游胜地的活动。中国欣欣向荣的旅游业、快捷便利的交通网、快速便捷的移动支付方式等颠覆了中外师生的认知,旅游业、交通网完全不逊色于韩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移动支付方式的普及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学生也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征程上的伟大成果,令人引以为豪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浸润式教育,其熏陶和引导作用不容小觑。
1.价值引领
价值观是推动和指导个人行为准则和标准,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有效的引导对其价值观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学习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文化
中职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知之甚少。因此,首先应倡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即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只有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和标准,才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力。
(2)学习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及冲击、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 字。只有在青少年一代中精心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国人的行为准则,才能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开展以“富强”为主题的民族自信培育活动。结合中职学生喜爱的形式,通过观看《军事科技》《军情解码》等节目,了解中国国防军事的高精尖技术步入一流,足以震慑潜在威胁,使学生为中国作为军事强国而骄傲;观看《大国重器》系列片了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就,使学生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自豪;学习“一路一带”战略为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为中国文化传播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观看爱国主义优秀影视作品,使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复兴已成为国人的强大后盾和骄傲。
2.文化渗透
(1)凝聚中国元素,熏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仍需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才能让人领略其风采。只有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民族文化气息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才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可先从班级环境的布置入手,营造富含民族文化的人文环境。例如:我班选择名言警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班级的班训,以“尚礼、崇德”作为班级的行为准则,并将其写成书法作品挂在教室作为装饰,再加上梅兰竹菊、国画作品、刺绣作品等作为装饰,营造一个富有美感又充满中国元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使学生得以熏陶。
(2)感知节日文化,传承民俗文化
节日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是文化的精髓。它的传承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提升文化自信力可以从节日观念培育开始,学校则是树立正确的节日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班级可开展活动,以使学生了解节日起源、习俗等知识,传统节日期间营造节日的氛围,感受民风民俗。
3.文化践行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化的学习也不能仅限于书面学习,要更深刻地了解、感悟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还需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班级可以利用“一滴水”社团、团支部活动等平台,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诸如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募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仁、孝、善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他人带来的温暖,体现自身价值;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五水共治、垃圾分类等活动,为保护环境、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尽一份力,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组织学生参加清明祭英烈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先烈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大义精神;倡导学生在父亲节、母亲节及父母生日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去实践“孝”;开展修家谱、传家风、学家训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给好友写一封信,反省自我或表达感谢来践行“悌”。
4.活动设计
不论是价值引领还是文化渗透,都需要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来实现。以“一滴水”社团活动、团支部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语文教研组组织的竞赛活动及班级活动为五个主要阵地,设计了以下活动,以使学生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感受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畅想实现中国梦之光明前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
1.学校拓展了德育新视野
各校的对外交流活动极为频繁,但能以跨文化交流为契机,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力为目标来设计交流活动的不多,这一举措为本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拓展了新视野,工作有了新平台。
2.班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通过班级的学习活动、竞赛活动及实践活动,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得以增多,感情得以提升,集体凝聚力得以增强。
3.学生提升了文化自信力
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文化碰撞、三年的文化浸润,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及现状,逐渐认同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文化底蕴,对中国富强的国力、繁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自信,文化自信力得以提升。同时,学生也能更自信地展示中国文化,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越交流越自信,越自信越参与。
1.拓展活动广度
由于参加交流互访活动需要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支撑、韩国文化节的活动周期较短等原因,以提升文化自信为目标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参与面比较小,仅局限于个别班级或少数学生。如果能较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利用直播、微课、讲座交流等方式,更多学生便能参与其中。
由于提升文化自信力这一德育目标并未在学校层面全面推广和开展,全面提升中职生文化自信力的目标也受到限制。如果学校能以提升文化自信力为德育目标,利用好德育阵地,请相关教师整理、编写德育资料或校本教材,这项活动便可在全校范围内有效地开展起来。若有较好的成效,则可以在全市甚至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去。
2.深化活动形式
由于班级人才、资源、精力的局限,活动开展的形式不够丰富。建议可在校内推广,整合各个教研组、社团、选修课、团委等资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一些学生乐于接受并参与的活动形式,使之成为班级活动的有效补充。例如开展如诗词大会、文化故事情景剧、国学知识专题讲座等来品味传统文化之美;通过创办国学社、民族舞蹈社、书画社,给学生更多感知传统文化的机会;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播放经典诗词、名句名篇,让校园的每个角落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微信公众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播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浸润在处处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环境中,建设起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
3.提升教师素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关系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培训,如系统地学习《弟子规》及其他经典国学知识,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我们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新形势下不断凝聚升华的宝贵精神,兴旺发达的国家实力。这些都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向新生一代传递文化、传递自信,使其在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下,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新的缔造者。